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阁”遗址的沧桑岁月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75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和友人去了趟上海,闲暇时,我们游览了大境阁遗址。大境阁遗址现残存于上海古城墙上据明代史料记载:冬日雪后拾级登上大境阁,远眺吴淞江南岸,银装素裹,映衬丽日蓝天,蔚为壮观。
  大境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自元代建县后。当时未筑城墙,明代时曾多次遭倭寇侵略。因此,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仅用3个月时间就赶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
  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就是现在的大镜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干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于是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
  古城墙和大境阁连在一起,大境阁本来就是一座城楼。从外观看,中间是三开问的楼阁,两边是城墙,楼阁前最中间有城墙向前突出。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后以九亩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阁下这段城壕,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得以保留下来。
  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也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至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登上不高的城头,四周都是高楼,难以远眺。进入阁内,有清代熙春台遗址。进去后,走廊边墙上写着《古城墙大境阁修复记》。再往里走,西边有个晒台,就是外面看起来的突出部位,这就是“熙春台”,正面墙上写着“信义千秋”。两边墙上,一边是“熙春台”介绍,一边是“大境阁”介绍。东边楼阁是关帝殿,供奉着三位神仙,中间是关云长关圣帝君,两边分别是财神赵元帅和月下老人。几尊神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大境阁二楼还陈列着《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分城墙史话,设置沿革、东南重镇、城厢变迁、步入近代、文昌物华、南市展望等7部分,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灯箱、置景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上海老城700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变迁。
  笔者驻足良久,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过去大境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让人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是多么智慧和勤劳,更有保护祖国文化传统的坚守意志,所以我们才能亲见几百年前的古建筑仍然屹立着。
其他文献
享有“中國历史文化名村”殊荣的浮梁县严台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是一个山水旖旎、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千年古村落。她以神奇处地、独特风光、古乡风韵名扬四方,令人向往。  严台,是一方神奇净土。先人在选址建村及布局上沿袭了我国古代讲究风水龙脉的理念。严台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面临河,富春山与武云山合抱于村前,形成关隘。且筑有防卫城楼,城门为进出村庄的唯一通道。村口
2012年12月12日,这天我来到了冰岛最北面的城市,地处北纬66度的阿库雷里,到了我去造访过的最北的地界——北极圈的边缘地带。  阿库雷里是冰岛仅次于首都雷克雅未克的第二大城市,号称北方之都,也是冰岛北部最大的港口。它位于冰岛最北部的埃亚峡湾的尽头,地处北极圈边缘。背依雪山,面临碧湖,风景秀丽。这里的午夜太阳可谓一大奇景,每年的六七月份,几乎终日可见太阳。阿库雷里有地球上最北的植物园,园里种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