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峨宽广的仙霞岭山脉起始在浙、赣、闽边界,一路向东北浙江境内延伸。这里山高林密,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被称为“华东地区的天然氧吧”。
位于仙霞岭中部的浙江遂昌县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它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马鞍山书院、明代的金矿、汤显祖纪念馆,还有清新神奇的神龙谷、南尖岩、湖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美丽的大自然和深厚的人文景观组成了遂昌特有的资源优势,是一个观光避暑的好去处。
在这众多的景观当中,令人神往的是位于石练镇的千佛山景区。它处于崇山峻岭环抱之中,山上岩石怪异,似见千尊佛像,故名“千佛山”。拾级而上,景区内峡谷清幽,林木茂密,清澈的小溪穿谷而出,潺潺流水,终年流淌,一路行来,造就了迷人的瀑、池、湖、潭、涧等水域景观。遗憾的是,现今开发旅游,在自然的景观中人造了不少的立体罗汉塑像,使人顿生画蛇添足之感。
谷顶的未来寺占地1平方公里。寺内有一神奇的天然山体弥勒佛,坐东面西,高达百丈,身披天然袈裟张臂呵护众生。仔细端祥,佛身实际上是有三块突出部位的山峰,最高的山峰经人略加打造形成了形象逼真的佛头,稍下方的左右两突出部分酷似弥勒佛的两个手臂。远远望去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震撼。
延恩殿是未来寺内的一座佛殿,与天然山体弥勒佛隔溪劈山而建,内供奉着如来佛祖及其迦叶和阿难二弟子,三佛皆以纯金贴身,慈祥庄严。佛祖慈目对视天然山体弥勒佛,意喻做未来成佛受认,身后八座山峰似天龙八部日夜守护佛旁。山水有情,皆从佛法,好一座浑然天成的未来寺!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佛教寺院,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雄伟的宝殿、身形高大慈眉善目的佛像、莲座前诵经的僧众和善男信女们虔诚的祈福,还有那殿前烟雾缭绕的旺盛香火。可是什么是佛?什么是僧?什么是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和要义,这些佛教常识性的东西既看不到,也听不着,善男信女们只是盲目地求佛赐福,求佛保佑,迷信到了极点。
千佛山则大为不同,游览一次便使人了解了许多在其他寺院看不到的东西,知道了佛教文化的些许常识。
“佛”字梵文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悟、智慧”。佛在当时和凡人一样,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一个觉悟的人通过努力修行而达到了最高精神、道德境界。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与佛在理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只是凡夫众生迷惑颠倒不能觉悟,所以难以成佛。
“僧”是指信奉佛法并依法出家修行并且继承和弘扬佛教教义的佛教信徒。“僧”的最初意思就是“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从佛学道是名“众”。因此,出家修行的佛弟子被称为“僧众”。
佛教“法”的含义不同于我们今天世俗所说的“法”。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是“法”。佛法即佛教的义理、真理,凡意识所能思及的都可以说是法,所以“佛法”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这无边无量的智觉,就是人们自己的本能,佛家认为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佛教强调信徒们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推崇宽恕,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情始终“放得下”。随时清洗自己的心灵,才能洗掉贪欲、虚荣、自卑,清除堆积在心灵中的怨、恨、恼、烦等精神垃圾,从而平静、愉快地面对每一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着它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当然也摆脱不了它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它对人的劝善总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达到某种终极化的目标。比如所谓的来世,这种虚无缥缈的来世难道不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但是佛教义理中的一部分积极成分,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予以肯定,如果剔除了佛教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以劝善为主要内容的佛教学对人性的回归、对善良的推崇,难道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佛家来看,向善、修善、行善是其基本特征。佛普渡众生,指引迷津,法力无边,但绝不会是庇邪护恶的糊涂神和保护伞。当人们了解了这些粗浅的常识之后,再回头旁观那些虔诚跪在烟云缭绕的菩萨面前祈福的人们,其中不乏不孝父母,无信朋友,损人利己者,更有贪官污吏们和杀人凶犯在佛前顶礼膜拜求佛保佑他的罪恶不被暴露、不受惩罚,使他们在罪恶的基础上永享幸福,这是多么的滑稽和荒唐。
毋庸讳言,现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在沦丧,人性在扭曲。礼仪之邦的国度不时泛起暴戾之气的浊浪,不顾大局、私欲泛滥、损人利己之风盛行,正荼毒着免疫能力下降的中国社会。我们在大力提倡现代精神文明正面引导的同时,在那些观光游览的佛家寺院像千佛山一样普及一些佛教文化的基本常识,让人们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宗教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摆脱迷信、丢掉幻想、重在行动,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自己,无疑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善举。
遂昌千佛山以它独有的自然景观衍生了灿烂丰富的佛教文化,在人们感叹它的美丽清幽的同时,也在感叹它的直观和深邃。“人生无熄怼,霞光满桑榆。”相信每一位到过千佛山的有识之士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们在自身修养和道德取向上,2000年前的佛教尚且如此,2000年后的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体系和行为规范?每一位公民应该怎样脱离道德标准的蛮荒地带,更高地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高尚、文明的现代人?
