学习的标杆 精神的高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捧读吴天石先生的《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以下简称《学习》),感慨万千,但诸多感悟最终聚焦在一句话上:我们必须补课。吴天石先生的这本书,是一个读书人、教育人必读的一本书。补读这本书,就是补上关于“学习”这一课,就是补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这一课。说到底,就是补上读书做人这一课。
  一、《学习》一书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天石先生的《学习》,是本“小书”,因为体量小,篇幅不长,字数不多;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本“大书”。其大就大在内涵相当丰富、厚实,而且研究的含量和学术含量很高,给我们研读的空间也很大。
  《学习》一书首先让我们想到,天石先生对“传统”的尊重。天石先生怀着对传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高度自觉,怀着对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重温古代学者的学习,从他们的学习中梳理出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进而形成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尊重。读着这本书,你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天石先生对古老文化的虔诚和发自内心的温情。其实,天石先生的《学习》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能规范今人的学习行为,引领人们从书中汲取生长道德的力量,并勇敢地去创造。要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就读读这本《学习》,要明白应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还是读读这本《学习》——她教会我们的是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天石先生的《学习》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献,具有丰富的资料性,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献库。天石先生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太多的文献经典、古代学者,摘录了大量古代学者的名言名句,叙述了众多古代学者的故事。说明天石先生为写这本书进行了海量阅读,或者说,这是他海量阅读的必然成果。从这个角度看,天石先生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地阅读,必然了然于心中,写作时随手拈来,这是其一。还要养成边阅读边摘录的习惯,我猜想天石有无数的读书卡片、文献卡片,对卡片的整理,就有可能梳理出线索,形成写作框架,这是其二。其三,天石先生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对所提及的古代学者做评述,对所引用的话语进行适当的评点。我以为,天石先生本身就在践行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他已把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了。
  《学习》这本专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国家要求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而首当其冲的是学校应当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组织作出了榜样。天石先生是江苏省教育厅的老厅长,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在教育厅营造了读书、学习的好风气。当今,阅读、学习已成为一种核心发展力。所以,我们不妨把天石先生的《学习》当做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发展力。我们应该以读此书作为开端,去建设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
  我把《学习》这本专著当做是天石先生为我们树起的一根标杆,学习的标杆,更是人生的标杆。我们学习《学习》,就是瞭望标杆,而且在自己心中树起标杆。
  二、《学习》的核心思想和崇高立意
  天石先生谈的是读书、学习的精神和方法,但实质谈的是如何做人;谈的是古代学者如何读书、学习,但旨意是今天的学者如何做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人。总之,《学习》的核心思想是读书做人,是把做人的思想、品质、方法自然渗透在读书之中,又以如何做人的思想、品质、方法来引领我们如何读书。天石先生的这一核心思想在书中是通过以下两个层次来展开的。
  第一方面,读书,做一个真正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人?何为真正的学者?天石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虽只引用了其中一句“非学无以广才”,用意还在劝诫:真正的人应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应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应当“励精冶性”,而不能淫慢,不能险躁。这是一种境界,又是普遍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古人,不如说天石先生,因为他本人正是严格要求自己励精冶性的人。而他的这些品格是在读书、学习以及实践中冶炼而成的。
  天石先生还介绍了南宋学者吕祖谦读历史书的方法,启发我们,“观史如身在其中”,“读书如身在其中”,让自己走进书里,把自己与书中的人与事自然联系起来,身临其境,“掩卷自思”,“当作何处之”?读书与做人“合二为一”了。如此学习,处事的知识可以高,做事的学问亦可以进。
  接着,天石先生又讲了朱熹读书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强调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当下,我们读书往往缺乏“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的功夫和精神,处在“急阅读”、“浅阅读”的层次和状态。这种状态投射到为人处事上,就是浮躁、浮夸、浮华,就可能急功近利,淫慢而险躁。
  做一个真正的人,其品其行常常体现在交友上。天石先生专门以“虚心交友、审慎择友”为节,对交友、择友进行阐释。其中先用墨子的比喻谈交友:交友好比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接着引用《论语》的话来谈择友的标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天石先生说,“直”是正直,“谅”是信实,“多闻”是见闻广博,“便辟”是谄媚奉承,“善柔”是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便佞”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这些解释正是他读书以后关于做人的领悟、提炼和概括。
  第二方面,读书,做一个真正的学者。
  谈古代学者的读书方法和精神,是为了通过读书和研究,也使自己成为今之学者,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代学者的优良学风和优秀文化传统。天石在书中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学者的品德修养。天石先生说:“古代进步学者把学习目的归结于切切实实地做人,做有益于世的人;强调学以致用,强调言行一致,重视自我修养。”读书获得教益,自我修养成为学者的首要标准和特征。
  二是学者的知识广博。首先天石先生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文化典籍的丰富。其次,概括了古代学者博览群书的特点:既要知今,也要知古;要纵观百家之言,不为一家之说所限;知己知彼,对“异端邪说”也要明其究竟;在专攻一门学问的同时,对于其他学问也要有较广泛的涉猎。再次,用简洁的语言提出博极群书、由博返约,其路径是奠基——博览——专精。没有知识的博约,就谈不上学者。   三是学者独立思考的品格。独立思考是学者重要的品格。他强调读书要疑,强调读书时要批判接受。当今的学者亟需培植自己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四是学者的“笃行”精神。天石先生指出,古代学者不仅重“知”,而且重“行”。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笃行”有自己的视角,即分别从学习目的、学业标准、道德标准等方面来阐明,这是很有见地的。
