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9月初,金菊飘香,丹枫如火。一个天高日丽的早晨,郭沫若来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程看望严济慈。两位科学泰斗,望着蔚蓝的天空,满怀着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畅谈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前景,兴致勃勃,谈兴如同杯中的浓茶。
  郭沫若是专门过来邀请严济慈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组织领导工作的。
  当郭沫若表明意图后,严济慈很犹豫,他对郭沫若说:“一个科学家一旦离开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也就从此结束了。因此我希望您另觅人选,我也不擅长这方面的工作……”
  郭沫若回答:“你的话是对的。要说不擅长此道,我又哪里是当这个科学院院长的角色呢?不过,倘我们的工作而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进入实验室,那么我们的工作还是值得的,甚至不亚于我们对科学的贡献,这,岂不是更大的好事?”
  与郭沫若的这次畅谈,成为严济慈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49年11月,百废待兴,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49岁的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从此,严济慈开始长期从事科研组织工作。
  1958年,中國科学院决定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严济慈不但是筹备委员会的9名成员之一,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在学校创办后,严济慈亲执教鞭、重登讲台,这时距离他第一次在南京、上海执教已经31年了。他在中国科大讲授普通物理、电动力学课程,每周3次,一次2小时,一讲就是6年。严济慈曾在学校大礼堂同时为8个系的700多名学生上课,盛况空前。
  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严先生,在中国科大上课之始,却有一部分学生不满,要求换老师。
  事情是这样的:有少数学生向时任科大物理系主任的施汝为先生反映,说严济慈的课听不懂。施汝为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开始不置可否,等到反映得多了,把有意见的学生们召集起来说:你们老老实实认真去听,一个月以后,如果还这样认为,我们就换掉严先生。
  学生们将信将疑。结果一个月后再去问,那些原来反映“听不懂”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严先生讲得好啊,那笔记不用修改就是论文!
  施先生大笑!
  后来,施先生说:这些学生反映严先生讲得不好,无非有两条原因:第一,严先生的口音比较重,有些学生听不懂他的话,这非要慢慢适应不可;第二,严先生讲课不按教材,常常是从中间开讲,或者从末尾开讲,总之是不按牌理出牌。然而,他的特点是知识特别渊博,无论从哪里开始讲,都能渐入佳境,越讲越有意思。严先生家的甘蔗,从哪头吃都是越吃越甜。所以我认为,只要肯认真听一段时间课,学生们对严先生的意见就会大为改观。[1]
  施汝为当年在西南联大听过严先生讲课,也有过同样从不满到钦佩的亲身经历。
  当时,有个叫杨振宁的学生,带着大家找学校提意见,也是要换老师。结果半个月以后,他们便被严先生的课折服了,再也不提此事。[1]
  施先生给学生们讲的,无非是自己的经验之谈而已。
  课听进去了,就会感受到严先生课讲得很好。有一位叫段子毅的学生,当年受严济慈亲炙,后来回忆说:“先生在花甲之年,讲课神采飞扬,声洪嗓大,板书苍劲工整,赏心悦目,坐在后排一样听得清,看得明……同学们都说,听严先生的课比上馆子还舒服。” [2]
  严济慈爱人才,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他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就会叫到办公室谈话,并亲切称之为“同志”。[3]他曾说:“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都好,肯努力,男的想当爱因斯坦,女的想当居里夫人,都想为国家争光,为‘四化’多做贡献,当老师的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成长。如果一个青年考进大学以后,由于教学的原因,两三年过去了,雄心壮志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从蓬勃向上到萎缩不前,那我们当老师的就是在误人子弟,对不起年青人,对不起国家,这是我们当教师、办学校的人应当十分警惕的。” [4]
  严先生勉励学生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要有所牺牲。”他常引用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话:“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力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 [5]
  1961年,严济慈与华罗庚一起出任中国科大副校长,严济慈负责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以及4个系和3个教研室(处);同年,严济慈出任科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校务工作。
  严济慈非常重视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认为只有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他重视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认为培养“能够提出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拼搏精神,是科学创新的关键。他说:“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从未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当有年轻科研工作者同严济慈探讨关于科研和选题的方向时,他说:“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备两条,第一是能够提出问题,找到一个适合的研究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经过努力短期内能够解决,而不是那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都没有希望解决的;第二是有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6]
  严济慈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主张优秀的大学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优秀的教师必须从事科研工作。他重视在研究和教学中培养人才,提携人才、爱护人才,尤为重视青年人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7] 严济慈提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基础在教育,作为科学研究机构来说,不仅要出成果, 也要出人材。” [8]
