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是生命之源,生命在于运动,生命需要运动;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就是生活之美。
70岁的李老太在济南英雄山广场知名度很高。她喜欢打乒乓球,惯使长胶,左推右挡,银球上下飞舞,一些高手纷纷败在她的拍下。可谁曾想到,10年前老人还在轮椅上度日如年。因患椎间盘突出,李老太只能憋在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推她来到英雄山广场散心,从此和乒乓球结了缘。她在轮椅上打球,女儿帮着捡球。如此坚持了大半年,李老太告别了轮椅,站了起来,从此收获着无比的快乐。
现在人吃得好、住得好,出入有小车,这在客观上压缩了运动的空间。人过度安逸就会得富贵病,而营养过剩就会出现新型的“营养不良症”。特别是一些白领阶层和常坐办公室的人,久不运动,多呈亚健康状态。
人之体魄,为日月星辰之磁光,为大地万物之灵气,为父母阴阳之精血,天地人相应相生。每个人都要善待自己,在运动中活出健康,提高生命的质量。
四季养生,户外锻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快、要求高,带给人很大压力,极易使人产生烦躁情绪,患上城市“抑郁症”,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运动是生命的源泉,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也契合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45岁的老赵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水位表,他工作细心,为人豪爽,可最近得了个“怪病”:有时眼觉得模糊,老觉得累,很健忘,不想上班,愿意在家,还叫老婆不上班陪着他。老赵每天情绪低落,一个人独处时害怕,老想着辞职,去医院检查什么都正常。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并开了个“偏方”:转移视野,户外活动,增加爱好,多看笑话。经过参加体育活动,加之细心调养,老赵很快恢复了正常。
中医认为,人不运动就会自耗元气,更会带来“三高”等一系列问题。因为人吃下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消化后,一般会分成三部分,把最好的营养成分输送给心肺,维持脏腑机能的需要,补充到肌肉、腠理之中。如果人老是不运动的话,皮肤腠理的开泄功能就会削弱,造成经脉不畅,而补充到这里的营养物质因不能得到宣泄而形成湿滞,人体就会多调一份元气来化解湿气,这就是逐渐自耗元气的道理。
身体要健康,心灵更需要呵护和寄托。周末,约上驴友,登山索洞探深幽,猎奇挑战沾灵气,既开阔了视野,更锻炼了身体,为人生之快乐。因此,要树立四季养生的理念,养成户外锻炼的习惯。
四季养生,养成好习惯。邻居大老李,有二十多年的腰腿病、关节炎史,是有名的病秧子、药罐子,一年四季药不离身。近几年,他像是换了个人,气色红润,60多岁的人健步如飞。原来是他常吃各种药物,病情日渐加重,最后每天坚持跑步,冬天带手套、着短裤跑,这一跑还真见效,多年的老毛病全没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蕴含着生、长、收、藏的自然轮动规律,要顺应四时养成好的生活运动习惯。春天不穿紧身衣,坚持慢跑,做舒缓的运动;夏天要出汗、出大汗,加强体育锻炼,做快跑、球类运动;秋天,把营养物质收敛进仓,每天早睡早起,减少加班过劳时间;冬天,避免皮肤过分地开泄,敛气养阴,不必天天洗澡,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户外锻炼,健走“接地气”。我们知道,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其实练的是肌肉,而户外练的是经脉,透彻的是心灵。中医认为,人老腿先老。膀胱经全称是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穴,沿人体到最小脚趾的外侧。跑步、登山是锻炼膀胱经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脚向后蹬的时候,拉伸了人体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充分锻炼。脚板是自己的,道路是共有的,要常“接地气”,增加脚底对大地的感觉,体验大地对脚的抚摸,找回泥土久违的芳香。要多走走小石子铺的路,甚至是泥巴土路。
