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诗意情结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qccqc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我们今天熟知的,多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是千淘万漉后留下的真金。如何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考验着诗人的才情。而白云在学习与写作尝试中,已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相应的功力。
  如果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尝试写旧体诗并集结出版是危险的。一是优秀的古典诗词形成的高峰难以逾越,已成为人们比较阅读的标杆。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文化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似古非古,半文半白,是很容易形成的陷阱。
  但白云并不因此望而却步,他以执著的性格,丰富的人生阅历,厚实的文化素养,致力于旧体诗词的创作。也许在他看来,这种形式是与之适应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书法家,用旧体诗词题写书法仍是当今的习尚。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有他的生活依据和独特感受,有自己为之感动而不得不发的理由。而他心之所向,笔之所及,确乎也是可圈可点的。
  白云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当过中学教师、校长,担任过地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的领导职务,从事过石油化工、汽车配件工作,还做过边贸。两栖于体制内外,有成功也有挫折。可谓饱经风霜,阅世甚深。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他得出的结论是:“花钱的快乐抵不过挣钱的痛苦。”因此,他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属,留给子孙可以忆念的精神财富。这便是他热心诗歌创作最本真的冲动,目标明确而坚定。
  在生活中提取诗意是白云创作的主要特点。爱情、亲情、友情,山水风物,寻常日子,无不是他歌吟的内容。他的诗没有那种超离现实的悬浮,也不是隔空的仿制与造作。从现实出发而归于性情,从平凡进入而扺达哲理。如《清流》:
  一江大流知西东,白日黑夜无不同。
  两岸青山侧目看,曲曲折折总从容。
  这似乎就是他人生的概括,心态的写照。“一江大流”,起势雄阔,象征志存高远。“知西东”,应作领悟人生解。青山侧目,我自从容。生活的曲折与坎坷,并不能动摇固有的心性。作者为人的胸怀与自信,在这里借江流得以充分展现。
  随见随感,随感随写。白云真所谓“我手写我口”。在亚龙湾,他想到电影《非诚勿扰》,似乎脱口而出:“非诚勿扰亦还扰,风雨欺客雨湿透。”对旅游乱象有所讽喻。在《南山寺》中,他又说:“千年古刹香烟绕,几人逢凶化平安。”对求神拜佛不以为然。面对商品社会中的纸醉金迷,他忧虑人性“湮埋”,对“千金买笑”很有看法。总之在他眼里,生活中处处有诗。阳台观景、荷塘暇思、览物、会友、赏读字画、外出旅游、乃至在家中休息,他都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就使他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
  生活实感是白云诗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厨享》一诗,具有代表性:
  石磨豆花小鲜菜,一青二白盘中开。
  农夫何愁些禄俸,自给自足还自在。
  家乡的石磨豆花,一青二白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农夫,较之于公务缠绕,俸禄很少的我,简直就是悠然见南山的况味。而“小儿东屋转西屋,一瓜一果接连三”,“阿妈腌菜枯塘柳,念叨雨天有太阳”,“慈母添针屋檐下,阿妹灶前煮蛋黄”,“一声犬吠穿篱笆”等诗句,都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一类接地气的诗,是让人感动的。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白云在奋斗与拼搏,成功与挫折中,多有内心波澜:“铁骨铮铮血未寒,但见黄河心不甘。贺兰六月飞大雪,仗剑横刀为哪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志向与结果的无奈,使他对人生多有领悟。因之“少时出门抬望眼,中年回家自低头”,个中滋味,过来人当能体会。最终,人生的谢幕无可避免。“精卫空怀半轮月,炎黄一统未有期”,这种试图有所作为于社会政治,而又壮志难酬的心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也是成就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动因,似已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
  与之关联,白云对“孝”是很看重的,这也印证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他有许多诗写到“孝”,如《祭家翁》《母亲大寿》《清明祭》等。而作为父亲,他又表现出父爱的情怀,如《马术》《护子日课》等。这一类写作,显现出白云的文化自觉。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站在理性高度对“孝”的认知,是难得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白云诗歌创作的现实介入感是强烈的。《悼伤悲》写当今震惊世人的杀子事件;《诉求》写业主维权的激愤;《套路之套》剑指奸商;《网购》涉及互联网问题。对文艺作品的媚俗,他也有所批评。十分引人注目的是,今年6月25日发生在茂县的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他痛心不已,作诗以祭。此诗为古风体,情感深重,诗句畅达,长歌当哭,表现出白云的悲悯情怀,体现出一位诗人的良知。而在艺术表现上,他叙述了灾变的过程、感人的自救与救人的场景,并以受难者的口吻发出对灾变的诘问与思考:“幸愿遗世子,鬼话莫信真。家园应坚守,还须审情形。天不遂人愿,人自要当心。生命如泰山,我等死足训。”茂县是5·12地震的灾后重建地。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是否原地重建?这是一个尊重科学的问题。以生命为代价,后人必须吸取教训,这就凸显了这首诗的思想性。此外,在阅读过程中,那种抒情与叙事结合的表达,颇具感染力,似乎也能感受到杜甫《三吏》《三别》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我们今天熟知的,多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是千淘万漉后留下的真金。如何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考验着诗人的才情。而白云在学习与写作尝试中,已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相应的功力。在格律、音韵、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如“世象藏明暗,眼界见高低”,“旷野花已发,兀峰雪犹在。鸟缠青丝柳,鱼蹭水草怀”等,形象而富于音韵节奏,也讲究对仗,这就使他的创作有别于那些顺口溜式的作品。
