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来源 :人生与伴侣·极品课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j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阅读在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技能的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用词典、语法等工具书及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对阅读教学的探索,认真分析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创新优化的方向,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英语阅读兼具泛读和精读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纵观当前初中英语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重应试技巧,少欣赏
  目前的阅读教学多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注重相关背景知识。英语阅读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讲授,有的是英语国家的文章,有的是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甚至是风俗民情方面的知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并不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同时给予普及,这也属于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意英语语言的技能方面,忽略了这方面知识的讲解,这也造成学生在独自面对相关知识的英语文章时,因为缺乏背景知识的了解而无法明白文章大意。
  2、学生过于被动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满堂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作为听课者而存在。教师直接把文章逐词逐句翻译过来,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各种字词和语法结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用自己动脑子去翻译、去理解。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初中生所处的阶段自制力不够,注意力有限,大量知识扑面而来,学生很难在整堂课上专注到底,因此,这样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甚至是枯燥的,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意见
  随着人们交流的日益深入,英语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学好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初中生掌握好英语的主要途径还是英语课堂,教师的教授可以为日后的英语阅读和交流打好基础。英语阅读涉及英语语言知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学好英语的根本,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英语学习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应该着重在应用上。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目标放在教会学生各种应试技巧方面,导致学生只会做一些英语考试试题,却不会应用。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其在课堂开始之前对文章自行进行翻译,等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惑提出來,教师予以解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课堂上,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方式,而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抛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讲到相关句子结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例回答,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当然,课后的时间教师也应该利用起来,不能课堂结束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如根据这篇文章用英语写读后感之类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注重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
  以往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技巧的讲授上,忽略了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初中生所了解的知识有限。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和母语比起来还是有差异的,阅读教学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也是重点之一。教师應该注意在这方面多进行讲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信仰、风俗民情等,都会对其文章有一定的影响,当讲解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普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乃至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等学生下次再碰到相关文章时,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读懂,而不用为此苦恼。
  3、注重英语思维的培养
  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英语思维的培养,英语和汉语属于两大语言体系,无论是从字的结构还是句的组成、语法,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当然,语言的形成和思维存在一定的关系。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课程,相关思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去阅读文章,思考问题。这样,一方面在其面对问题时,能够用英语思维去回答;另一方面,在阅读文章时,也更能读通读顺。
  一般地说,教师应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应再恰当地指明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原来指名的学生仍然不能订正、补充前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再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作答,教师作概括、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地解决。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迹,学得扎实、全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水口乡第一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