从事党史研究的冷老今年90多岁了,他耳不聋、背不驼,记忆力惊人,每天著书。说起冷老的长寿之道,原来是鹅卵石的功劳。老人住一楼,在他庭院一角铺上了鹅卵石。每天老人都要上去走走,刺激脚上的穴位,冷老坚持了多年。
如果,你接不了“地气”,也通不了“灵气”,可睡前在床上练练“蛤蟆功”和“蹬车子”,这两项运动简单易学管用。“蛤蟆功”说的是人趴着,膝和肘着床,屁股抬高、头低下,看书上网都不误;“蹬车子”正相反,脸朝上正面躺着,两脚如蹬自行车般交叉运动。这两项运动,一正一反,其乐无穷,不但舒展了膀胱经,还可起到防治痣疮的神奇效果。
两个“一刻钟”,长成不老松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反驳,“生命在于静止”。其实,这两句话都有道理。
养生学家提出了生命长生的“四养”理论,即养性情、养睡眠、养居处、养房事。我认为,人生2万来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学会动与静的辩证法,每天做好两个“一刻钟”就足够了。
第一个是“健身一刻钟”。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是高效率和高收入,但与此同时也透支着我们的健康。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上班一族不妨像爱车一样,给自己身体也做个“养护”。利用点时间,给身体加油充电。最近,我们楼上的两个资深美女小赵和小陈,在楼道里较上了劲,一个踢毽子,一个练跳绳。原来,两人是看看日渐发福的身体和腰围,愁到了一块儿——去健身房没时间,吃减肥药花费大还有副作用。于是,听从我的建议,每天一刻钟踢毽子和跳绳,各300下。练习了不到一个月,两个美女腰细了,脸色红润了,每每上街回头率很高。
职场中人难得有时间专门花在健身上,可忙里偷来“一刻钟”,如在停车场做广播体操,在办公室里做眼保健操,还可因地制宜选择爬楼梯、逛院子等。这个时间段要求必须真“动”,身体的每一个零件,从大脑、肌肉、关节,甚至是细胞,都处于一个积极参与、兴奋迸发的状态,通过展展肌肉、拉拉筋骨、动动关节,以出汗为宜,达到健身之目的。
第二个是“静养一刻钟”。人处在工作状态下,神经系统始终高度紧张,尤其是长时间与电脑对视,必须进行调节,学会静养。这个时间段必须彻底“静”下来,让自己的气血保持一种稳定恒动的生发状态。用鼻子吸清气,嘴里吐浊气,放缓节奏,一吐一吸间什么都不想,使身心意处于一个忘我的境界。姿势上,平坐,手放膝,轻吐纳,闭目养神;意念里,身体是一个小宇宙,气贯全身,出涌泉、通气海,走全身、达头顶。我每天坚持做,每五分钟为一组,分三组,全部完成后常有脏腑和谐、性情静入、身心轻松的感觉。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长寿经。悟出了健康之道,你也就开启了智慧长寿之门。一天挤出两个“一刻钟”,天天坚持,你能做到吗?
夏天常运动,使气得以泄
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句话告诉我们,夏季“天地气交”,一要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充分地享受阳光;二要保持户外运动的习惯,并注意多出汗。
大多数人认为,夏天出汗太多,不要运动,一动不如一静。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喜欢待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大型公共场所更有冷气开放,吸引着男女老少避暑。其实,这样的认识和习惯,常常留下病根。故而,夏天得“热感冒”、“空调病”的人很多,到了秋冬季病灶就要发威了。
夏季人体自身消耗大,体能储备相对较弱,容易懒散,更不愿意进行运动,但适量的运动对脾胃消化和增进食欲有很大帮助。从养生学角度来说,人体内气机的开泄重在夏季,而人在有空调冷气的房间里,气孔关闭,人的微循环系统变得薄弱,适应能力削弱,邪气就会随冷风轻易侵入体内。一旦到了外面,高温下毛孔大开,这毛孔大开大合一折腾就会扰乱身体的气机。因此,炎热的夏季要远离空调,坚持运动,该出汗就出汗,能出大汗出大汗,真正做到“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我有一个范姓朋友,打小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她不知从哪里弄了个土法:膝盖带着厚护具,大暑天人在吉普车里“蒸浴”。用她的话描述是“每天中午汗流如雨,全身浸透”。经过两个盛夏,她的关节炎竟然好了,还去了病根。