  截至1966年,中国科大为国家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部分成为业务骨干和领导。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9]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个非常时代,严济慈这样的科学泰斗,难免备受虐待,遭遇坎坷。身为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和副主席,许德珩和严济慈都曾被红卫兵冲击、训斥,教学和科研也被迫中断。   1969年底,中国科大被战备疏散到安徽安庆,后辗转到合肥,到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这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9]
  “文化大革命”十年,严济慈基本上待在家里。凄风苦雨、前途未卜的日子里,他用高尔基的《海燕》鼓励自己:“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经历了痛失师友、亲人之难,他坚信一切荒唐都会过去,光明终将到来。于是,他没有让时间荒废,在艰苦的环境中,编写了一本高等教育参考书《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0]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一切重回正轨。1977年8月,郭沫若、严济慈共同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会议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大学。具体措施包括选派200名教师去欧美作访问学者;创办少年班与研究生院等,这是非常有勇气和远见的重大举措。严济慈副校长在开幕式上鼓舞士气,赞扬科大在困难时期做得很好,比其他名校还好,很多人说科大的毕业生好,他听到非常高兴。这给科大师生以极大安慰与鼓舞。
  此后,严济慈积极投入中国科大的第二次创业之中。
  1978年2月17日,中国科大复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全面实施了“第一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提出的改革举措。
  第一,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
  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选派教师近万人次赴国外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聘请上百位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这些改革措施为科大的雄厚师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首创少年班。
  197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大经过考试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经验。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仅11岁。此后,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办少年班。1985年9月,为把少年班经验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广,中国科大仿照少年班办学模式,又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少年班与零零班统一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第三,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严济慈担任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一班人筹划在北京玉泉路原科大旧址上创建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严济慈担任院长。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国科大明确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9]
  严济慈出任研究生院院长后,为被“文革”耽误的学子们创造机会,开辟留学新通途;7月,他邀请中国科大前英语教师、60岁的李佩出任研究生院英语教研室主任;聘请外籍教师;1979年春,他邀请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先生,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讲学。[10]
  197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正式建交。10月,中科院外语教研社的美国外教Mary Van de Water对李佩说:学生们的专业都很强,英语水平也不错,为什么不让他们试试申请自费留学?如果能被美国大学录取为博士,很容易得到资助。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李佩和Mary协同努力,一年之内,100多位研究生院的学生漂洋过海,赴美国留学。消息传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纷纷效仿,一条崭新的自费留学的道路被开辟出来。[10]
  1979年4月2至5月18日,受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邀请,李政道教授系统讲授了“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和场论”两门课。在授课过程中,他发现部分学生素质很好、中国派遣留学有困难等情况,于是向严济慈建议:“为什么不派正式的研究生呢?这样做既可获得学位,又受到和美国学生同样的训练,至少在理学院,还可以得到美国政府的资助,不用中国政府出钱。” [10]
  1979年,严济慈和李政道联合发起、领导创建为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学研究生项目(CUSPEA),1980年5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推荐学生参加赴美研究生考试的通知》,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实施十年间,为中国培训近千名物理学高级人才,成为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0-13] 在1979—1988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留学生项目中,中国科大学生共考取237人,占录取总数的25.8%,为全国之冠。[9]
  1980年2月,年近80岁的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任校长。
