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所以,教师只有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文章的“凤头”决定着全文的走向一样,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决定着整堂课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口技》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音像导入的方法:先播放口技演员模拟各种声响的录音,如北风呼啸、海浪拍击、列车飞驰、机器轰鸣、战场厮杀等,让学生辨别,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口技表演。学生惊叹不已,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又如《人生寓言》的教学,文章寓意深刻,教师可采用演讲式导入:“这是一片神秘的领地,这里有阳光,有鲜花,有彩虹,这里也会有乌云,有礁石,有暗流。在这里,你也许会感到幸福、快乐,也许会感到痛苦、忧伤。有人说,这里是天堂;也有人说,这里是地狱。但不管怎样,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千世界原本纷繁芜杂,得失祸福全系一念之间。让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别人的故事吧!那是一面面透亮的镜子,镜子后面是百味人生,其中滋味任你品尝。同学们,来吧!这扇智慧之门已为我们打开,我们一起走进这‘人生寓言’吧。”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动情入境,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熟读教材,钻研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创造性地开拓教材,并不是在教法上搞得花团锦簇却对教材不甚了解,也不是远离文本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而是明确地知道要解决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安排在这样的单元里有什么目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从某本参考书上去找答案,而首先应通读教材,弄清这册教材在初中阶段的地位。然后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补充、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一)还原和活化
还原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学,在朗读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依次配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和轻快悠长的儿童音乐。这样,图片的展示、音乐的烘托,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令人心驰神往的气氛,使文字表达的意境更加完美。
(二)补充和改编
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以简练的、概括的形式呈现,它存在“空隙”,“言犹尽而意无穷”。这给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通过改编或改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有的讲到对朋友离别的伤心,有的讲到面对亲人去世的悲痛,有的讲到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学生的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但这只是对生命中遇到的问题的感性理解,还没有理性地面对。此时笔者又进一步提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面对,选择坚强。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的思想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懂得要理性地看待成长的问题。
(三)质疑和超越
质疑包括对教材中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教师处理教材应体现多样化、独创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假如菲利普一家要离开的时候,于勒叫住了他们,并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事实上于勒是发了大财了,那么菲利普一家又会是怎样的表现?这样,让学生顺着文章的脉络,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述那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可以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虚伪。
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方法,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质疑式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想让学生的思维火把源源不断地发光放亮,教师就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这样,首先得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关于提问的方法,李镇西老师的“四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否写得更好?)可供借鉴。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课题为什么命名为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的花指的是什么花?为什么写花落而不是花谢?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再精读课文,这样就能在理解问题的同时,也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表演式
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是在活动实践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与发展。让学生担当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实践其情感的过程,其体验更真切。这通常有两种形式:片段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片段表演指抓住反映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具有个性化性质的典型片段,让学生化身于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并以言语、动作、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学习鲁迅的《孔已己》,可以让学生表演孔已己付酒钱时的两个动作“排”和“摸”。
课本剧的表演是指师生将文本改编为剧本再由学生或师生共同上演该剧。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可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自行制作道具,自由分配角色,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用心揣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比较式
选择和确定比较点是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明确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对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同是写“荷”,周敦颐的《爱莲说》旨在托物言志,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喻;朱自清则借“荷塘月色”的景美抒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以排遣“颇不宁静”的心绪;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在点化“季荷”的顽强生命力,寄寓作家心底的欣慰与希望。也可以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阅读鲁迅的几篇小说,可清楚地看到作者关注旧中国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开掘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作者思想认识发展的历程。当然,比较还可以是正反面的比较、同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品修改前后两稿的比较,假设一种或几种情况与现实作品的比较,等等。
一、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文章的“凤头”决定着全文的走向一样,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决定着整堂课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口技》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音像导入的方法:先播放口技演员模拟各种声响的录音,如北风呼啸、海浪拍击、列车飞驰、机器轰鸣、战场厮杀等,让学生辨别,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口技表演。学生惊叹不已,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又如《人生寓言》的教学,文章寓意深刻,教师可采用演讲式导入:“这是一片神秘的领地,这里有阳光,有鲜花,有彩虹,这里也会有乌云,有礁石,有暗流。在这里,你也许会感到幸福、快乐,也许会感到痛苦、忧伤。有人说,这里是天堂;也有人说,这里是地狱。但不管怎样,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千世界原本纷繁芜杂,得失祸福全系一念之间。让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别人的故事吧!那是一面面透亮的镜子,镜子后面是百味人生,其中滋味任你品尝。同学们,来吧!这扇智慧之门已为我们打开,我们一起走进这‘人生寓言’吧。”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动情入境,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熟读教材,钻研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创造性地开拓教材,并不是在教法上搞得花团锦簇却对教材不甚了解,也不是远离文本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而是明确地知道要解决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安排在这样的单元里有什么目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从某本参考书上去找答案,而首先应通读教材,弄清这册教材在初中阶段的地位。然后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补充、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一)还原和活化
还原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学,在朗读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依次配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和轻快悠长的儿童音乐。这样,图片的展示、音乐的烘托,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令人心驰神往的气氛,使文字表达的意境更加完美。
(二)补充和改编
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以简练的、概括的形式呈现,它存在“空隙”,“言犹尽而意无穷”。这给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通过改编或改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有的讲到对朋友离别的伤心,有的讲到面对亲人去世的悲痛,有的讲到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学生的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但这只是对生命中遇到的问题的感性理解,还没有理性地面对。此时笔者又进一步提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面对,选择坚强。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的思想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懂得要理性地看待成长的问题。
(三)质疑和超越
质疑包括对教材中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教师处理教材应体现多样化、独创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假如菲利普一家要离开的时候,于勒叫住了他们,并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事实上于勒是发了大财了,那么菲利普一家又会是怎样的表现?这样,让学生顺着文章的脉络,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述那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可以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虚伪。
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方法,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质疑式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想让学生的思维火把源源不断地发光放亮,教师就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这样,首先得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关于提问的方法,李镇西老师的“四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否写得更好?)可供借鉴。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课题为什么命名为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的花指的是什么花?为什么写花落而不是花谢?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再精读课文,这样就能在理解问题的同时,也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表演式
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是在活动实践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与发展。让学生担当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实践其情感的过程,其体验更真切。这通常有两种形式:片段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片段表演指抓住反映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具有个性化性质的典型片段,让学生化身于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并以言语、动作、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学习鲁迅的《孔已己》,可以让学生表演孔已己付酒钱时的两个动作“排”和“摸”。
课本剧的表演是指师生将文本改编为剧本再由学生或师生共同上演该剧。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可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自行制作道具,自由分配角色,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用心揣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比较式
选择和确定比较点是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明确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对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同是写“荷”,周敦颐的《爱莲说》旨在托物言志,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喻;朱自清则借“荷塘月色”的景美抒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以排遣“颇不宁静”的心绪;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在点化“季荷”的顽强生命力,寄寓作家心底的欣慰与希望。也可以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阅读鲁迅的几篇小说,可清楚地看到作者关注旧中国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开掘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作者思想认识发展的历程。当然,比较还可以是正反面的比较、同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品修改前后两稿的比较,假设一种或几种情况与现实作品的比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