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的深入实施,阅读教学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峦语),在阅读教学中以学习表达为中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今后阅读的主要目标,作为教师,就应当做好学生言语实践的策划者,让学生踏上实践言语生长的"快车道",实现读写的完美结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其基本策略。
一、调整内容,言语仿照
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特色,感悟言语结构之妙,探求表达之法。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调整课文内容的言语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言语生长。
在《少年闰土》开头 “月夜看瓜刺猹”的文字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选取择适当的语言形式的。学生在细细的揣摩中,感受了遣词造句之妙,行文布局之美:用不同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渲染了事件的背景,准确的动作(捏、刺、扭、逃)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个无限宽广(一望无际的沙地)的环境,让人、景、事融为一体。循着鲁迅的这种写法,让学生根据文本的语言材料,笔者开始了调整课文内容的言语策划:“同学们,看瓜刺猹的惊险与刺激给儿时的鲁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如果“雪天捕鸟”也同样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的话,那么他又会怎样写这课文的开头呢?”学生由于有了文本言语形式的比照,“雪天捕鸟”的意境并如灵泉般喷涌——“白茫茫的天地间飘洒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望无际的沙地覆盖着皑皑白雪。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头戴毡帽,项带银圈,扫出一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拽着绳子藏在一棵大树后,屏息凝神地注视着竹匾,几只小鸟飞进竹匾,津津有味地吃着秕谷,他把绳子一拉,那鸟雀并罩在竹匾下。”这种调整内容的实践,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从一种语言现象中领悟一种表达方法,实现言语实践的一次飞跃。
二、改变文体,言语重构。
改变原来的文体,换一种视角言说,可以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些叙述的方式;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达到实现言语重构的目的,既汲取了课文中精彩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在“改变”中,学生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颐和园》一文的教学,笔者曾经根据单元“写导游词”的作文教学目标进行言语实践。由于是农村学生,大都数没有亲历过颐和园的游览体验,写出来的导游词大抵是将原文的内容进行一个拼装,有其形却无其味。于是,笔者重新策划了学生的言语活动:一天,颐和园景点管理处要开展一次“最佳景点”评选活动,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写成“先进事迹材料”参赛。每个选手跃跃欲试,或整理文本语言材料,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重构出自己的“先进事迹材料。这是学生的“十七孔桥”竞选词:我是十七孔桥,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由17个桥洞组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当您来到桥上,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情趣。在优雅宁静之夜,站在桥上游赏,有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正像乾隆皇帝所撰写匾联“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令人怡然自得。请大家一定要投我一票哟。“最佳景点”评选的言语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
三、转换角度,言语迁移。
《梦想的力量》(人教版五下)原文作者以时间、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一名6岁的加拿大孩子,实现梦想的经过。我们在文本的语言品读中,明晰了瑞恩的“梦想之路”,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更感受到瑞恩的执著坚定。在品读文本的言语之后,许多教师会引导学生谈谈读了这一课的感受。但这种吐露心扉的言语实践虽无不对之处,但对学生言语的积累并没有深化,容易显现单一化,情感化,普遍化的弊病。
如何让学生的言语实践呈现多元化、语言积累深刻化呢?笔者以媒体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1、写颁奖词。同学们,瑞恩的实现梦想的行动让多少人为之感动,加拿大电视台《感动加拿大》组委会向各国征集瑞恩颁奖词,请你以组委会的名义给这个小男孩写一段颁奖词。2、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报道瑞恩实现梦想的历程,如何唤醒更多的人参与瑞恩的梦想行动,请你试着写一篇报道稿。
以上两种言语策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择,“颁奖词”关注的视角是侧重于瑞恩独特的品格,浓缩了事件的过程。如一学生写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怀揣着跨越国界的大梦想,他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关爱他人的行列,他就是加拿大的男孩——瑞恩·希里杰克”颁奖词较好地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抒发了情感体验。
四、体验角色,言语补白
开展体验角色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置身于文本,能较好地让学生表现自我,假其口,明晓行动背后的心理,避免了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
《将相和》(人教版五下)一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将、相的性格、品质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进行言语表达训练的:“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然而,学生的表述大多是就人物的特点进行,如: “你真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我要向你学习”;“你知错能改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如此空洞、苍白的言语、如蜻蜓点水,缺乏言语创新。于是,我对《将相和》一文的言语活动进行了重新策划:在探究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时,引导学生进行廉颇的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再次进入“廉颇”角色,写“请罪书”。由于学生对这种走进文本的角色体验充满情趣,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并写得入情入理。如一学生的《表白书》再现了当时廉颇的内心世界。“赵王,我为国家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这是众所周知的,多少国家可以说是“谈廉色变”,就说在渑池会上,没有我廉颇在边境上作好抵御的准备,他蔺相如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无济于事。靠他蔺相如的一张嘴皮子,赵国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如今,竟然爬到我的头上去。叫我如何心服口服呀!”还有那“请罪书”把廉颇的真诚,悔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蔺丞相,听了您了一席话,我真是无地自容。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我到处扬言说您靠的就是一张嘴皮子,还说要给你下不了台,而您却一心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处处躲避我,不与我计较。您不愧是我们赵国的好丞相,不论是带璧入秦还是渑池会上,您那机智,那勇敢,那以死相拼的魄力,不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尊严吗?而我却执迷不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自愧不如。您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宽恕我这一介莽夫吗?”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好的文学,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的。而好的文学,一定是你能够在没有写出来的地方,能够读到很多东西的”。“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的角色体验活动,是在引导学生将文本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读出来,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言语实践的创新。