  严济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解。1980年他在《人民教育》发表了一篇文章《读书·教学·写书·做研究工作》。文中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著书立说与教学的不同。[21]同年7月,他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大副校长李昌,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确定高水平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培养目标。
  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使当时以理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通过不断完善,使学科专业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学校还及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进行“4—2—3(学士—硕士—博士)分流培养”的试点,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1980年中国科大开始实行学分制,同时实行免修、选修、跳级等措施;试行导师制,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费用,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1985年,中国科大开办不分系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博士点11个,硕士点24个。1983年,国内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设立研究生院。
  1983年11月,严济慈上书邓小平总理,要求将中国科大增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得到邓小平同意。这为中国科大列身中国一流大学进一步奠定了基础。[9-13]
  1985年4月,84岁的严济慈不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际领导职务,转任大学的名誉校长。
  1988年5月,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30周年,白发苍苍的严济慈,满怀感情,挥笔题词:“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 这句话大气磅礴,展现了严济慈的格局和胸怀;高度凝练,完美体现了他科教并重的教育理念;不仅寄托了老校长的深情厚望,也为学校提出了新的宏伟目标。[14-16]
  1991年12月,90岁的严济慈从北京到合肥,冒雪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验收大会。他说:“中国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10]
  1992年,国家在“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作为中国科大名誉校长的严济慈,再度分别致信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万里委员长,要求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列入国家“八五”期间重点支持高校。他的信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中国科大得到了国家在“八五”期间的重点支持。[9-13]
  晚年的严济慈在自述中说,“我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地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成为以老一辈的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而是懂得老科学家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的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登上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17]
  自1958年严济慈受郭沫若院士委托,作为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4年9月起任名誉校长至逝世,严济慈在中国科大担任副校长、校长达25年之久。可以说,中国科大发展史的每一页,都倾注了严济慈的心血和汗水,也正如先生所说:“中国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严济慈的科研观和教育理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成为后继科学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航行灯塔。2012年5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第1061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18]
  今天,当我们置身科大校园时,不仅感受到浓浓的学术氛围,更加深刻的感受是由衷的自豪,是被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科技学府放眼世界、着眼未来、高屋建瓴的眼界与胸怀所感染的豪迈。正是出自这样的格局与胸怀,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闪耀在世界东方,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科大人定不负先生厚望,勇攀科学高峰!持续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严济慈遭遇“下课”风波》,《中国科学报》,http://news.ustc.edu.cn/info/1056/68216.htm。
  [2]《我心似水志如舟——纪念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科学报》https://news.ustc.edu.cn/info/1056/74078.htm。
  [3]《严济慈:科学之光与师者之爱》
  http://www.cas.cn/xzfc/202102/t20210202_4776752.shtml。
  [4]严陆光:《如何当好校长》《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1卷第5期 ,2008年9月。
  [5]《严济慈:让科学根植中国大地》,http://news.ustc.edu.cn/info/1051/35099.htm。
  [6]严济慈:《谈谈读书、教学和做科学研究》,《红旗》,1984年第1期 。
  [7]《纪念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严济慈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http://qybx.ustc.edu.cn/2021/0125/c20985a469600/page.htm。
  [8]《严济慈:追寻科学之光的一代宗师》,http://www.xinhuanet.com/2017-01/29/c_136009411.htm。
  [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历程,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0519?fr=aladdin。
