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如何科学建构文言文教学目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w1234567890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塑造、培养人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能否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对新课标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之易于操作、具体可行,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设计一些空洞的目标,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以《滕王阁序》为例,有的教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设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说这样的目标设计无可厚非,而且也符合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的要求,但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东西,有些太过虚幻,让人抓不到把手。如何培养,以及培养结果如何,很难把握而且不好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为感受文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深刻领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更具体些。
  2.注意教学目标与相关历史背景的联系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多数都是古代文言经典作品。或写人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描摹山水,或阐释哲理,无不与当时社会文化相关连。记叙古代先贤嘉言懿行、忠君爱国之心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荆柯刺秦王》《鸿门宴》,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怀古咏怀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史家笔下的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后汉书·张衡传》,借自然山水风光抒发人生的哲思比如《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尽管这些作品体裁各异、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均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联系。有的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体现,但是写作的背景却与当时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讲解时就很有必要了解当时写作的大背景。如果课堂完全被一个个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等文言基础语法知识充塞、占满,教师仅仅就课文而讲课文,不注意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引申、联系,其结果,不是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倍感厌烦,就是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知识视野变得狭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开展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篇章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在讲解文言文时能够旁征博引相关历史文化典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厚重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注重目标设计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教师不仅要认清当代中学生的共性,而且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废其一。但是这三个层面也不能是等量齐观的,在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区分层次与步骤。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三个维度的层级顺序,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掌握《左传》《史记》《战国策》《春秋》《国语》等几部重要史书的体例,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若、说、辞、鄙、微、之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本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手法。 (2)发展目标:掌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描写手法,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3)提升目标:学习运用烛之武语言的技巧,感悟烛之武临危受命、以国家大局为重的精神品格。
  一般目标是在所有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发展目标是一般目标基础上的延伸拓展,要依据课堂上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处理,通常也能够完成。提升目标则是针对在掌握了前两项目标之后还游刃有余、兴趣盎然的学生。如此,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标的逐步实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诗歌课堂,上不好会沉闷乏味,学生感到无趣;上好了则充满生机活力,学生乐趣横生,受益匪浅。  一、激情感染  打造好的诗歌课堂,首要条件是教师带着知识,带上激情和亲和力,走进教室。  一位美国教师曾经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到一种途径使得所教的内容令人兴奋,并且从不假设学生不会喜欢他们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过分迎合他们的内容。相信教育的力量,你就能做到这些。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教师需要
期刊
信息技术,说”熟悉“,我想每位老师都曾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过多媒体,或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或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或让学生从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网上交流等等;说”陌生“,我想从假期培训的学习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并非我们想象的或是用过的那么简单,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专业性的新领域,他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所谓的“信息化教学”。  反思信息技术在以往的个人教学中的应用,至少在公开课中我会毫
期刊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问,离不开学生精彩的回答。那么怎样设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围绕问题进行回答?是我们所思考的话题。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和诱导学生主动发问。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如果一个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对没有办法通过短平快来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语文教学仍处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内,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语文教与学观念的大问题。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以往的作文
期刊
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总是感到:精心布置的工作往往会被那些懒懒散散、拖拖拉拉的学生弄得结果一塌糊涂,而且班内这样的“懒惰”学生越来越多。我慢慢发现,这种 “懒惰”变成了侵害班集体健康的“病毒”,它主动传染,自动抱团,极易流行。当众多学生被“懒惰”这个共同爱好凝聚在一起的时候,班集体也就名存实亡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懒惰病毒”的出现竟是班里“榜样”文化出现偏差造成的。记得
期刊
金色的阳光晒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同学们井然有序地在操场上做着各种运动,耳畔荡漾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雷锋去世多年,但现在仍有无数人敬佩他,尊敬他。这正是因为雷锋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句话一直是鼓励、激励我在帮助他人奉献中寻找快乐的座右铭。  雨
期刊
班里六十几个学生,就像六十几个部分,精彩各不相同。他们性格有差异,爱好有不同,成绩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时,就不可能搞一刀切,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分层次的评价原则。且不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体育专长、社交能力、情商高下等,而只从学生在语文上的表现来看,分层评价学生很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简单的例子,字音字型的小测验。有人仅错一
期刊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普及文化教育,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覆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等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为什么把促进公平
期刊
如今,这个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昨天和今天,许多曾经践行的,逐渐被改善、否决。其实,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经过时光磨砺和思辨转换,明天会生长出哪些结论,人们并不非常明确。教育教学的真实处境,远比人们看到得困顿。也许,教师穷尽一生,也只能发现隐藏于教学原理和时代需求中的无数表象,而教学的本质依旧藏匿埋伏在前方的一个高处。所以,一线教师,要有着适宜的超前意识,向着教学的高处探求。只有像向日葵一样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