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稀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之一,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中国乃至全球稀土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这类碳酸岩体周围通常发育霓长岩化围岩蚀变.霓长岩化作用是碳酸岩岩浆出溶的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霓长岩的一类地质作用,它是碳酸岩及相关稀土矿化的重要野外标志.本文从概念模型、分类命名、岩相学特征和组分迁移规律等对霓长岩化作用(及其产物)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验岩石学资料以及典型稀土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霓长岩化作用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成因机制的指示意义.霓长岩化作用通常与角砾岩化作用相伴生,后者是碳酸岩岩浆侵位过程的
【机 构】
: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之一,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中国乃至全球稀土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这类碳酸岩体周围通常发育霓长岩化围岩蚀变.霓长岩化作用是碳酸岩岩浆出溶的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霓长岩的一类地质作用,它是碳酸岩及相关稀土矿化的重要野外标志.本文从概念模型、分类命名、岩相学特征和组分迁移规律等对霓长岩化作用(及其产物)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验岩石学资料以及典型稀土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霓长岩化作用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成因机制的指示意义.霓长岩化作用通常与角砾岩化作用相伴生,后者是碳酸岩岩浆侵位过程的产物.角砾岩化作用使岩体破裂并产生构造裂隙,为碳酸岩流体的运移和后期稀土矿化提供空间.霓长岩的分类命名较为繁杂且混乱,一般按照碱质含量的不同分为钾质和钠质(以及过渡型)霓长岩.霓长岩中的主要矿物有碱性镁铁质矿物(碱性辉石、碱性角闪石)、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系列)和云母族(金云母-黑云母系列)矿物.“加碱去硅”是原岩发生霓长岩化作用时最重要的组分迁移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原岩均遵循这一规律.此外,最新的实验模拟也表明,碱质是霓长岩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得以远距离迁移的关键因素.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霓长岩化作用的发生通常早于(少数情况下同时)稀土矿物的沉淀,因此大规模稀土矿化是叠加于霓长岩化蚀变之上的.
其他文献
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是近年来找矿勘查的重点.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目前已经探明的Cu金属量超过了45 Mt,其中发育有超大型的驱龙和甲玛等斑岩矿床,使得冈底斯带成为研究碰撞型斑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地区.斑岩铜矿作为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量的水和高的氧逸度.俯冲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水和高氧逸度的来源都比较清楚,均和洋壳俯冲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证实,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其成矿岩浆依然具有高水和高氧逸度的特征,但起因却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于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水和氧逸度的估算结果,
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当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协同乏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培养合力难以形成与培养机制尚待完善等.作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典范,湖南省A校在促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升和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要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以复合平台协同为载体、以多重资源协同为保障以及以制度创新协同为方法的多元协同路径.
教育学语言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工具.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语言逐步完成由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在西方语言的话语体系的影响下,教育学等学科语言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然而,仅在工具层面发展的现代语言无法真正实现教育学语言的现代化,教育学语言发展要确立教育学语言现代化标准,处理好教育学语言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语言实现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是提升语言认知能力与运用品质,包括多样化陈述教育学问题、把握教育学论证的语言方式、强化教育学结论的语言解释力,避免教育学语言走向数字化与模式化误区.
华东南铀成矿省位于华南新构造区,是中国铀矿资源最为集中的成矿省,位于东经110° ~120°,北纬24° ~30°区域,呈带状集中分布在赣杭、桃山-诸广、武夷山3个铀成矿带,铀成矿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结合前人成果,收集了该区域典型矿床近10年同位素测年不同方法获得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通过对华东南铀成矿省的地质背景及主要铀矿床成岩-成矿时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矿主要受华南大陆与华北板块完成拼合的印支运动,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燕山运动影响.3个铀成矿带主要成矿期较为一致,分别是
“清考”制度作为一种毕业前补考制度长期存在于高校.“清考”制度产生的目的是解决高校诸多现实问题,包括“重选拔,轻淘汰”传统的缺陷、“量体裁衣”式管理模式的失灵、绩效问责的压力、消费主义教育观的诉求.但是,“清考”制度侵蚀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危害了高等教育公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政府需要减少绩效问责,尊重高等教育自身规律;高校需要完善淘汰分流制度、重修制、考试的“反馈链”,保障教育质量;学生需要超越消费主义教育观,回归教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