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重返亚太错在哪儿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衰弱的真正原因:结构性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世界都震惊了。很多美国人感觉迷惘,简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那时起,美国开始认真考虑:也许不能再假定我们永远是世界霸主了。
  其实,美国的衰弱不是简单的哪个党派的责任,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从高盛的数据来看,美国低估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在2050年前景预测当中,印度是第三,巴西第四,还有墨西哥、俄罗斯、印尼等,只有两个欧洲经济体勉强进入到前十位。尽管这样的衰退未必绝对,但新兴经济体上升了,这是根本原因,是一个结构性趋势。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初,北美、欧洲以及日本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15%,它们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二,但当时已有预测——将来会发生结构性调整,即人口占85%的发展中国家会倒过来,反占到三分之二。所以这个趋势是人们很早就预见到的,这才是美国如今衰退的原因。
  在以往150年中中国只是脱离了原来的常规,所以现在实际是一种对于原来脱轨的修正,它只是回到原来的常规状态而已。

兴衰源于经济,而非军事


  所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美国也许可以通过某些政治抉择来稍微延缓一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但却无法真正阻止。出于这样的思维,美国极易判断失误,并导致一些错误的政策。看一下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这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中,亚洲和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上升,美国同时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中东地区受限。为了能够避免它在亚洲地区的衰退,所以要重返亚洲。
  第一,它要在这个地区部署新的武器系统,强化安全地位,同时威慑中国军事的崛起。
  第二,美国还要强化美日、美韩、美菲的同盟关系。但我可以说,这完全是基于中国在东亚崛起而导致的严重误判。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崛起,和军事没有直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和它的经济力上升有关。中国作为亚洲一些国家最大的出口国渐渐替代了日本和美国位置,但美国喜欢从军事角度看待问题,而中国总是从经济角度看问题。美国如想恢复它原来在亚洲的地位,必须要像以往那样成为这个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动力源,成为其他国家一个重要的市场,这才管用,而不是部署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反而分散了、稀释了经济力量。
  第三,美国主导了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TPP)的筹建。1999年APEC会议时美国就有此意,从提出的规则上看出,美国有意把中国排除在外,但跨太平洋这样的伙伴关系,如果不把这个地区最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包括进去,效果会严重打折。
  第四,我记得,有位泰国的领导人说:在中美之间选择,我们最好选择中国。因为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是实话。马来西亚,还有其他国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一兴一衰的原因,我认为关键就是经济。

美国应如何回应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实际上面临三种战略选择:


  一是否认。其实这就是美国目前的主要态度,它认为自己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将会继续。
  二是遏制。以咄咄逼人之势让中国发展更加困难,甚至充满问题,甚至防备中国的发展。但这样的战略推动起来将非常困难,因为现在已不是冷战时期。当年苏联和它的盟友从来没有参与到美国所设计的国际体系中去,所以你要孤立它们非常容易。但现在很难,因为中国已经是国际体系的一部分,我想这就是邓小平的战略,中国和所有的世界贸易组织都有经济关系,为各国提供了增长的动力,所以如果美国孤立中国,最后不仅影响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繁荣。
  這样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美国还需要更多军费。但中国实际上非常明智,邓小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力主减少军费,专心发展经济,促进了中国的迅速发展。
  三是接受、适应和接触。从本质上而言,美国将接受中国的崛起。这是最好的上策——要承认,哪怕是勉强,也要承认这样的事实,而且和中国进行接触,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从中寻求最好的合作。

摆脱帝国心态需要智慧和承受痛苦


  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中美的政治文化差异很大。自从毛泽东和尼克松会见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总体是求同存异的,因此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我想,各国应回归到自己曾经非常擅长的领域,比如美国的技术研发、创新,企业的经营,而不是花费更多的军费。如果美国把节省的资源集中到有益的方面,和中国进行接触互动,美国将受益无穷。未来会怎样呢?我还是相当悲观的。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承认自己衰落的地位然后就此罢休,这并不容易。人们心理上总是无法拒绝自己的衰落。我想英国在1918年之后的几十年当中, 都无法接受让美国后来居上的现实,当时英国也是拼命地维系自己原来的霸主地位,一直到无法维系才在二战之后非常不情愿地放弃。这让我们充分看到一个国家作为霸主的惰性。其中有三个关键的障碍:
  其一,美国总是认为自己是天命,应该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这已经成为美国的DNA。其二,美国总是认为自己是老大,所以和中国、英国,或者其他国家不可能是平等的。美国总喜欢指导别的国家,指出其他国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利于美国很好地接受自己正常国家的位置。其三,美国总是觉得自己是特殊的角色,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有特殊的分量,它有先天优势,不愿意放弃。要接受这一转变需要智慧。