  习古而不泥古,是白云创作的自觉意识。正如他自己也谈到的那样,今天的生活才是他观照的對象,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即便在艺术表现上,也要既注重格律,又不必以辞害义。由于他阅读较多,古典诗词的韵味有时会在不经意中显现。如《品粽》中的“红豆粒粒点点心,丝丝线线意中人”,又如《台北冬雨》中的“台北冬雨密如帘,珠连珠来串并串。大街小巷暗无色,一城风光看花伞”,“一城风光看花伞”,可谓出彩之句。这类诗,生动活泼,得古诗之要领,道今人之眼前,是值得赞赏的。
  当然,白云的创作还在路上。他还可以对自己作更高的要求,以达到整体水平的完美一致。有些不加以注释不能令人理解的诗,或可在表达上另求他途。在诗的整体意象建构上,在情与境融,心与物通的感性逻辑上,还可以再做努力。字与词的推敲,也应是诗人不断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诚如他自己所言:“书法书写一字差。”有时候,更上一层楼,真的就在足下的那一步,而跨过这一步,是需要时间的。
其他文献
主创简介  黎 琦  作词  本名王理琦。国家一级编剧,乐舞文学家,词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品有《仿唐乐舞》、乐舞诗《大唐赋》、舞剧《传丝公主》《清明公祭轩》,为电影《第十个弹孔》、电视剧《保卫延安》等影视剧主题歌作词。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等奖项。  向 胜  作曲  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曲协会员,四川省音协理事,巴中市文联副主席,巴中市音协主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几分没学到”,这是我的绘画人生。我的创作来自生活中的点滴,一点一滴,交错相融碰撞出绘画艺术的魅力。  说到年龄,我今年已有90岁,创作了大半生年画,仍有感慨。在创作之初最害怕出现画作内容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为了使作品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我经常实地走访,翻看参考资料,最后筛选出符合情理的方案进行创作。一些已经成熟的作品,最后发现了不妥或明显错误的地方,还需对其修正,这也是确保绘画的
棒棒糖是很多同學喜欢的零食,小编也喜欢,不过可不能贪吃哦,保护牙齿还是很重要的。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做好看的五彩棒棒糖。  准备材料:扭扭棒、彩带和吸管。  1. 首先,将两根不同颜色的扭扭棒拧在一起。  2. 将拧好的扭扭棒卷成圆饼状。  3. 将扭扭棒的末端插在吸管里。  4. 最后用丝带打上蝴蝶结。  这样好看的棒棒糖就做好啦,插在家里空置的小杯子或小花瓶里,效果还不错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每次读到这首诗时,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池碧绿的荷塘,塘中一朵朵荷花娇艳欲滴,亭亭玉立,偶尔还有几只飞倦了的蜻蜓停在上面休憩[qì]。  夏日的荷塘,满眼都是碧绿的荷叶和美丽的荷花。那些高出水面的荷叶好像一把把高擎[qíng]着的小伞。小伞下,鱼儿正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好不自在呀!铺在水面上的荷叶,像极了一个个圆圆的舞台,小青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一颗颗晶莹的小露珠
1975年生于成都,字平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成都画院特聘画家,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成都大学中国一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当你在面对一幅画作时,就是你的直觉在对画家内心深层的寻访,你所得到的不管是喜悦或感伤,都会超出绘画的本身。因为一幅发自内心的创作,是画家思想的长久沉淀,这是我在观赏马勇画作时的一种莫名感受。他将一种古老的表述形式作的如此清新。“没
Z:假如自己的作品是有生命的,你认为它会是什么样的生物?  T:这个问题很有趣,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但我还是希望我自己的作品像一个充满智慧的综合体:睿智、内敛、富于渗透性,有情绪感染的无限能量,既是真实的又是无限可能的假设。保持抽象与非客观的表达是我作品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方式。每个阶段的作品我都在往当时的感受上靠,尽量有个完整的表达,但总不尽如人意。有时思维上的抽象不自觉地映射到作品上,可能会带来一
从小对艺术就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而书法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了,从我一开始的临摹到后来的创作,或多或少都经历一些磨合。刚开始接觸书法从自己独自摸索到得到老师的指导,从头到尾都逃不过练习。写完一张创作也需要反复地和前面的一张不断地进行对比,必要时还要翻阅古人的书法作品,渴求在当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创作灵感。创作也不仅仅是“写”这样一件简单的事,选择的内容也会对创作的整体体现有一定的影响,最让我痛苦
当今时代,崇尚个性,当今藝界,推崇新人。四川文化极具包容性,四川艺术向来人才辈出,而四川书法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前辈给后来者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而青年书法家则是艺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我们给予了艺术前辈们足够多的赞誉,也应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给青年艺术家创造一方属于他们的格局。  立于这一伟大的时代,秉承着四川包容万象的文化精神,本刊特辑推出青年书法十家呈现于读者。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每一位书者不同的艺术特
邹忠新出身苦寒,命运悲惨。他一岁丧母,四岁丧父,孤苦伶仃乞讨于街头,后被养父邹熠之收养。五岁时拜金钱板清派大家孙洪云(艺名土地)为师,之后又跟着“花、清、杂”各派老师杨永昌、闵桂庭、万年宽等学艺,这为他日后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邹忠新天生“绊舌”,为学艺他把小石头含在嘴里搅拌,口不离石,牙龈磨破,感染化脓,鲜血直流,活生生把绊舌磨断。学艺路上,他师法自然,听雨打芭蕉、风雨雷电、鸟鸣兽叫、风涌水流……
20世纪60年代初,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响彻大江南北。雷锋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也因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几代中国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3月4日,在学习雷锋纪念日58周年到来之际,著名歌唱家李丹阳和胡力激情创作了新歌《永恒的歌谣》,再次用歌声唱响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传承着雷锋精神。  “这首歌是从我心灵和血脉里流淌出来”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