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wh14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汉语的驾驭能力较差,严重制约政治课的学习。深感学好我们的母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言能力 政治课学习 学生综合素质
  做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文水平与政治课学习能力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语文功底好的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成绩好,语文差的学习吃力。这种切肤之痛催促我拿起笔来与大家商榷,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艺术性很强,很多成语、俗语、诗词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思,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哲学习题中经常遇见分析成语、俗语、诗句的哲理,这对学生文学功底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些学生就固执地认为哲理相同,不知道后者是不可知论,其根源就是不了解此俗语的本意。如果学好了语文对学习哲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一个典故就能把深奥的哲理讲解得通俗又透彻。例如:用田忌赛马的故事讲事物内部结构变化引起事物质变;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讲量变的两种倾向等等。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放活课堂、放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要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由此可见,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导课上坚持时事设思质疑方式。时事设思质疑方式,能把时事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具有生动直观、图文并茂,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化为形象趣味,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如“2010上海世博”、“2008两会”、“藏独”、“汶川地震”、“台湾大”、“美国金融风暴”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可安排学生上网查阅并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转变教学观念,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表达能力对政治主观题答题质量有深远影响。
  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这考验学生精确熟练驾驾驭语言的能力 。文字书写情况影响卷面。自主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更需要阅读能力的提高,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就不要讲,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
  小结
  新课程<文化生活>部分文化底蕴丰厚,以传播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直接目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全球掀起汉语热,“汉语桥” 大赛热热闹闹地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着。做为我们炎黄子孙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华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语言交流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好我们的母语开始吧!
其他文献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在困难中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呢?  一、从低年级抓起,培养习作兴趣。  习作虽然在3年级才开始,但是我却以为习作指导应从低年级抓起,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作文。要想自然的走进作文,(1)要加强说话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特别丰富,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
“双一流”建设战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与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行业特色高校作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与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文学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回顾以往的教室环境创设,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旁观者和欣赏者。每期一开学,家长和孩子看到的环境是优美的,一幅幅整齐而美观的墙饰,精致的画面,色彩搭配协调,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现在社会的变迁,教育观念的改革,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提倡环境创设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项具有思想、活力和趣味。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含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  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
残疾人是一个由于身体残缺与功能障碍而有着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文明付出代价的一类人群。因为残疾人自身生理、心理的功能障碍,加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