中国应如何应对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中国会怎么处理自己经济实力的增长呢?
  第一,中国是否能够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不会被严重的环境问题所阻挡?目前全球波动的经济状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社会模式和国家模式是否会受腐败和不平等的冲击,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改变有关方程式。
  第二,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往下几十年的现代化比中国以前第一阶段的现代化困难很多。以往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改变国内状况,相对容易一些,而到2030年,中国的现代化将涉及很多外围内容,所以会比以往困难得多。
  第三,中国要继续完成国内现代化,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将影响到世界。这时,中国是否能够应对世界对你的各种怀疑、指责等,这是大考验。
  我认为中国在这些方面缺乏经验,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有待更精细化,无法和目前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第二,中国的现代化还在继续进行中,一半的人口住在农村,所以从这个程度来说,现代化才起步。以后20年中,中国现代化会发展到更高的程度,这就使中国领导层和普通国人要共同经受更大的挑战。
  (摘自《大国坚守——中国外交在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
其他文献
我见过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管理中不重视制度,老板和几个关键性的管理者,基本上是靠“人治”来管理公司,处理公司事务或处理员工时,往往凭着自己与员工的个人感情,或根据处理问题时的心情来。员工上班迟到,碰到领导心情好,领导可能会说:“今天我心情好,不和你计较,下次别让我逮着了。”碰到领导心情不好,领导可能会说:“怎么又迟到了?想不想干啊!不想干明天别来了!”  如此极端不公平的处理态度,让员工
近来,不时有企业家“陈情”或举报地方政府的事。黑龙江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雪地陈情”,指亚布力度假區管委会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山东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公开举报德州市委书记,指责其懒政、拒绝兑现政府曾经作出的承诺,并质疑他想搞垮皇明集团。  令黄鸣不平的是,皇明集团协助德州市委市政府申办“世界太阳能大会”,并按“市委市政府指令”建设主场馆、主景区与配套设施,而当地承诺给3000亩土地作为回报
最近我在朋友的鼓动下,安装了一个手机应用软件,可以像预约出租车一样,预约上门的家政服务。结果,周一开始预约却发现,直到周末的服务全都约满了。联想到经常看到的一些报道,称中国农村现在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和女性化。城市出现招工难,农村出现空心村,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真的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吗?劳动力去哪里了  对一个城市化率刚刚过半的国家来说,未来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从农村转
日前,某副厅长被判十年,引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澜——该副厅长受贿6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板们在她的生日和节假日进贡的。在那个区的“业内”,该副厅长的生日为众“企业家”所熟记,而每逢春节、中秋,老总们总要捧着成捆现钱上门去“拜节”。  生日往往成为贪吏们借以敛财的好由头。前些年报道过一个县级市市长一年要过四个生日的奇闻——他要“庆生”,既要过阴历生日,又要庆阳历生日,既要做虚岁,又要贺实足年龄。
1926年北伐之前,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提高,蒋介石踌躇满志,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宏图伟业”,他开始大力网罗天下名士。因赏识陈布雷的胆识和才气,加之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不仅着意延揽,还委托他人转赠亲笔签名照片,以示青睐。蒋介石摸透了这些旧式文人的脾胃:他们位不求高,禄不求厚,唯独对“恩主”的“知遇”始终念念不忘,继而“士为知己者死”。蒋介石果然不乏“知人之明”,当陈布雷收到转来的照片时,便很快会晤这
日本有一家化妆品网络企业,全公司仅43人,却创造了75亿日元的业绩。秘诀何在?答案是:“非核心业务外包。”  公司规定的工时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但是5点左右,很多人都走光了,因为公司规定,“事情做完了,5点就可以下班。”就连总经理岩崎也常常5点就不见人影。  要让员工准时下班,前提是在上班时间内做完所有工作。为了做到这点,岩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包括商品的拣货、包装、配送,就连财务和接订单也
巴菲特是这个时代大家公认的最会投资的人,很多人都总结过他的投资模式。一是他不会冒险进入不了解的领域,二是他更喜欢长期持有。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巴菲特像一个学习机嚣,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时间久了就会了解很多行业,而他所做的投资,也往往因为长期持有而利润翻番。可见,时间是巴菲特的重要武器,它是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性质的。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我们认为李白和杜甫是不分高下的,但
唐朝建中四年(783)十月,唐德宗削平叛乱藩镇的战争,正是白热化的阶段。5000受命增援的泾原路士兵正抵达长安。这支多年在西线血战吐蕃的虎师,此时却已在冬日严寒里,历经多日冒雨急行军。偏偏负责犒劳部队的京兆尹王翃极度刻薄,只给他们送来一堆粗茶淡饭。这群本想勇赴国难的士兵悲愤怒吼:“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  待到惊慌不已的唐德宗赶快派人送来两车美食绢帛时,这群寒透心的士兵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本書是《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级编辑高渊的人物特写选集。在本选集中,作者对那些在中国当代发展模式上贡献过力量的重要人物,那些改革的探路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与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在新中国7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建设进程中,贡献过智识和一生的生命;他们身上有一种当下鲜有的赤诚之心——家国天下、全力以赴,更有那“虽九死其犹未悔”
1960年、1961年英国保守派的重要人物蒙哥马利先后两次访华,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一次重要的调整。  蒙哥马利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三原则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阿拉曼战役等重大战役并取得胜利;1958年,蒙哥马利卸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退休后的他对美国的东西方政策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并认为“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于中国”。正是基于这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