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忆述:祖父郑洞国后半生的谨慎与平静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春,从湘西大山中走出一位热血青年,他辗转数千里,前往广州,准备投考黄埔军校。为了能参加革命,错过报名期限的他,甚至冒用他人之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谁能料到,当年的文弱书生,10余年后竟成为一代名将。他便是在抗日战场上功绩赫赫的郑洞国。郑洞国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建邦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刘海儿的专访,讲述了祖父晚年的心路历程。
  祖父曾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将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应当说祖父都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将领。
  祖父在黄埔系中被称为“长者”,并不是因为他年长,而是因为心胸宽厚,用兵稳健大胆。国共合作破裂后,祖父留在国民党阵营里,他参加过内战,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但我后来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从1933年到1945年长达10多年的时间中,只有一小段,比如蒋介石“围剿”鄂豫皖和进攻中央苏区,他参加了。大多数时间,他都驰骋在抗日疆场,参加了几乎整个抗战期间的战役。1933年的长城抗战,祖父任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在古北口死守两个月。期间,祖父曾奉命率部撤往后方休整,行军途中忽闻接防的第八十三师阵地被日军突破,伤亡惨重,师长刘戡愤而自杀未遂,形势岌岌可危。祖父立即率部连夜返回前线。当他赶到前线时,阵地上尸横遍野。当时晨曦微露,满山都是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日本士兵,祖父手里只有1000多士兵,他急了,脱掉军装,带着一个特务排,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战士们也都豁出去了,就是这股拼劲儿,打退了日本人,赢得了后续部队增援的时间。
  1938年3月,祖父率第二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九十八军军长。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昆仑关战役。1938年底,祖父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1939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一师承担正面主攻任务,同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血战20余日,在友军配合下全歼日军第五师第十二旅团,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及部属5000余人,一举攻克昆仑关天险。后升任新编第八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宜昌失陷后,祖父指挥第八军在长江一线负责防务近两年,击退日军数次大规模进攻。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战区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
  1943年春节过后,蒋介石发来急电,将祖父召回重庆,任命他为中国驻印度军新一军军长。当时,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罗卓英跟史迪威闹翻了,蒋介石最终想到了为人忠厚、温文尔雅的郑洞国。
  当时,缅甸战场万众瞩目,中国军队在后来的作战中可谓摧枯拉朽,把日本人打得抱头鼠窜。但对于祖父来讲,作为一个军人,却很烦恼。名义上是军长,其实说什么都不算,只能管部队的军风纪律;另一边,蒋介石又给他施压,还得把握这十万大军。史迪威很霸道,底下的中国军官,只要是史迪威看不上眼的,马上送回国。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祖父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好在随着共事日久,史迪威与祖父的关系逐渐融洽,祖父随着史迪威一起参加了缅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对日军第十八师团的战斗。在密支那战役的关键时刻,祖父受命到前线指挥,最终攻克了这座缅北重镇。1944年9月,他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副总指挥。1945年8月,祖父奉命回国,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
  在东北的日子最难熬
  应当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转变都有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祖父,他不像有些国民党的老前辈,早期就跟共产党同舟共济。祖父是在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又非常地信赖他,而祖父从小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熏陶。蒋介石打内战时,祖父并不同意,他跟杜聿明等人都说,我们好好和平建国不好吗,干嘛还要再打仗,再说在江西时共产党只有几万人,我们费了那么大劲还剿不了,现在他们已经是百万大军了,怎么个剿法?但当时蒋介石及很多国民党将领都信心满满。
  1948年东北内战开始后,那里的战场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天下。1月,精锐的新五军被全歼;2月,解放军再战辽阳和鞍山;3月,林彪集中兵力打下四平,切断了长春和沈阳之间的联系。3月25日,祖父“临危受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祖父被任命为“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主席。他当这个省主席的时候,他的政令出不了长春的城门,外面全都是解放军。守了7个月,这7个月是祖父最难熬的日子。到最后,祖父的部属们都动摇了,纷纷起义或投诚。
  祖父很少跟我们提及长春围困,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他曾在撰写的文史资料中说:“我看着天上的太阳,都觉得没有光芒。”长春和平解放后,组织安排他去哈尔滨后方休息,很优待他,住一个小楼,还把继祖母从上海接过来一起住。这个时候,祖父的思想才开始发生转变,他看到他的老师邵力子、张治中,还有同学陈明仁,这么多人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肯定有道理。他开始读《毛泽东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著作,明白了很多道理。
  1952年,祖父应周恩来之邀,迁居北京。这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一个政治上的决定。
  毛主席的诚恳感化了祖父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祖父为国防委员会委员,还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
  这次到毛主席家吃饭,祖父有些战战兢兢。主席很了解祖父的心理,祖父一进屋,主席就从沙发上站起来,迎到门口,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讲:“郑洞国,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啊!”大家就笑,贺龙、叶剑英他们也在旁边笑。坐下来以后,主席问:“你吸不吸烟?”祖父说吸,毛主席的烟就在茶几上,祖父拿出一根就要点。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拿着火柴给他点烟。这个细节,也不是毛主席有意的,他跟谁都这样。但祖父却是百感交集,他能想象蒋介石会给谁点烟吗?祖父在蒋介石面前,那真的是一点都不能含糊,毕恭毕敬。这一刻,祖父确确实实感到毛主席和蒋校长不大一样。