夏季运动要科学适度,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为宜,强度适当减小,可选择游泳、散步、乒乓球等运动。运动过后,要防止暴吃冷饮。天热运动易出汗,很多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吃冷饮,吃冷饮胃肠道局部受冷刺激,易导致脾胃虚寒,过量则对身体伤害更大。运动过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适当休息后可吃一些滋阴的寒凉性食物,如西瓜、香蕉、西红柿等。
运动要适度,加层“保护膜”
我有一位59岁的球友宁团,曾经一天不摸球拍就手痒,这位叱咤乒坛的虎将,以左手狂打为主,跑动积极,脚下生风。我们都说他打法凶悍,其实这把年纪,运动强度太大很是不妥。有一次打球,他没活动身体就直接比赛,还比平时多打了几场球。第二天,这位老兄膝盖肿痛,连走路都成了困难。到医院一检查是扭伤了膝盖。之后,没好利索又打了一次球,这一下带出了老伤骨刺,小病养成了大伤。现在已三月有余,这位老兄没再摸拍,算是彻底地“休息”了。
运动要考虑年龄和场合,把握好度。运动过量如饮食过量,同样损伤健康,保持适度与适量的运动,才是科学的运动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面有这么个理儿,那就是人不能老躺着,这样气不顺畅;人不能老站着,老站立易伤腰、膝盖、筋骨;人更不能老走着,筋伤了就要出事。
给运动加层“保护膜”,就是要量力适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家院里有很多古稀老人,个个神采飞扬,活得潇洒自在。我常见他们以撞树为乐,甚为好奇。一打听,才知老人们这是冲穴保健。这帮老寿星,每天早晨利用小区的健身设施,踢腿折腰,转转轮盘,撞撞树干;晚上集体组团跳舞唱歌,哪天不动动就会全身不舒服。
健身房里的白领挥汗如雨有激情,城市丽人练习瑜伽体验舒展之美,社区居民踢毽子跳绳寻找快乐,这是一幅和美的图卷。张弛有度地生活,量力而行地运动,每个人都要学会运动,人人在运动中体验快乐。
当运动成为习惯,活出了滋味,你就拥有了健康。我们要追求丰富的生活、动感的人生,更要倡导健康的运动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运动要量力、适度、恒久。
把心交给自然,把情洒向足间,让运动留住青春,活出你的健康滋味。
70岁的李老太在济南英雄山广场知名度很高。她喜欢打乒乓球,惯使长胶,左推右挡,银球上下飞舞,一些高手纷纷败在她的拍下。可谁曾想到,10年前老人还在轮椅上度日如年。因患椎间盘突出,李老太只能憋在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推她来到英雄山广场散心,从此和乒乓球结了缘。她在轮椅上打球,女儿帮着捡球。如此坚持了大半年,李老太告别了轮椅,站了起来,从此收获着无比的快乐。
现在人吃得好、住得好,出入有小车,这在客观上压缩了运动的空间。人过度安逸就会得富贵病,而营养过剩就会出现新型的“营养不良症”。特别是一些白领阶层和常坐办公室的人,久不运动,多呈亚健康状态。
人之体魄,为日月星辰之磁光,为大地万物之灵气,为父母阴阳之精血,天地人相应相生。每个人都要善待自己,在运动中活出健康,提高生命的质量。
四季养生,户外锻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快、要求高,带给人很大压力,极易使人产生烦躁情绪,患上城市“抑郁症”,甚至有人选择了自杀。运动是生命的源泉,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也契合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45岁的老赵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水位表,他工作细心,为人豪爽,可最近得了个“怪病”:有时眼觉得模糊,老觉得累,很健忘,不想上班,愿意在家,还叫老婆不上班陪着他。老赵每天情绪低落,一个人独处时害怕,老想着辞职,去医院检查什么都正常。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并开了个“偏方”:转移视野,户外活动,增加爱好,多看笑话。经过参加体育活动,加之细心调养,老赵很快恢复了正常。
中医认为,人不运动就会自耗元气,更会带来“三高”等一系列问题。因为人吃下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消化后,一般会分成三部分,把最好的营养成分输送给心肺,维持脏腑机能的需要,补充到肌肉、腠理之中。如果人老是不运动的话,皮肤腠理的开泄功能就会削弱,造成经脉不畅,而补充到这里的营养物质因不能得到宣泄而形成湿滞,人体就会多调一份元气来化解湿气,这就是逐渐自耗元气的道理。
