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包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升值并不能一下子全面改变产业的格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切都在进行中。中国企业现在做出的努力在未来能否收获期待的果实?中国有希望赶上印度吗?一切一切,似乎都没有定局,又似乎,是早已注定的。
人才:永恒的发展话题
要想实现高端突破,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目前,中国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美国和印度。但与这个事实相矛盾的是,企业经常高呼找不到合适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人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人才问题上,外包企业更需要的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端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相当紧缺。因此,各个企业都开始了自己的寻觅人才之路。
相对于高薪外聘的方式,各企业更看重自身造血。目前很多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中心。东软已在大连、成都和南海成立了东软的信息学院,学院教师都由东软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该学院每年可为东软输送上千名软件人才。
文思则采用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来培养人才。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学,但文思的这种培训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文思已与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可自愿选择参与文思的课程培养,所需费用也由文思来承担。在文思招聘的人才中,也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刘军提出,中国外包中高端人才应该是在项目中培养起来。目前,华信有很多人才是在其自身的项目中得到培养的:从做初级的项目开始,慢慢在项目中成长起来,最后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针对人才缺口的问题,目前行业协会也开始帮助企业来培养人才。据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介绍,该协会提出了“创新梯队工程”项目,旨在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入外包企业。这个项目让企业与一些“211工程”的大学结盟,首先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和意向大学的名单,由协会安排企业进大学办讲座,然后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选择后,企业委派导师进入大学为定向学生开展选修课(该课程由大三开始)。学生在大四可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毕业后三年内为就职期,在此期间可由企业组织统一参加硕士考试。
印度企业:追随还是赶超?
相对于欧美市场而言,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度企业。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领先的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这一点,所有接受采访的软件外包企业都相当认同。刘军谈到:“目前,我们与印度外包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同接100万元的订单,印度企业可以做完后还有20万元的利润,而中国企业做完后,可能会亏损10万元。”而且,在欧美市场上,印度企业凭借先行优势和技术实力,更受发包方的青睐。
中国企业的翻身机会何在?是否就将这样跟在印度企业身后亦步亦趋?“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企业思考的问题:中国的软件外包是否要走印度走过的路?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的国际市场情况是否和印度起家时一致?难道,做出另外一个塔塔和Infosys就是中国外包业发展的目标吗?”邵凯想得显然相当深远。
现在,在软件外包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站在转折点上,而其中,包含着很多印度都无法比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和印度相比,中国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天然优势就是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高克明说。对于柯莱特的咨询业务而言,SAP、Oracle等軟件企业正把中国作为发力的对象,而中小企业的ERP应用正如火如荼,国内的市场还无比广阔。
除此之外,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还面临着丰富的市场机会。第一是发包商的发展战略。发包商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都包给印度的接包商,因为发包商首先考虑的是风险的大小——很显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据刘军介绍,目前,欧美大多数发包商会将部分业务转包给中国,目的在于培养竞争对手,可以压低印度外包企业的价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机遇。在初期,中国企业可能仅仅只是做一些比较低端的编码。但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双方可以慢慢开始维护由印度企业设计的系统。最后,发包商的系统一旦进行升级,由于前期中国接包商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解,以及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关系,中国企业很有可能获得较为高端的订单。
第二,以自己的优势行业带领外包发展。中国在一些细分市场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王晔介绍道,虽然目前中国企业谈合同的能力、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等方面,都与印度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中小企业市场以及移动市场上,目前中国企业领先于印度的企业。且印度企业只是做纯外包,而中国企业的业务是多方面的,比如英语为非官方语言国家的业务也给了中国企业一些机会。
第三,正面看待竞争。很多人认为,Infosys等软件巨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对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此王晔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印度外包企业的进入,让更多欧美市场的客户看到了中国的优秀人才,把更多的客户带到了中国市场。目前,在同样面对欧美市场时,中国企业可能只能拿到100万美元的订单,而印度企业拿到的可能是1000万的订单。从100万到1000万,中国的外包企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壮大自己,是目前中国企业必须做的。
