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及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探寻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共享,促成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交往”一词昭示着教学的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而绝非机械性的教师教、学生学,是师生之间达成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开放目标 优化导学 开放环境 形成民主 开放方法 激发兴趣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其重点是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升悟性,让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养成喜于探索,乐于实践,创新精神融于行为意识之间,深深地播种下发明、创新的种子。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认为此项教育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开展,对此项教育研究的成果更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这里的“开放”一词是指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也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养成让学生能够按照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发展趋向。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需求实际进行教学导向,学生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和取舍,也必然会将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多元整合,进而促成学生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开放教学环境,形成民主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使其养成开朗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锤炼富有创新的思维。为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建立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给与帮助、引导、鼓励、组织,而非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
(3)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学生的心声,达成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养成向学生学习的习惯: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及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探寻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共享,促成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交往”一词昭示着教学的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而绝非机械性的教师教、学生学,是师生之间达成的“学习共同体”。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手、口、脑并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究学习,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文本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发掘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便会有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潜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就能够得到激发。
(三)变式教学,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借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能够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一定的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仅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共同来探索变式教学的优点和长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你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如下四种结论:1、先向东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2、先向东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3、先向西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4、先向西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
2.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得到以下四个结论:
(+20)+(+30)=+50 (+20)+(-30)=-10
(-20)+(+30)=+10 (-20)+(-30)=-50
3.探索本质,统一思想
纵观上述探讨的结论,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组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家属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到教学文本,看一看书中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品味其中的得失,借以加深影响。
4.活学活用,展示能力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计算以下几道题,再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3)=? (-2)+3=?
(+2)+(+3)=? 2+(-2)=?
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一练习题时,要尽量多地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 开放目标 优化导学 开放环境 形成民主 开放方法 激发兴趣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其重点是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升悟性,让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养成喜于探索,乐于实践,创新精神融于行为意识之间,深深地播种下发明、创新的种子。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认为此项教育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开展,对此项教育研究的成果更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这里的“开放”一词是指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与数学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也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养成让学生能够按照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发展趋向。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需求实际进行教学导向,学生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和取舍,也必然会将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多元整合,进而促成学生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开放教学环境,形成民主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使其养成开朗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锤炼富有创新的思维。为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建立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给与帮助、引导、鼓励、组织,而非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
(3)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学生的心声,达成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养成向学生学习的习惯: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及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探寻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共享,促成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交往”一词昭示着教学的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而绝非机械性的教师教、学生学,是师生之间达成的“学习共同体”。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学生手、口、脑并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究学习,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文本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发掘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便会有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潜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就能够得到激发。
(三)变式教学,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借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能够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一定的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仅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共同来探索变式教学的优点和长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你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如下四种结论:1、先向东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2、先向东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3、先向西走20米,再向东走30米;4、先向西走20米,再向西走30米。
2.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得到以下四个结论:
(+20)+(+30)=+50 (+20)+(-30)=-10
(-20)+(+30)=+10 (-20)+(-30)=-50
3.探索本质,统一思想
纵观上述探讨的结论,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组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家属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到教学文本,看一看书中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品味其中的得失,借以加深影响。
4.活学活用,展示能力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计算以下几道题,再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3)=? (-2)+3=?
(+2)+(+3)=? 2+(-2)=?
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一练习题时,要尽量多地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