  祖父曾在家里学过毛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他没什么基础,学起来有难度。他想求教,就问毛主席:“您的马列主义是怎么学的?”主席告诉他:“当初做工人运动时,开始工人都不理我,我整天在铁道上转来转去,心里特别痛苦,也着急。后来明白了,脸还是娃娃脸,身上还是学生装,所以工人跟你有距离。一个人只有把架子放下来,思想转变了,立场才能转变。”毛主席在宴席上的这些话,影响了祖父,从此他开始真正改变立场。   “反右”“文革”中基本风平浪静
  50年代,祖父不过五十几岁,从前他是那么叱咤风云,而今忽然闲散下来,面对这样巨大的反差,他很平静,把自己调适得非常好。虽然不必按点上班,但平常事情也不少,他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包括民革的、政协的,还有些对台工作,只是不坐班而已。
  他从来没有觉得寂寞,常跟朋友们打打桥牌。张治中将军的女儿张素我,还有她的先生周嘉彬是我们家里的常客。杜聿明也老到我家来打牌。杜聿明老两口打牌还耍赖。
  1957年,全国开始了“反右”运动,民革的陈铭枢和龙云等被打成右派,祖父倒安然无恙。“大鸣大放”时,中央统战部来了两位处长,希望祖父给共产党提提意见。他说没有什么意见,非要说,我也只能说共产党好。这倒不是他不敢提意见,主要是因为他真的没有什么可说。首先,他在1956年之前,没有参加过什么实际工作,他所看到的就是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建设,至于共产党在具体工作上的一些缺点、问题,他并没有看到。他跟我讲过,原来一天两本《大内参》觉得看不过来,就退了。每天只看《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其次,他这个人一生都是非常谨慎,自己没有考虑好的事情不会轻易去讲,因此“反右”对于祖父来说“风平浪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听祖父讲,那时候红卫兵乱搜家,根本就是无法无天了,不过,红卫兵只到过我们家一次,还非常客气,只说“郑先生,我们到你家看看”,看了一下也没有破坏,就收走两把军用水果刀。
  祖父跟刘少奇、贺龙都算大同乡,尤其是贺老总,他的老家湖南桑植县与祖父老家湖南石门县相邻,所以有时见面,贺龙老是说:“洞国,你到我家去坐坐。”祖父心想人家是元帅,公务繁忙,怎好打扰?可在“文革”时有人要他揭发贺老总,他坚决不干。祖父这个人从来不找事,可他有他的底线,毫不含糊。
  张学思(张学良之弟)当时是海军副参谋长,海军造反派到我家跟我祖父谈,让祖父揭发张学思是“隐藏在党内、军内的大叛徒、大内奸”。祖父想这从何来?有什么根据呢?造反派就“启发”他,说“当时国共在东北内战,三人调停小组时,张学思曾密谋向国民党投诚”。其实就是叫祖父指出,共产党方面派到东北军调小组负责人之一的张学思是“内奸”。祖父想了想说不大可能。那边就继续“启发”,说“我们现在有确凿的事实,而且张学思本人也不否认这个事。你的年纪大了,而且隔了几十年了,再好好想想”。祖父说再想想。之后这些人不断来,来了好多次。祖父后来跟他们讲,这个事如果有的话我应当知道。当时,他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是副司令长官,而且是管作战的,杜聿明生病,他两度代替指挥,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知道吗?最后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我祖父讲:“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来,不能随便冤枉好人。”一直还算客气的造反派这下急了,就拍桌子说:“你不老实,你没有冤枉好人,难道是我们冤枉好人了吗?”祖父一看这些人翻脸了,出于自尊,他冷冷地说:“你们冤枉没冤枉好人我不知道,但是我不能冤枉好人,对不起,我累了。”自己就到卧室休息去了。
  当时这样的举动,就准备着第二天坐牢吧,幸好后来也没事。
  “文革”结束后不久,全国政协开始恢复工作,1979年,祖父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当时他已经年近八旬,仍积极建言献策。80年代,要求落实政策的原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老兵特别多,当时我妈管家,每个礼拜都有几个来求助的老兵。这些老兵没吃没喝,来了以后就住家里,走时还得拿点儿衣服、拿点儿钱。更多的老兵上访写信,祖父得开一个证明,说明他的历史情况。那时我们家每个月光买邮票的钱就是六七十块。后来,民革中央机关说这个钱是为了工作,可以由公家支出,但祖父就是要自己出。
  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老人家的一贯想法,觉得给国家减轻点儿负担,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很痛苦,“这些人原来跟着我,抗战也抗战了,内战也打了,最后也跟着我投诚了,还是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虽然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人家确确实实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现在有困难,所以就用自己的力量帮这些人做点儿事,聊表寸心。
  1991年1月27日凌晨,祖父走完了88年的漫漫人生道路。临终前他说:“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将来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本刊编辑部摘自《羊城晚报》,有删节)
其他文献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0人,代表党员994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它突出地从理论上说明了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问题。大会认为,中国民主革命是十月革命后广大的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对这场革命,无产阶级不应该
自1921年建党至1927年五大召开,6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5次。五大正式建立了中央委员会,但因当时正处于国民党清共的紧要关头,无法召开中央全会;1928年6、7月
摘 要:课堂问题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并深入对课程知识的了解。而教师则能通过问题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对问题的生成与调控进行深入分析,促进问题生成与调控的有效性发展,以使实际教学合理化与科学化,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生成;问题调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
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师生语言沟通、情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对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却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自己的想法。本文中,笔
护生是即将从事护理事业的白衣天使,肩负着为病人促进健康,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面临市场化、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护理目的功利化,追求护理价值利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