  三、《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和召唤
  第一,再次强调和倡导教师的专业使命。
  天石先生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应当是教师的专业使命。可贵的还在于天石先生又总结了古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好传统。他梳理了三条:重视因材施教;严格要求,重视以身作则;热爱学生。这三条从不同角度提炼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要义,也可视作操作要义。
  第二,再次强调和倡导师生关系的改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天石先生对此予以关注,并以自己开阔的眼界、专业的敏感以及广博的学识,在《学习》中作了阐释。他的概括与阐释有以下要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先进的师生观。天石先生对这一论述作了通俗的解释:“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于老师。……凡是闻道在先,攻有专业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种对师生关系互动、互变、互易的观点,我以为是永恒的。请注意,这是我们中国人提出来的。
  “教学相长”、“教学半”。天石先生的阐释是:“教与学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靠老师的诱导,但是老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其余的一半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而老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是遇到困难时还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老师也是教人和学习各占其半。”至今为止,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阐述得最深刻、最准确而又最简洁、最浅近的还是我国古代学者。天石先生强调“教学相长”,倡导“教学半”,可以解决当前课改中的困惑,指导教学的深度变革。
  第三,再次强调和倡导教师专业发展从读书、实践始。
  天石先生开篇就说:“人不学,不知道。”“好学近乎智。”读书对做人是重要的,对教师更是重要的。我们不妨这么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端:读书。
  教师专业发展还必须从实践始。天石先生强调行万里路,倡导游历。他说,游历可以发现新的事与物,可以寻访可资学习的人,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此外,天石先生强调实践中的思考,反思中的领悟,以及调整和改进。
  所以,我想,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否把天石先生的这本《学习》作为必读书呢?
其他文献
【关键词】校长专业标准;内容;理念;实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7-0061-02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综合素养与治校水平对于一个学校发展而言至为重要。如何招募、选拔、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校长工作,使校长走上一条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当前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校长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注重在教学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中。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做出新的决策的能力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单词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是小学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辅导工具,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案之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小学英语;名词;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陈晓,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化综合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和提高优质高中招
“嗨,约翰尼斯”,周日乔在街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向他喊,“好久不见,我听说你开始工作啦。”  “几个星期了。”约翰尼斯回答说,“这是一份计件工作,我干得挺好的。第一周我赚了40多美元,后来每周都比前周多赚99美分。”  “这真好!”  “我估计用不了多久,我一周就能赚60美元。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我已经赚了407美元,这的确不坏!”  约翰尼斯第一周到底赚了多少钱?    答案见下期,也可发送短信TMM
【摘要】高中英语诗歌阅读和写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往往以语言知识点为重点,没有充分发挥英语诗歌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一节高中英语诗歌阅读写作课,阐述如何进行高中英语诗歌教学。  【关键词】英语诗歌;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教育部2017年版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文学从审美视点来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视点文学,它包括诗歌以外的所有文体。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都在其列。另一类则是内视点文学,又称心灵视点或精神视点。它主要指诗歌,尤其是抒情诗。那么,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有什么不同呢?外视点文学是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则是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则是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是披露世界的精微。可以说,诗是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preting, the famous scholars Daniel Gile established interpreting models, which is known as Gile Model or Effort Model. Based on the Model, few scholars focus on the cor
【摘 要】中国入世的倒逼,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摒弃了国内环境对落后的保护,变羊为狼,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与狼共舞的中华牌跨国公司。入世开放时间表里没有教育,没有对教育的倒逼,教育依然迷糊在对落后的保护中不思进取,江河日下。于是,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开始用脚投票,把眼光转向发达国家的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考 留学潮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终于叩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成为WTO第143个成员
【关键词】中年段;阅读教学;关键语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45-02  关键词句,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句。语文教学中,引导中年段的学生由浅入深、由词到句展开品析,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感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