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在人们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对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培养
  一、我国高校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高校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跨文化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高校的跨文化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英语课程和英语教材的设置还不够合理。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材的内容主要以科技性和故事性的材料为主,教材内容缺乏多样性。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几乎没有专门的跨文化教学课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而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有效提升,这对跨文化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2.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教学观念有待提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部分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流教学的认识仍非常有限,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和应付各种考试方面。致使学生严重缺乏跨文化交流能力。
  3.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自主学习意识较为欠缺。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学习目的模糊的问题,仅将英语学习作为提升英语考试的手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交才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在这种认识条件下,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严重忽视英语的实际应用。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注重自身跨文化交流意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学习效果。
  二、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1.及时转变教学模式。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意识的渗透。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的学习实现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提升。第二,注重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激发,并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自主活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注重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想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素养。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机制的构建,使教师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比如,定期派英语教师去国外学习,让他们接受“纯正”英语氛围的熏陶。同时,也可以论坛讲座、文化交流的名义邀请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来校访问和参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资料检索和线上资源的运用,自主地进行跨文化素养的提升。
  3.完善学习考评机制。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中,高校应在着重考察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有效结合。既要注重考试结果,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努力构建交互性、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考评体系。
  在评估的形成性操作中,高校应将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在活动中的表现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跨文化交流评价考评机制。这样不但能大幅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社交水平。
  总之,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水平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构建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体系,逐渐提升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养,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