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的太学生生活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已经51岁了。学政将这位老秀才的名字报送朝廷,入了贡。
  贡生虽然比举人的地位低,但比起秀才总算是高一点了。贡生照例要到北京去,听候朝廷选官授职或安排其他的出路。
  吴承恩在北京并不被重视,等了两个多月,被安排到南京国子监去读书,成了一名太学生。
  南京的国子监是明代的两所太学之一。明朝永乐年间迁去北京建的国子监,称“北监”。南京国子监,是元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始建,建成于洪武十四年,迁都以后,即称“南监”。
  “南监”的故址在今南京鸡鸣山下成贤街一带,北抵鸡鸣山麓,南至珍珠桥,西到进香河,东近小营,与六朝时期的皇宫中心区相当。成贤街的街名就因国子监而来,因为国子监是培养贤才的太学。现在的东南大学就是当年国子监的主要部分,四牌楼就是当时国子监的南门。
  吴承恩在国子监读书时,他的幼年好友沈坤任监祭酒(太学校长),有好友的照顾,加上自身家境比较优裕,所以生活还是安定的。
  国子监发的衣物有绢布衫、麻布衣、头巾,冬季有棉衣、棉被。每25位监生由一个伙夫管理伙食。每人三天吃一斤肉,一月一细桶醋。每人每天平均有香油三分、盐三钱、酱二钱、花椒五分。吴承恩因有妻室,每月还可领六斗米。
  每年还有两个月假期。
  由于沈坤的照顾,吴承恩回淮探亲是相当随便的。
  吴承恩在“南监”期间,常和一些才子诗酒唱和、应酬往来,其中有诗画家文彭、文嘉以及太史何良俊、张之象、黄姬水、盛仲交、周公瑕等,堪称“白下风流”。
  吴承恩最自得的雅号就是“淮海浪士”。他也常与文士结伴群游,但不挟姬,只是借诗酒之兴、以诗酒为隐,慷慨悲歌自己的潦倒不遇。
  倭寇侵扰江浙,吴承恩说:“某学剑无成,请缨有志”,仗着自己在国子监每天要射箭90步(合450尺)的工夫,找上抗倭将领胡宗宪的辕门。这位文才纵横的监生虽然没有掌印领兵,但其爱国壮举却永存青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