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拖后腿”是片面论调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发布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引起热议,原因在于作者认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此言一出,正面应和者寡,从不同角度批评者多。作者提出了观点但没有给出任何论据,并存在诸多漏洞:文科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文科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理工科过多是不是会带来同样的问题?有人指出,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社会制度环境才是致使一个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还有人认为该观点“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反映出作者仍然持有“文理划界”的思维方式和重理轻文的短视,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不符。
  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观点理性探讨和反驳很有必要,但这句话也反映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理划界、重理轻文的心态仍然普遍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文科无用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但从知识生产、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来看,片面强调文理之分、重理轻文是一种、肤浅、过时的认知。
  就知识生产而言,文理分家、重理轻文只是看到了文理之别,而没有看到文理之同、文理之通、文理之合,不符合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和当前学科走向交叉融合、文理不分家的大趋势。文理之分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真正的学术大家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创造无不超越了自身的学科边界,走向了跨界和融合。20多年前,美国的一些大学就注重设置交叉学科群。今天,注重综合、通识、交叉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不应该再用文理孰轻孰重、哪个更有用的思维方式去看待。
  与社会发展而言,理工科知识更容易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但生产力的提高仅有科技是远远不够的。解放思想、建构现代经济政治制度、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改善社会文化秩序同等重要,甚至是科技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现代社会治理实践越来越明显地昭示出,离开了文科的加持,理科也将失去活力,无法走远。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跨学科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2017—2018)显示,在美国的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理工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相较而言,我国更加重视理工科教育。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显示,我国的理工科毕业研究生占比44%。此外,当今世界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像新冠肺炎疫情、贫富分化、种族矛盾、环境问题、全球化中的冲突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或在传统的文理分界视野下就能解决的,无不需要人们破除学科专业壁垒,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
  对个体来说,跳出狭隘的学科视野对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对成为具有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术进步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使用技术的门槛将越来越低,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态度、情感将更加重要。同时,科技发达、不确定性增强也令伦理反思、价值判断、批判性思维弥足珍贵。
  无论从学理还是从经验事实来看,论证文理并重、文理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不难,问题是重理轻文为何一直“长盛不衰”,又应当如何看待?重理轻文的“现实合理性”有二:一是文科之易。人們往往认为文科门槛低,容易“混”,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很多人是因为理工科学不了才去选择文科,所以瞧不起文科。二是文科之难。和理工科相比,文科生毕业就业难、收入低,俗称“出路不好”。
  对于前者,文科为什么给人留下了容易学甚至学术含量低的印象,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审视和反思当下的文科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文科教育应该如何改进和提升。文科学什么、怎样学、如何评价文科之学是否真正符合文科所特有的、应该有的本质规律?当下的大学文科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成长的实际需要?文科教育能否与国际同行展开真正的对话?说到底,这是指向提高文科教育的质量问题。文科专业须自立自强,方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对于文科之难,从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似乎更为严峻。麦可思《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列出的就业率高、薪资好的本科“绿牌专业”,基本为理工科专业,而就业率较低、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红牌专业”大体是文科专业。《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前10的专业几乎没有人文学科,只有1个金融学,还是文理科都能报读的专业。对于文科生就业难、收入低,除了教育内部要做出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等角度去考虑为什么缺少文科生的用武之地。一个健康而完整的社会一定不是唯经济、唯科技的社会。即便在很多现代企业内部,也并非工程技术人员占多数。以谷歌为例,公司许多部门是需要人文社科知识支撑的非技术类部门。说到底,就业难、待遇低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和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经济当调整、社会当改善是解决文科就业难的根本之道。