身体要健康,心灵更需要呵护和寄托。周末,约上驴友,登山索洞探深幽,猎奇挑战沾灵气,既开阔了视野,更锻炼了身体,为人生之快乐。因此,要树立四季养生的理念,养成户外锻炼的习惯。
四季养生,养成好习惯。邻居大老李,有二十多年的腰腿病、关节炎史,是有名的病秧子、药罐子,一年四季药不离身。近几年,他像是换了个人,气色红润,60多岁的人健步如飞。原来是他常吃各种药物,病情日渐加重,最后每天坚持跑步,冬天带手套、着短裤跑,这一跑还真见效,多年的老毛病全没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蕴含着生、长、收、藏的自然轮动规律,要顺应四时养成好的生活运动习惯。春天不穿紧身衣,坚持慢跑,做舒缓的运动;夏天要出汗、出大汗,加强体育锻炼,做快跑、球类运动;秋天,把营养物质收敛进仓,每天早睡早起,减少加班过劳时间;冬天,避免皮肤过分地开泄,敛气养阴,不必天天洗澡,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户外锻炼,健走“接地气”。我们知道,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其实练的是肌肉,而户外练的是经脉,透彻的是心灵。中医认为,人老腿先老。膀胱经全称是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穴,沿人体到最小脚趾的外侧。跑步、登山是锻炼膀胱经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脚向后蹬的时候,拉伸了人体经脉,膀胱经就会得到充分锻炼。脚板是自己的,道路是共有的,要常“接地气”,增加脚底对大地的感觉,体验大地对脚的抚摸,找回泥土久违的芳香。要多走走小石子铺的路,甚至是泥巴土路。
从事党史研究的冷老今年90多岁了,他耳不聋、背不驼,记忆力惊人,每天著书。说起冷老的长寿之道,原来是鹅卵石的功劳。老人住一楼,在他庭院一角铺上了鹅卵石。每天老人都要上去走走,刺激脚上的穴位,冷老坚持了多年。
如果,你接不了“地气”,也通不了“灵气”,可睡前在床上练练“蛤蟆功”和“蹬车子”,这两项运动简单易学管用。“蛤蟆功”说的是人趴着,膝和肘着床,屁股抬高、头低下,看书上网都不误;“蹬车子”正相反,脸朝上正面躺着,两脚如蹬自行车般交叉运动。这两项运动,一正一反,其乐无穷,不但舒展了膀胱经,还可起到防治痣疮的神奇效果。
两个“一刻钟”,长成不老松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反驳,“生命在于静止”。其实,这两句话都有道理。
养生学家提出了生命长生的“四养”理论,即养性情、养睡眠、养居处、养房事。我认为,人生2万来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学会动与静的辩证法,每天做好两个“一刻钟”就足够了。
第一个是“健身一刻钟”。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是高效率和高收入,但与此同时也透支着我们的健康。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上班一族不妨像爱车一样,给自己身体也做个“养护”。利用点时间,给身体加油充电。最近,我们楼上的两个资深美女小赵和小陈,在楼道里较上了劲,一个踢毽子,一个练跳绳。原来,两人是看看日渐发福的身体和腰围,愁到了一块儿——去健身房没时间,吃减肥药花费大还有副作用。于是,听从我的建议,每天一刻钟踢毽子和跳绳,各300下。练习了不到一个月,两个美女腰细了,脸色红润了,每每上街回头率很高。
职场中人难得有时间专门花在健身上,可忙里偷来“一刻钟”,如在停车场做广播体操,在办公室里做眼保健操,还可因地制宜选择爬楼梯、逛院子等。这个时间段要求必须真“动”,身体的每一个零件,从大脑、肌肉、关节,甚至是细胞,都处于一个积极参与、兴奋迸发的状态,通过展展肌肉、拉拉筋骨、动动关节,以出汗为宜,达到健身之目的。
第二个是“静养一刻钟”。人处在工作状态下,神经系统始终高度紧张,尤其是长时间与电脑对视,必须进行调节,学会静养。这个时间段必须彻底“静”下来,让自己的气血保持一种稳定恒动的生发状态。用鼻子吸清气,嘴里吐浊气,放缓节奏,一吐一吸间什么都不想,使身心意处于一个忘我的境界。姿势上,平坐,手放膝,轻吐纳,闭目养神;意念里,身体是一个小宇宙,气贯全身,出涌泉、通气海,走全身、达头顶。我每天坚持做,每五分钟为一组,分三组,全部完成后常有脏腑和谐、性情静入、身心轻松的感觉。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长寿经。悟出了健康之道,你也就开启了智慧长寿之门。一天挤出两个“一刻钟”,天天坚持,你能做到吗?
