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塑造、培养人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能否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对新课标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之易于操作、具体可行,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设计一些空洞的目标,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滕王阁序》为例,有的教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设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说这样的目标设计无可厚非,而且也符合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的要求,但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东西,有些太过虚幻,让人抓不到把手。如何培养,以及培养结果如何,很难把握而且不好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为感受文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深刻领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更具体些。
2.注意教学目标与相关历史背景的联系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多数都是古代文言经典作品。或写人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描摹山水,或阐释哲理,无不与当时社会文化相关连。记叙古代先贤嘉言懿行、忠君爱国之心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荆柯刺秦王》《鸿门宴》,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怀古咏怀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史家笔下的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后汉书·张衡传》,借自然山水风光抒发人生的哲思比如《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尽管这些作品体裁各异、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均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联系。有的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体现,但是写作的背景却与当时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讲解时就很有必要了解当时写作的大背景。如果课堂完全被一个个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等文言基础语法知识充塞、占满,教师仅仅就课文而讲课文,不注意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引申、联系,其结果,不是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倍感厌烦,就是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知识视野变得狭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开展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篇章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在讲解文言文时能够旁征博引相关历史文化典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厚重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注重目标设计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教师不仅要认清当代中学生的共性,而且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废其一。但是这三个层面也不能是等量齐观的,在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区分层次与步骤。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三个维度的层级顺序,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掌握《左传》《史记》《战国策》《春秋》《国语》等几部重要史书的体例,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若、说、辞、鄙、微、之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本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手法。 (2)发展目标:掌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描写手法,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3)提升目标:学习运用烛之武语言的技巧,感悟烛之武临危受命、以国家大局为重的精神品格。
一般目标是在所有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发展目标是一般目标基础上的延伸拓展,要依据课堂上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处理,通常也能够完成。提升目标则是针对在掌握了前两项目标之后还游刃有余、兴趣盎然的学生。如此,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标的逐步实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1. 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之易于操作、具体可行,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设计一些空洞的目标,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滕王阁序》为例,有的教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设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说这样的目标设计无可厚非,而且也符合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的要求,但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东西,有些太过虚幻,让人抓不到把手。如何培养,以及培养结果如何,很难把握而且不好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为感受文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深刻领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更具体些。
2.注意教学目标与相关历史背景的联系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多数都是古代文言经典作品。或写人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描摹山水,或阐释哲理,无不与当时社会文化相关连。记叙古代先贤嘉言懿行、忠君爱国之心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荆柯刺秦王》《鸿门宴》,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怀古咏怀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史家笔下的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后汉书·张衡传》,借自然山水风光抒发人生的哲思比如《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尽管这些作品体裁各异、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均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联系。有的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体现,但是写作的背景却与当时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讲解时就很有必要了解当时写作的大背景。如果课堂完全被一个个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等文言基础语法知识充塞、占满,教师仅仅就课文而讲课文,不注意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引申、联系,其结果,不是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倍感厌烦,就是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知识视野变得狭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开展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篇章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在讲解文言文时能够旁征博引相关历史文化典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厚重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注重目标设计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教师不仅要认清当代中学生的共性,而且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废其一。但是这三个层面也不能是等量齐观的,在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区分层次与步骤。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三个维度的层级顺序,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掌握《左传》《史记》《战国策》《春秋》《国语》等几部重要史书的体例,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若、说、辞、鄙、微、之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本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手法。 (2)发展目标:掌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描写手法,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3)提升目标:学习运用烛之武语言的技巧,感悟烛之武临危受命、以国家大局为重的精神品格。
一般目标是在所有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发展目标是一般目标基础上的延伸拓展,要依据课堂上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处理,通常也能够完成。提升目标则是针对在掌握了前两项目标之后还游刃有余、兴趣盎然的学生。如此,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标的逐步实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