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行》曰:“聞而知之,圣也。”何以闻而为圣,其所闻者何也?圣者,通也,从耳。通者,所以合于天人,一其内外,措乎时宜者也。圣者,以耳闻于天命者也。子曰:“不知命,無以为君子也。”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者,所以赞天地之道也。易有三义,曰变易也,不易也,易简也。不易为体,变易为用,易简以通天下之理。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能像天地万物,故与天地准也。故曰:易即太极。道不远人。是故《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夫子五十以学之,是以能见天地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盖见道体之流行。孟子谓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盖喻其境界也。三十立礼,树一己之人格;四十不惑,人道已立。故登东山而小鲁。五十知天命,已见天地之美,圣人之全,而登于泰山之巅。上可通天道,下可立人极,俯窥天下之小,仰观宇宙之无穷。
其见也如此,可谓闻天道乎?对曰:未也。夫知命,惟《五行》所谓“见而知之”。观乎万物,察乎人文,以知天命。知天命者,吾智之可识也;闻天命者,我心之自得也。《五行》曰:“圣,知礼乐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诸德自得于心,发而中节,无有勉强,即圣也。至此,已穷教化之道;余者,惟反躬自诚可得。
夫子于知命之际周游天下,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所历久矣,夫子已默识天命。伐树之际,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德者,得也,人之所自得于道也。德性存乎心,发乎四体,即诚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万物皆禀其真则诚,诚则通,通则无往不利。横渠曰:“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子在陈,会吴伐之。遂困而绝粮,七日不火。弟子面有菜色,而夫子独弦歌不辍。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困而不穷,怡然自乐,吾是以见古井之无波,泰山之厚载。巍乎,非乐天者其孰能与于此!
在厄之际,夫子已年逾花甲。子曰:“六十而耳顺。”前文已言“圣者,通也,从耳”。圣者,以耳闻乎天命者也。夫闻与知不同:闻者,默而识之者也;知者,智之所见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夫知命者,其智能及也,而未见其能守也。闻天命者,默识于心,自得其所而无有勉强。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盖就境界言也。冯芝生谓:一人之境界时有变动,惟此二者不易。愚人无甚觉解,其行事也浑浑噩噩:圣人即至费见至隐,超乎事物之外,不离事物之中,默识于心。故惟此二者不移。
哀公十五年春,狩大野,获一异兽。夫子视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泣涕沾衿。又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乃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夫子见华夏之广厦将倾,已然无力回天。然穷也者,人生之一事也。故穷亦道也,达亦道也。然则何如?曰:随化而已矣。且存其蓝图,以图复建。遂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赞《周易》。《易》以《未济》终焉;《未济》者,人道之穷也。《春秋》以西狩获麟终焉;获麟者,叹道穷也。呜呼,穷矣!其事诚有穷,然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岂有穷哉!《天命》谓:“悠久无疆”者,此之谓也。
颜渊发尽白,早死;子路赴孔俚难,绝缨而亡。夫子病,负杖逍遥于门。及见子贡,曰:“赐,尔来何其晚也!”又曰:“天下无道久矣,而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因叹而歌曰:“太山其颓乎,梁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后七日而终。
圣人既齐天地,一死生,何有此歌邪?《易》曰:“生生之谓易。”天道贵其生生之德。故圣人不贪其生而恋其生,不畏其死而惜其死。夫子以身体道,于其将终之时,高唱赞歌。呜呼大哉,其至道也!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中庸之至德也,人道之至极也!故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上下与天地同流,逍遥无待。呜呼,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此哉!
夫道也者,上在苍旻,下在厚地。道也者,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不可须臾离也。余尝思之:夫子逍遥于门,有何闻焉?其闻生命之礼赞与?抑天地之吸张与?小子不敢妄测圣人,但欲及之耳。《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之所命者,性也;率性而行,道也。为道者,以身体道者也,至死不渝者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朝闻夕死,岂虚言哉!吾师乎!吾师乎!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者,所以赞天地之道也。易有三义,曰变易也,不易也,易简也。不易为体,变易为用,易简以通天下之理。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能像天地万物,故与天地准也。故曰:易即太极。道不远人。是故《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夫子五十以学之,是以能见天地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盖见道体之流行。孟子谓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盖喻其境界也。三十立礼,树一己之人格;四十不惑,人道已立。故登东山而小鲁。五十知天命,已见天地之美,圣人之全,而登于泰山之巅。上可通天道,下可立人极,俯窥天下之小,仰观宇宙之无穷。
其见也如此,可谓闻天道乎?对曰:未也。夫知命,惟《五行》所谓“见而知之”。观乎万物,察乎人文,以知天命。知天命者,吾智之可识也;闻天命者,我心之自得也。《五行》曰:“圣,知礼乐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诸德自得于心,发而中节,无有勉强,即圣也。至此,已穷教化之道;余者,惟反躬自诚可得。
夫子于知命之际周游天下,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所历久矣,夫子已默识天命。伐树之际,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德者,得也,人之所自得于道也。德性存乎心,发乎四体,即诚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万物皆禀其真则诚,诚则通,通则无往不利。横渠曰:“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子在陈,会吴伐之。遂困而绝粮,七日不火。弟子面有菜色,而夫子独弦歌不辍。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困而不穷,怡然自乐,吾是以见古井之无波,泰山之厚载。巍乎,非乐天者其孰能与于此!
在厄之际,夫子已年逾花甲。子曰:“六十而耳顺。”前文已言“圣者,通也,从耳”。圣者,以耳闻乎天命者也。夫闻与知不同:闻者,默而识之者也;知者,智之所见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夫知命者,其智能及也,而未见其能守也。闻天命者,默识于心,自得其所而无有勉强。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盖就境界言也。冯芝生谓:一人之境界时有变动,惟此二者不易。愚人无甚觉解,其行事也浑浑噩噩:圣人即至费见至隐,超乎事物之外,不离事物之中,默识于心。故惟此二者不移。
哀公十五年春,狩大野,获一异兽。夫子视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泣涕沾衿。又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乃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夫子见华夏之广厦将倾,已然无力回天。然穷也者,人生之一事也。故穷亦道也,达亦道也。然则何如?曰:随化而已矣。且存其蓝图,以图复建。遂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赞《周易》。《易》以《未济》终焉;《未济》者,人道之穷也。《春秋》以西狩获麟终焉;获麟者,叹道穷也。呜呼,穷矣!其事诚有穷,然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岂有穷哉!《天命》谓:“悠久无疆”者,此之谓也。
颜渊发尽白,早死;子路赴孔俚难,绝缨而亡。夫子病,负杖逍遥于门。及见子贡,曰:“赐,尔来何其晚也!”又曰:“天下无道久矣,而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因叹而歌曰:“太山其颓乎,梁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后七日而终。
圣人既齐天地,一死生,何有此歌邪?《易》曰:“生生之谓易。”天道贵其生生之德。故圣人不贪其生而恋其生,不畏其死而惜其死。夫子以身体道,于其将终之时,高唱赞歌。呜呼大哉,其至道也!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中庸之至德也,人道之至极也!故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上下与天地同流,逍遥无待。呜呼,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此哉!
夫道也者,上在苍旻,下在厚地。道也者,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不可须臾离也。余尝思之:夫子逍遥于门,有何闻焉?其闻生命之礼赞与?抑天地之吸张与?小子不敢妄测圣人,但欲及之耳。《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之所命者,性也;率性而行,道也。为道者,以身体道者也,至死不渝者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朝闻夕死,岂虚言哉!吾师乎!吾师乎!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