夏天常运动,使气得以泄
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句话告诉我们,夏季“天地气交”,一要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充分地享受阳光;二要保持户外运动的习惯,并注意多出汗。
大多数人认为,夏天出汗太多,不要运动,一动不如一静。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喜欢待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大型公共场所更有冷气开放,吸引着男女老少避暑。其实,这样的认识和习惯,常常留下病根。故而,夏天得“热感冒”、“空调病”的人很多,到了秋冬季病灶就要发威了。
夏季人体自身消耗大,体能储备相对较弱,容易懒散,更不愿意进行运动,但适量的运动对脾胃消化和增进食欲有很大帮助。从养生学角度来说,人体内气机的开泄重在夏季,而人在有空调冷气的房间里,气孔关闭,人的微循环系统变得薄弱,适应能力削弱,邪气就会随冷风轻易侵入体内。一旦到了外面,高温下毛孔大开,这毛孔大开大合一折腾就会扰乱身体的气机。因此,炎热的夏季要远离空调,坚持运动,该出汗就出汗,能出大汗出大汗,真正做到“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我有一个范姓朋友,打小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她不知从哪里弄了个土法:膝盖带着厚护具,大暑天人在吉普车里“蒸浴”。用她的话描述是“每天中午汗流如雨,全身浸透”。经过两个盛夏,她的关节炎竟然好了,还去了病根。
夏季运动要科学适度,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为宜,强度适当减小,可选择游泳、散步、乒乓球等运动。运动过后,要防止暴吃冷饮。天热运动易出汗,很多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吃冷饮,吃冷饮胃肠道局部受冷刺激,易导致脾胃虚寒,过量则对身体伤害更大。运动过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适当休息后可吃一些滋阴的寒凉性食物,如西瓜、香蕉、西红柿等。
运动要适度,加层“保护膜”
我有一位59岁的球友宁团,曾经一天不摸球拍就手痒,这位叱咤乒坛的虎将,以左手狂打为主,跑动积极,脚下生风。我们都说他打法凶悍,其实这把年纪,运动强度太大很是不妥。有一次打球,他没活动身体就直接比赛,还比平时多打了几场球。第二天,这位老兄膝盖肿痛,连走路都成了困难。到医院一检查是扭伤了膝盖。之后,没好利索又打了一次球,这一下带出了老伤骨刺,小病养成了大伤。现在已三月有余,这位老兄没再摸拍,算是彻底地“休息”了。
运动要考虑年龄和场合,把握好度。运动过量如饮食过量,同样损伤健康,保持适度与适量的运动,才是科学的运动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面有这么个理儿,那就是人不能老躺着,这样气不顺畅;人不能老站着,老站立易伤腰、膝盖、筋骨;人更不能老走着,筋伤了就要出事。
给运动加层“保护膜”,就是要量力适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家院里有很多古稀老人,个个神采飞扬,活得潇洒自在。我常见他们以撞树为乐,甚为好奇。一打听,才知老人们这是冲穴保健。这帮老寿星,每天早晨利用小区的健身设施,踢腿折腰,转转轮盘,撞撞树干;晚上集体组团跳舞唱歌,哪天不动动就会全身不舒服。
健身房里的白领挥汗如雨有激情,城市丽人练习瑜伽体验舒展之美,社区居民踢毽子跳绳寻找快乐,这是一幅和美的图卷。张弛有度地生活,量力而行地运动,每个人都要学会运动,人人在运动中体验快乐。
当运动成为习惯,活出了滋味,你就拥有了健康。我们要追求丰富的生活、动感的人生,更要倡导健康的运动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运动要量力、适度、恒久。
把心交给自然,把情洒向足间,让运动留住青春,活出你的健康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