位于仙霞岭中部的浙江遂昌县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它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马鞍山书院、明代的金矿、汤显祖纪念馆,还有清新神奇的神龙谷、南尖岩、湖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美丽的大自然和深厚的人文景观组成了遂昌特有的资源优势,是一个观光避暑的好去处。
在这众多的景观当中,令人神往的是位于石练镇的千佛山景区。它处于崇山峻岭环抱之中,山上岩石怪异,似见千尊佛像,故名“千佛山”。拾级而上,景区内峡谷清幽,林木茂密,清澈的小溪穿谷而出,潺潺流水,终年流淌,一路行来,造就了迷人的瀑、池、湖、潭、涧等水域景观。遗憾的是,现今开发旅游,在自然的景观中人造了不少的立体罗汉塑像,使人顿生画蛇添足之感。
谷顶的未来寺占地1平方公里。寺内有一神奇的天然山体弥勒佛,坐东面西,高达百丈,身披天然袈裟张臂呵护众生。仔细端祥,佛身实际上是有三块突出部位的山峰,最高的山峰经人略加打造形成了形象逼真的佛头,稍下方的左右两突出部分酷似弥勒佛的两个手臂。远远望去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震撼。
延恩殿是未来寺内的一座佛殿,与天然山体弥勒佛隔溪劈山而建,内供奉着如来佛祖及其迦叶和阿难二弟子,三佛皆以纯金贴身,慈祥庄严。佛祖慈目对视天然山体弥勒佛,意喻做未来成佛受认,身后八座山峰似天龙八部日夜守护佛旁。山水有情,皆从佛法,好一座浑然天成的未来寺!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佛教寺院,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雄伟的宝殿、身形高大慈眉善目的佛像、莲座前诵经的僧众和善男信女们虔诚的祈福,还有那殿前烟雾缭绕的旺盛香火。可是什么是佛?什么是僧?什么是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和要义,这些佛教常识性的东西既看不到,也听不着,善男信女们只是盲目地求佛赐福,求佛保佑,迷信到了极点。
千佛山则大为不同,游览一次便使人了解了许多在其他寺院看不到的东西,知道了佛教文化的些许常识。
“佛”字梵文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悟、智慧”。佛在当时和凡人一样,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一个觉悟的人通过努力修行而达到了最高精神、道德境界。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与佛在理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只是凡夫众生迷惑颠倒不能觉悟,所以难以成佛。
“僧”是指信奉佛法并依法出家修行并且继承和弘扬佛教教义的佛教信徒。“僧”的最初意思就是“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从佛学道是名“众”。因此,出家修行的佛弟子被称为“僧众”。
佛教“法”的含义不同于我们今天世俗所说的“法”。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是“法”。佛法即佛教的义理、真理,凡意识所能思及的都可以说是法,所以“佛法”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这无边无量的智觉,就是人们自己的本能,佛家认为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佛教强调信徒们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推崇宽恕,任何情况下都不忘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情始终“放得下”。随时清洗自己的心灵,才能洗掉贪欲、虚荣、自卑,清除堆积在心灵中的怨、恨、恼、烦等精神垃圾,从而平静、愉快地面对每一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着它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当然也摆脱不了它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它对人的劝善总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达到某种终极化的目标。比如所谓的来世,这种虚无缥缈的来世难道不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但是佛教义理中的一部分积极成分,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予以肯定,如果剔除了佛教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以劝善为主要内容的佛教学对人性的回归、对善良的推崇,难道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佛家来看,向善、修善、行善是其基本特征。佛普渡众生,指引迷津,法力无边,但绝不会是庇邪护恶的糊涂神和保护伞。当人们了解了这些粗浅的常识之后,再回头旁观那些虔诚跪在烟云缭绕的菩萨面前祈福的人们,其中不乏不孝父母,无信朋友,损人利己者,更有贪官污吏们和杀人凶犯在佛前顶礼膜拜求佛保佑他的罪恶不被暴露、不受惩罚,使他们在罪恶的基础上永享幸福,这是多么的滑稽和荒唐。
毋庸讳言,现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在沦丧,人性在扭曲。礼仪之邦的国度不时泛起暴戾之气的浊浪,不顾大局、私欲泛滥、损人利己之风盛行,正荼毒着免疫能力下降的中国社会。我们在大力提倡现代精神文明正面引导的同时,在那些观光游览的佛家寺院像千佛山一样普及一些佛教文化的基本常识,让人们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宗教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摆脱迷信、丢掉幻想、重在行动,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自己,无疑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善举。
遂昌千佛山以它独有的自然景观衍生了灿烂丰富的佛教文化,在人们感叹它的美丽清幽的同时,也在感叹它的直观和深邃。“人生无熄怼,霞光满桑榆。”相信每一位到过千佛山的有识之士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们在自身修养和道德取向上,2000年前的佛教尚且如此,2000年后的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体系和行为规范?每一位公民应该怎样脱离道德标准的蛮荒地带,更高地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高尚、文明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