一、调整内容,言语仿照
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特色,感悟言语结构之妙,探求表达之法。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调整课文内容的言语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言语生长。
在《少年闰土》开头 “月夜看瓜刺猹”的文字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选取择适当的语言形式的。学生在细细的揣摩中,感受了遣词造句之妙,行文布局之美:用不同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渲染了事件的背景,准确的动作(捏、刺、扭、逃)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个无限宽广(一望无际的沙地)的环境,让人、景、事融为一体。循着鲁迅的这种写法,让学生根据文本的语言材料,笔者开始了调整课文内容的言语策划:“同学们,看瓜刺猹的惊险与刺激给儿时的鲁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如果“雪天捕鸟”也同样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的话,那么他又会怎样写这课文的开头呢?”学生由于有了文本言语形式的比照,“雪天捕鸟”的意境并如灵泉般喷涌——“白茫茫的天地间飘洒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望无际的沙地覆盖着皑皑白雪。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头戴毡帽,项带银圈,扫出一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拽着绳子藏在一棵大树后,屏息凝神地注视着竹匾,几只小鸟飞进竹匾,津津有味地吃着秕谷,他把绳子一拉,那鸟雀并罩在竹匾下。”这种调整内容的实践,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从一种语言现象中领悟一种表达方法,实现言语实践的一次飞跃。
二、改变文体,言语重构。
改变原来的文体,换一种视角言说,可以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些叙述的方式;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达到实现言语重构的目的,既汲取了课文中精彩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在“改变”中,学生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颐和园》一文的教学,笔者曾经根据单元“写导游词”的作文教学目标进行言语实践。由于是农村学生,大都数没有亲历过颐和园的游览体验,写出来的导游词大抵是将原文的内容进行一个拼装,有其形却无其味。于是,笔者重新策划了学生的言语活动:一天,颐和园景点管理处要开展一次“最佳景点”评选活动,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写成“先进事迹材料”参赛。每个选手跃跃欲试,或整理文本语言材料,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重构出自己的“先进事迹材料。这是学生的“十七孔桥”竞选词:我是十七孔桥,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由17个桥洞组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当您来到桥上,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情趣。在优雅宁静之夜,站在桥上游赏,有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正像乾隆皇帝所撰写匾联“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令人怡然自得。请大家一定要投我一票哟。“最佳景点”评选的言语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
三、转换角度,言语迁移。
《梦想的力量》(人教版五下)原文作者以时间、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一名6岁的加拿大孩子,实现梦想的经过。我们在文本的语言品读中,明晰了瑞恩的“梦想之路”,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更感受到瑞恩的执著坚定。在品读文本的言语之后,许多教师会引导学生谈谈读了这一课的感受。但这种吐露心扉的言语实践虽无不对之处,但对学生言语的积累并没有深化,容易显现单一化,情感化,普遍化的弊病。
如何让学生的言语实践呈现多元化、语言积累深刻化呢?笔者以媒体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1、写颁奖词。同学们,瑞恩的实现梦想的行动让多少人为之感动,加拿大电视台《感动加拿大》组委会向各国征集瑞恩颁奖词,请你以组委会的名义给这个小男孩写一段颁奖词。2、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报道瑞恩实现梦想的历程,如何唤醒更多的人参与瑞恩的梦想行动,请你试着写一篇报道稿。
以上两种言语策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择,“颁奖词”关注的视角是侧重于瑞恩独特的品格,浓缩了事件的过程。如一学生写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怀揣着跨越国界的大梦想,他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关爱他人的行列,他就是加拿大的男孩——瑞恩·希里杰克”颁奖词较好地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抒发了情感体验。
四、体验角色,言语补白
开展体验角色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置身于文本,能较好地让学生表现自我,假其口,明晓行动背后的心理,避免了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
《将相和》(人教版五下)一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将、相的性格、品质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进行言语表达训练的:“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然而,学生的表述大多是就人物的特点进行,如: “你真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我要向你学习”;“你知错能改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如此空洞、苍白的言语、如蜻蜓点水,缺乏言语创新。于是,我对《将相和》一文的言语活动进行了重新策划:在探究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时,引导学生进行廉颇的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再次进入“廉颇”角色,写“请罪书”。由于学生对这种走进文本的角色体验充满情趣,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并写得入情入理。如一学生的《表白书》再现了当时廉颇的内心世界。“赵王,我为国家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这是众所周知的,多少国家可以说是“谈廉色变”,就说在渑池会上,没有我廉颇在边境上作好抵御的准备,他蔺相如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无济于事。靠他蔺相如的一张嘴皮子,赵国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如今,竟然爬到我的头上去。叫我如何心服口服呀!”还有那“请罪书”把廉颇的真诚,悔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蔺丞相,听了您了一席话,我真是无地自容。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我到处扬言说您靠的就是一张嘴皮子,还说要给你下不了台,而您却一心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处处躲避我,不与我计较。您不愧是我们赵国的好丞相,不论是带璧入秦还是渑池会上,您那机智,那勇敢,那以死相拼的魄力,不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尊严吗?而我却执迷不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自愧不如。您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宽恕我这一介莽夫吗?”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好的文学,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的。而好的文学,一定是你能够在没有写出来的地方,能够读到很多东西的”。“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的角色体验活动,是在引导学生将文本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读出来,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言语实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