  [10]《嚴济慈的百年科学人生》,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14663。
  [11]《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严济慈先生的德育观》,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0736.shtml。
  [12]中国教育新闻网,《严慈相济 育天下英才》。
  [13]严陆光:《像父亲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科学时报》,2001年11月22日2版,https://www.docin.com/p-21408567.html。
  [14]严济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jjg/2008-12/02/content_1165717.htm。
  [15]《严济慈·严济慈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
  [16]《严济慈:一生追寻科学之光》,
其他文献
思科成为世博会高级赞助商    本报讯 (记者 毛江华)9月17日,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签署协议,思科公司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网络系统和网络解决方案高级赞助商。据悉,这是思科第一次赞助世博会项目。  思科公司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全部的核心网络设备,还提供网真、WebEx网络会议、IP电话等全新理念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思科的技术团队将联手相关通信运营机构为世博会构建强健的
观点: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带着现在的观点,Forrester最近关于苹果的预测似乎就犯了这个错误。苹果未来的走向,一定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最近,我在一部老片中看到了一个时间旅行的片段,在今天看来,1995年编剧预测的未来技术很原始。这毫不奇怪,我们对未来的想像总是充斥着现在的观点。上世纪50年代,预测未来世界到处是喷气机和会飞的汽车;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认为2024年的所有东西都会采用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科技部与国家广电总局在京共同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科技部和广电总局将联合支持开发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预计用10年时间建成。这标志着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正式启动大规模应用建设。  据了解,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1000Gbps、保证每户接入带宽超
IDG专供本报消息 自由软件基础(FSF)日前公布了新GPL(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3.0版草案。新版GPL旨在解决软件行业的两个日益重要的问题:软件专利和DRM(数字版权管理)。   这个文件是15年来对GPL的第一次重大修改,如果被采用的话,它将改变各种开放源代码软件(包括Linux、Samba和MySQL)的使用条款。新GPL草案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第一届GPLv3国际大会上公布的。  
赛门铁克公司不久前公布了2008财年第四财季的业绩报告,季度收入达到了15.48亿美元,而据预估,其2008年全年营收将达58亿美元。从安全软件厂商,到全球第四大独立软件公司,赛门铁克公司何以能够在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逆市上扬,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近日,赛门铁克首席运营官恩里克·萨莱姆(Enrique T. Salem)来华,本报总编辑孙定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安全与存储紧密
一方面是遇到肃整,另一方面则是手机网游、移动商务等 新业务的推出,SP(增值服务商)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7月21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空中网正着手大幅裁员,比例高达40%。记者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追查到某论坛曾发布空中网近日可能裁员的帖子,但该网页已经无法打开(网页内容已被删除)。7月24日,某网站编辑向记者透露,国内著名的某无线SP正在大规模裁员,加上换岗降薪的人数有近百人之多。
就在内地面板产业陷于各种利益纠葛而犹疑不定之时,机会正在丧失。   内地面板产业这两年可以说充满喧嚣。自2006年底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将合并的消息爆出之后,业界对于整合能否顺利进行的猜测不断见诸报端。   更早些时候,由国资委下属投资企业牵头,联合TCL、创维、长虹、康佳4家彩电巨头在深圳成立了聚龙光电,欲向上游挺进。但却由于后来加入的控股股东京东方自身正面临着与上广电、龙腾光电的整合,4大
IBM会发现,在全球,随着营业额的下降和业务复杂程度的上升,其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正在不可逆转地缓慢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    联想已经决定不再续约下届奥运会的TOP赞助,或许这家公司已经做出了如下判断:相信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自己的品牌已经在全球站住了脚。  当然,这是一种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的自信。其中,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而是联想与IBM的联系。  由于IBM在
本报讯(记者 黄智军)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经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灾区恢复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统筹安排,确保重点; 主动自救,多方支援;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注重安全,防范事故; 广开渠道,扩大就业”的原则,把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
还是先说个前提,给自己挡挡风险: 从商业上而言,分众传媒依然是一家值得钦佩的公司。  这个前提我说完了,今天讨论的不是商业模式问题,依然是企业经营的底线和道德问题。我一贯不提倡用道德来评价企业和商业问题,更不建议把二者混为一谈,但在分众传媒面前,我总是对这个原则产生动摇,这很耐人寻味。如果谁不理解,请一定想办法暂时委屈一下,办法就是参考我上文说过的前提。  我们以前受到过的好的新闻教育,一个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