  只有教育自身的改造让文科学习由易到难,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文科出路从难到易,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才能逐渐消解重理轻文的“现实合理性”。教育部已启动新文科建设,旨在促进文理交叉和新时代的文科转型,提供了让文科发展的历史契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因为有了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喜欢书,喜欢看书。每当拿起那一本本崭新的、翻开还带有墨香气息的书,我会变得平静,烦恼也消失了。只要有空闲,我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向书的世界,领略书中世界的姿态万千。   读《哈利·波特》时,我感叹哈利波特与他的好朋友罗恩、郝敏的聪明、勇敢。他们为了战胜黑魔王,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绝妙的好办法。当看到波特快被抓到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逃脱时,我就舒了一口气
摘要: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礎能力。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常用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读不够、写不来和忽视学生特点的司题。因此,本文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读和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微笑如一縷春风,只是那顷刻的一瞬间却能拂去我心中的愁云。那一次的微笑让我学会了宽容。   记得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她们一家人刚从景德镇旅游回来,带回来好多纪念品。其中有一件,形状像葫芦,但不是太大。握在手心中刚刚好。那是一件瓷器,但却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的外形很是惹人喜爱。那件瓷器外表很光滑,拿在手中一点也不硌,而且感觉凉凉的,最重要的是那葫芦上的花纹特别精致,仔细看,还能看到上面居然题满了蝇头行
甲鱼是我最好的朋友,“甲鱼”两字并不是她的名字,是她的外号,听起来既美味又亲切。   甲鱼长得不黑,很普通,典型的大众脸,却又十分容易辨认。原因是在她嘴的周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青春痘,黄白的凸点围着一圈红色,还有些零零星星地分布在额头和鼻翼两侧。这些痘痘的出现还多亏她脸上总也洗不干净的油,看着有点一言难尽。常常有人对她说:“甲鱼,你以后少吃点油腻的东西。”而油油的甲鱼有点呆板,摇个头都规规矩矩的
【摘 要】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之时,“让学引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通过应用“让学引思”方法,能够更深入的培养小学生思维全面性与灵活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起小学生“让学引思”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才能够达成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让学引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
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也许只有打开它才会知道魔盒的意义。   2020年的到来应是美好的,然而因为我们的无知导致了沉默已久的魔盒一瞬间爆发。   新的一年,我们国家就受到了病毒的侵略,一次又一次的噩耗,让我陷入了沉思。在这不安的时光,我逐渐的领会到,也许神话里的盒子在现实也是存在的。或许就是我们所谓的大自然。我们无知的从大自然捕捉野生动物,而这一次就是自然给我们的警告
有一个人,让世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情,让后人铭记在心;有一种精神,亘横天地,成为永恒。那个人就是雷锋,那种精神就叫雷锋精神!   三月的春风,带着芳香,带着温馨拂过神州大地,又吹绿了一株株的小草,又吹绽了一朵朵的花蕾,也吹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活雷锋”。真是三月春风醉人心!   看,那个在走廊处与学生亲切交谈的人是谁?她的青丝早已被粉笔染白,她的额头也被岁月的无情刻下一道道皱纹!听,从教室里
“我不相信掌纹能够带给我什么,我只相信十指握成拳头的力量,它能带我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如著名作家畢淑敏所说,做好每个当下,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六月的天气比五月更骄傲,肆无忌惮地展示它似火的能量。引得云也来争奇斗艳,盘踞着一片片天空。倒计时牌毫不留情地一天天刷新,燥热的风吹来了模拟考试的成绩。同学们一窝蜂地涌去,在条条框框间紧张地寻找自己的名字。我坐在位子上,看着窗外的云——正如我心中
【考点透视】   命题依据是《常用汉字字表和次常用汉字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试题大都来源于课本注释中常见字及生活中常用字。   考查内容包括汉字正误的识别和规范书写,也包括不写错别字。综观近几年试题,字形部分放在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默写和作文中考查,常见类型有辨识别字和改正错别字。另外,该考点在主观性试题部分中还体现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上。   【真题解析】   一
三十年前,一列车又一列车杭州的年轻人去了北大荒。后来,他们陆陆续续以各种方式回到了杭州,只有少数人至今还留在那儿,她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我曾去北方边陲的一个小镇,我特意去看她。当年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个北方的小伙子,就一直留在了那片黑土地上。  与她同去的人早已走光了,她的四周没有一个杭州人。路远迢迢,她也不常回家,偶尔回家也只是稍作逗留。我的意思是,三十年中,她很少有机会讲杭州话。  可是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