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锻炼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加强“终身体育”教育习惯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学,解决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问题。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地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此,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加强中专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专体育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技能。中专生虽然和高中生年龄相仿,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波动很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教会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自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专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笔者在下文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身心健康成了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体育与德育、智育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所不同的是身体乃是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总载体,体质的增强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学校要强调健康生命的意义,注重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爱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关心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己及人,学会欣赏、关怀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通过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则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其目的不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增进人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这种认识应该是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和理念。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是依靠大脑高级神精中枢进行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促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发育更加完善,提高对外界的敏锐性,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增强,促进智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学生所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与日俱增,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断丰富中专体育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性的结合。
1.科学性。
即在教学上要做到难易合理,新旧教材搭配得当。一般来说,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充沛,注意力较集中,应把新授内容和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以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体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应把竞争性较强的游戏、比赛、测试、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且牢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场地和裁判规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设计了一个篮球比赛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整个篮球场的尺寸和比赛裁判方法的全过程,比较形象地展现了篮球场地规格和裁判规则等,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篮球基本知识概念,使学生快速地认识了此项运动的概况。
3.难度性。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四好”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好”,即中专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四大心理特征。
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
青少年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好奇心理,在课布置场地时要精心设计,如同样练习立定跳,笔者采用的是打格的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直接体育意识。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到比赛,就会摩拳擦掌。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的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又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直接的体育意识。
3.学生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间接体育意识。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四、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体育赛事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激发他们喜欢体育,乐于体育的自我内在动机。 五、培养中专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当今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注意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运动技能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觉性,对练习的次数、时间、强度、动作的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体现,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学校还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重视体育教学评价。
“欲明人者,先自明”。在这一点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依然是自身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够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也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就是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很好地融入体育课堂,使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更使他们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更明确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如何去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方法。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个体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此评价法可以综合或动态地考察学生的发展变化,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潜能生的提高尤其有效。所以中专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三个等级。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总之,中专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实施“开放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育课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终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熊旭航.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意识教育[J]].辽宁体育科技,2008(3).
[2]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武卫东.体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关键词】中专体育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技能。中专生虽然和高中生年龄相仿,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波动很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教会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自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专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笔者在下文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身心健康成了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体育与德育、智育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所不同的是身体乃是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总载体,体质的增强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学校要强调健康生命的意义,注重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爱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关心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己及人,学会欣赏、关怀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通过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则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其目的不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增进人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这种认识应该是体育教育中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和理念。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是依靠大脑高级神精中枢进行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促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发育更加完善,提高对外界的敏锐性,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增强,促进智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学生所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与日俱增,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断丰富中专体育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性的结合。
1.科学性。
即在教学上要做到难易合理,新旧教材搭配得当。一般来说,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充沛,注意力较集中,应把新授内容和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以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体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应把竞争性较强的游戏、比赛、测试、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且牢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场地和裁判规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设计了一个篮球比赛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整个篮球场的尺寸和比赛裁判方法的全过程,比较形象地展现了篮球场地规格和裁判规则等,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篮球基本知识概念,使学生快速地认识了此项运动的概况。
3.难度性。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四好”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好”,即中专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四大心理特征。
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
青少年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好奇心理,在课布置场地时要精心设计,如同样练习立定跳,笔者采用的是打格的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直接体育意识。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到比赛,就会摩拳擦掌。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的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又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直接的体育意识。
3.学生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间接体育意识。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四、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体育赛事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激发他们喜欢体育,乐于体育的自我内在动机。 五、培养中专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当今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注意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运动技能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觉性,对练习的次数、时间、强度、动作的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体现,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学校还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重视体育教学评价。
“欲明人者,先自明”。在这一点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依然是自身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够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也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就是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很好地融入体育课堂,使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更使他们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更明确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如何去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方法。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个体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此评价法可以综合或动态地考察学生的发展变化,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潜能生的提高尤其有效。所以中专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三个等级。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总之,中专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实施“开放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育课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终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熊旭航.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意识教育[J]].辽宁体育科技,2008(3).
[2]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武卫东.体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