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状况调查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状况。

方法

按全国行政区划系统,选择六个流调中心:石家庄市、哈尔滨市、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和西安市。调查对象为年龄40岁及以上汉族男女一般人群。按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抽样,样本数均为1 000人,城乡各半、男女各半。原发性骨关节炎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调查部位为双膝、双手、颈椎和腰椎。

结果

共完成调查表6 218份,获取X线资料5 334份。六个流调中心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总体患病率为46.3%(2 877/6 218);男性为41.6%(1 212/2916),女性为50.4%(1 665/3 302)。不同年龄段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分别为:40~49岁患病率30.1%(646/2 145),50~59岁患病率48.7%(1 086/2 230),60~69岁患病率62.2%(754/1 213),70岁以上患病率62.1%(391/630)。城乡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分别为:城市45.6%(1 472/3 225),农村46.9%(1 405/2 993)。不同部位患病率分别为:颈椎23.6%(1 468/6 218),腰椎29.4%(1 829/6 218),双膝15.6%(972/6 218),双手7.8%(484/6 218)。

结论

基于六大行政区划的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总体患病率为46.3%,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城市与农村人口患病率无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对骨质疏松的认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65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认知程度、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565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得分(15.6±2.0)分,其中运动知识得分(4.3±1.8)分,明显低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对骨盆参数及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0例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腰或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24~84个月,平均35.7个月。20例患者均无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椎间
目的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的非手术策略。方法建立一个由28名国内脊柱领域的专家团队,包括22名脊柱外科专家、3名理疗科专家和3名疼痛科专家,按照德尔菲法(Delphi)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法,经过多轮筛选和匿名投票,最终确定可用来指导临床的共识项目。结果经过两轮匿名投票,最终16项治疗措施被达成共识,8项治疗措施未达成共识。结论该16项共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年龄≥70岁)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22例)与后路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临床症状主观改善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2.7±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3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入院时尿酸水平等资料,并随访评估2周、6个月的临床神经功能。结果入院时正常尿酸组平均尿酸为(284.5±83.6)μmol/L,高尿酸组平均尿酸水平(455.3±78.1)μmol/L。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正常尿酸组为(11.0±6
目的探讨老年人退行性脊柱侧弯(DS)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27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有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冠状面滑移、椎体旋转畸形和脊柱后凸畸形,记录手术减压截骨固定节段、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顶椎旋转程度(Nash-Moe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1 032例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其中行奈韦拉平治疗的800例患者(NVP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例次(40.0%),行依非韦伦治疗的232例患者(EFV组)发生55例次(2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8,P=0.000)。NVP组肝损害和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10.084,P=0.001;χ2=6.457,P=
目的探讨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分析钴纳米颗粒与骨溶解的关系。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体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为破骨样细胞,而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20、50、100 μmol/L)钴纳米颗粒和氯化钴,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LPS诱导24 h后的破骨样细胞进行分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