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股权激励相关理论、方式和会计处理,并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股权激励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制度建设期,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制度,是推进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一、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和管理人员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为了短期收益而损害股东权益,因此基于委托代理的理论主要分析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问题。
(二)代理人行为理论。
代理人行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Z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等。其中双因素激励理论最具代表,它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认为保健因素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的不满因素,而激励因素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通过对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能使管理者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反映其业绩的股票市场价格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高业绩高回报的效果。
(四)管理层寻租理论。
管理层寻租理论指出要达到最佳的薪酬契约需要三种约束机制:董事会能独立地和管理层谈判,选择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薪酬契约;资本市场机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股东能运用股东权力和诉讼等手段,使管理层的薪酬符合股东权益。
二、股权激励方式研究
(一)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是指被授予者享有在规定的若干年内按授予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自由购买或放弃公司股票的权利。我国规定,股票期权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二)限制性股票。
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时,应在股权激励计划中规定激励对象获得股票的业绩条件、禁售期限。限制性股票通常是一次性授予,分阶段兑现,被授予者不可随意兑现。
(三)虚拟股票。
激励对象可以据虚拟股票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但无所有权、表决权,虚拟股票不能转让和出售,激励对象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优点是不影响公司总资本和所有者结构,受证券市场有效性影响较小,缺点是兑现时现金支出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公司股票涨幅较大时。
(四)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持股经营。
(五)期股。
期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方法,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拥有企业股权的激励方式来实现。从应用范围看,期股更多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中出现,民营企业采用不多。
除上述几种方式外,还有分红权、股票增值权、延期支付等形式,这些实现形式在实务工作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丰富了股权激励的内容。
三、会计处理
关于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一直有费用观、收益分配观、资产观之争,相关观点如下:
(一)费用观。
费用观认为股权激励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体系为所接受的激励对象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其提供的服务表现为企业资源的耗用,符合费用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3号、《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20号及我国颁布的股份支付准则都倾向于将股权激励费用化。根据我国股份支出准则规定,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要根据其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负债。对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
(二)资产观。
人力资本投资因其专用性的高低而有两种分类,即股权性人力资本与债权性人力资本。企业实施的股权激励可视为股权性人力资本投资。实施股权激励时,按所授股权的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人力资本,行权日据行权情况,将人力资本转为股本和股本溢价。在行权前所确认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非流通股本,行权后则转变成可流通股本。
(三)收益分配观。
利润分配观认为股权激励就是让激励对象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企业应按各要素对经济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利润分享,股权激励就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利润分配,这样能有效地将激励对象的利益与企业本身的价值增长联系起来,并建立起长期的激励机制。因此,股权激励是激励对象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一种重要方式。利润分配观下的会计处理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有助于推进运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股票期权,同时会减少公司因运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而可能进行的对利润表的操纵。
四、结论
笔者支持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公允价值的估值环境要适合;其次,对于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权激励费用应保持对损益影響一致的原则;再者,期权费用的信息披露应当独立于经常性损益,使报表使用者比较公允地看待行使股权激励的企业。
(作者:李应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理财;张文清,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方向:企业会计)
参考文献:
[1]耿建新.股权激励核算方法之选择.财会月刊,2008(6).
[2]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
关键词:股权激励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制度建设期,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制度,是推进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一、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和管理人员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为了短期收益而损害股东权益,因此基于委托代理的理论主要分析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问题。
(二)代理人行为理论。
代理人行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Z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等。其中双因素激励理论最具代表,它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认为保健因素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的不满因素,而激励因素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通过对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能使管理者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反映其业绩的股票市场价格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高业绩高回报的效果。
(四)管理层寻租理论。
管理层寻租理论指出要达到最佳的薪酬契约需要三种约束机制:董事会能独立地和管理层谈判,选择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薪酬契约;资本市场机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股东能运用股东权力和诉讼等手段,使管理层的薪酬符合股东权益。
二、股权激励方式研究
(一)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是指被授予者享有在规定的若干年内按授予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自由购买或放弃公司股票的权利。我国规定,股票期权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二)限制性股票。
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时,应在股权激励计划中规定激励对象获得股票的业绩条件、禁售期限。限制性股票通常是一次性授予,分阶段兑现,被授予者不可随意兑现。
(三)虚拟股票。
激励对象可以据虚拟股票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但无所有权、表决权,虚拟股票不能转让和出售,激励对象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优点是不影响公司总资本和所有者结构,受证券市场有效性影响较小,缺点是兑现时现金支出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公司股票涨幅较大时。
(四)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持股经营。
(五)期股。
期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方法,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拥有企业股权的激励方式来实现。从应用范围看,期股更多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中出现,民营企业采用不多。
除上述几种方式外,还有分红权、股票增值权、延期支付等形式,这些实现形式在实务工作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丰富了股权激励的内容。
三、会计处理
关于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一直有费用观、收益分配观、资产观之争,相关观点如下:
(一)费用观。
费用观认为股权激励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体系为所接受的激励对象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其提供的服务表现为企业资源的耗用,符合费用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3号、《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20号及我国颁布的股份支付准则都倾向于将股权激励费用化。根据我国股份支出准则规定,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要根据其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负债。对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
(二)资产观。
人力资本投资因其专用性的高低而有两种分类,即股权性人力资本与债权性人力资本。企业实施的股权激励可视为股权性人力资本投资。实施股权激励时,按所授股权的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人力资本,行权日据行权情况,将人力资本转为股本和股本溢价。在行权前所确认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非流通股本,行权后则转变成可流通股本。
(三)收益分配观。
利润分配观认为股权激励就是让激励对象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企业应按各要素对经济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利润分享,股权激励就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利润分配,这样能有效地将激励对象的利益与企业本身的价值增长联系起来,并建立起长期的激励机制。因此,股权激励是激励对象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一种重要方式。利润分配观下的会计处理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有助于推进运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股票期权,同时会减少公司因运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而可能进行的对利润表的操纵。
四、结论
笔者支持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公允价值的估值环境要适合;其次,对于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权激励费用应保持对损益影響一致的原则;再者,期权费用的信息披露应当独立于经常性损益,使报表使用者比较公允地看待行使股权激励的企业。
(作者:李应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理财;张文清,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方向:企业会计)
参考文献:
[1]耿建新.股权激励核算方法之选择.财会月刊,2008(6).
[2]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