人才:永恒的发展话题
要想实现高端突破,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目前,中国每年毕业的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美国和印度。但与这个事实相矛盾的是,企业经常高呼找不到合适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人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人才问题上,外包企业更需要的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端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相当紧缺。因此,各个企业都开始了自己的寻觅人才之路。
相对于高薪外聘的方式,各企业更看重自身造血。目前很多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中心。东软已在大连、成都和南海成立了东软的信息学院,学院教师都由东软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该学院每年可为东软输送上千名软件人才。
文思则采用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来培养人才。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学,但文思的这种培训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文思已与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可自愿选择参与文思的课程培养,所需费用也由文思来承担。在文思招聘的人才中,也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刘军提出,中国外包中高端人才应该是在项目中培养起来。目前,华信有很多人才是在其自身的项目中得到培养的:从做初级的项目开始,慢慢在项目中成长起来,最后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针对人才缺口的问题,目前行业协会也开始帮助企业来培养人才。据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介绍,该协会提出了“创新梯队工程”项目,旨在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入外包企业。这个项目让企业与一些“211工程”的大学结盟,首先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和意向大学的名单,由协会安排企业进大学办讲座,然后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选择后,企业委派导师进入大学为定向学生开展选修课(该课程由大三开始)。学生在大四可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毕业后三年内为就职期,在此期间可由企业组织统一参加硕士考试。
印度企业:追随还是赶超?
相对于欧美市场而言,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度企业。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领先的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这一点,所有接受采访的软件外包企业都相当认同。刘军谈到:“目前,我们与印度外包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同接100万元的订单,印度企业可以做完后还有20万元的利润,而中国企业做完后,可能会亏损10万元。”而且,在欧美市场上,印度企业凭借先行优势和技术实力,更受发包方的青睐。
中国企业的翻身机会何在?是否就将这样跟在印度企业身后亦步亦趋?“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企业思考的问题:中国的软件外包是否要走印度走过的路?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的国际市场情况是否和印度起家时一致?难道,做出另外一个塔塔和Infosys就是中国外包业发展的目标吗?”邵凯想得显然相当深远。
现在,在软件外包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站在转折点上,而其中,包含着很多印度都无法比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和印度相比,中国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天然优势就是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高克明说。对于柯莱特的咨询业务而言,SAP、Oracle等軟件企业正把中国作为发力的对象,而中小企业的ERP应用正如火如荼,国内的市场还无比广阔。
除此之外,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还面临着丰富的市场机会。第一是发包商的发展战略。发包商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都包给印度的接包商,因为发包商首先考虑的是风险的大小——很显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据刘军介绍,目前,欧美大多数发包商会将部分业务转包给中国,目的在于培养竞争对手,可以压低印度外包企业的价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机遇。在初期,中国企业可能仅仅只是做一些比较低端的编码。但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双方可以慢慢开始维护由印度企业设计的系统。最后,发包商的系统一旦进行升级,由于前期中国接包商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解,以及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关系,中国企业很有可能获得较为高端的订单。
第二,以自己的优势行业带领外包发展。中国在一些细分市场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王晔介绍道,虽然目前中国企业谈合同的能力、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等方面,都与印度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中小企业市场以及移动市场上,目前中国企业领先于印度的企业。且印度企业只是做纯外包,而中国企业的业务是多方面的,比如英语为非官方语言国家的业务也给了中国企业一些机会。
第三,正面看待竞争。很多人认为,Infosys等软件巨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对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此王晔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印度外包企业的进入,让更多欧美市场的客户看到了中国的优秀人才,把更多的客户带到了中国市场。目前,在同样面对欧美市场时,中国企业可能只能拿到100万美元的订单,而印度企业拿到的可能是1000万的订单。从100万到1000万,中国的外包企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壮大自己,是目前中国企业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