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怠工,该打老板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在批评不该鞭打快牛,那么,改为鞭打慢牛好了。
  其实,鞭打快牛不对,鞭打慢牛无效。与其鞭打慢牛,还不如鞭打快牛。
  无论鞭打快牛,还是鞭打慢牛,都不是最佳选择,是在“差”和“更差”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还是无奈选择了鞭打快牛。
  两种选择都不对,那么,错在哪里?   错误在于“鞭打牛”的思维模式。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差”和“更差”之间选择,所以一直是痛苦的选择。跳出“鞭打牛”的思维,在“好”与“更好”之间选择,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好选择。
  “鞭打牛”思维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员工处于“自我管理”状态。“快牛”既有能力,又有意愿,不用扬鞭自奋蹄。慢牛或无能力,成为笨牛;或无意愿,成为懒牛。
  鞭打“笨牛”, “笨牛”还是“笨牛”,不会因为鞭打而成为“聪明牛”。鞭打“懒牛”,或许能够成为“勤奋牛”,然而,“懒牛”之所以成为懒牛,就因为自控能力差,或者懒已经成为习惯。
  “鞭打牛”的基本管理方法是奖惩,本质上是以激励代替管理。这是一种管理者“放弃管理”,让员工“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
  企业只有进入组织化管理,才能够避免“鞭打牛”的现象。通过严格的组织化管理,让“懒牛”没有偷懒的机会,从而成为“勤奋牛”。
  “懒牛”没有自主管理能力,只有通过组织化管理才能改变。通过严格的组织化管理,让“笨牛”在“聪明牛”的指导之下工作,从而让“臭皮匠”变成“诸葛亮”。
  企业之所以不得不鞭打快牛,原因是“慢牛”拖后腿。“慢牛”拖了后腿,却不得不从“快牛”上解决问题,这是典型的头痛医脚。鞭打快牛的结果,是快牛成了疲牛、病牛,或者把牛打跑了。
  解决“慢牛”的问题,问题在慢牛,关键在组织。组织化管理,不是让“慢牛”自主管理(比如跑单帮),而是让“慢牛”在企业严格的指导、监督之下工作。
  企业管理者通常有个简单思维:绩效有问题,责任在员工。“快牛”之所以成为“快牛”,功劳不在管理者。“慢牛”之所以成为“慢牛”,管理者难辞其咎。要知道,员工的集体改变,通常不是员工改变了,而是管理者改变了。
  企业有“快牛”、“慢牛”,而且“慢牛”多于“快牛”,这是正常现象,多数企业都是如此。指望“慢牛”自动变成“快牛”,这不正常。通过改变管理,让“慢牛”变成“快牛”,这很正常。
  员工改变了,企业不一定改变。管理改变了,员工可能全部改变。
  这,就是管理的力量,就是组织的力量。
  企业,不是一群个人的集合,是一群有组织人的集合。组织的力量,在于管理。改变快牛与慢牛的悖论,不是从改变员工着手,而是从改变管理着手。
  员工集体有错,管理者有责。
其他文献
企业习以为常的业务员“放养”方式,让业务员个个裂土封侯,但人人都当官、个个干不好。“新兵蛋子”参与市场管理,越管越乱;“老兵油子”充当着教练员,胡乱指挥。    国内企业对业务员管理大多采用“放养”方式。  业务员分散到各地市场,一人负责一片区域。区域或大或小,或贫瘠或富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业务员“一脚踢”,事无巨细都要管。人人都是诸侯,个个裂土封疆。  一般有两种“放养”形式:  一种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