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缜密性、自主性。
【关键词】更新 观念 优化 环境 开放 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3-01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以学习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好谋生为最终目标,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任务。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融汇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应有素质。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成功地过渡到现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必须做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去体验、感悟、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傳统教育观念是以书为本,以知识为本,其最终是以教完课本为任务,以传授知识为目标,重教法,轻学法。这种价值取向及教学任务,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更加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才能跳出这个圈子,寻找到更加适合于新课程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化及教学素质的提高。1999年10月全国第一次创新教育提出:创新教育不仅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宏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应作如下更新:
1.重新认识本位
教师,一旦承担了这个职能,就必须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本点上,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地位作重新的认识,积极地、认真地融合到学生的所作所为,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支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重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情境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而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我们应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能够在“乐中学、动中学、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中去体验学习的效果,求知的收获。因而,重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我们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谋生。
3.重建本体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教师要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含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会学习”!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冲击下,教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教师学会学习应该成为老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在接受教师这个职业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进程中,教师要学会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合作性学习。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同备课,集体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进行合理配置,如以新带旧,分享讨论,参与继续教育等。
其次,涉足课程开发。新课程的开展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发展文化,这无形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第三,踏进网络世界。21世纪已是网络时代的真正开端,学会利用网络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能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
4.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改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更容易的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及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增加了自身的良好素质,该又如何去应用呢?
二、优化教学环境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重视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人,从而自由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新课程教育理念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教育能否成功的检验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和学习机会,满足学生求知、参与、质疑、自尊的需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质疑,达到个体与群体的相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放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个性。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教室,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45分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学习,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教学过程,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过到预期的效果呢?两个字──开放!诚然,开放并不是绝对的放开,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对问题进行质疑、探究、合作,寓抽象的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不依赖于现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放教学过程,允许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体验、感悟、发展;才能造就一代创新人才;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崔录等,《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讲座》2000.1
[4]《广西基础教育》、《广西基础教育研究》
【关键词】更新 观念 优化 环境 开放 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3-01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以学习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好谋生为最终目标,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任务。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融汇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应有素质。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成功地过渡到现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必须做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去体验、感悟、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傳统教育观念是以书为本,以知识为本,其最终是以教完课本为任务,以传授知识为目标,重教法,轻学法。这种价值取向及教学任务,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更加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才能跳出这个圈子,寻找到更加适合于新课程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化及教学素质的提高。1999年10月全国第一次创新教育提出:创新教育不仅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宏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应作如下更新:
1.重新认识本位
教师,一旦承担了这个职能,就必须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本点上,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地位作重新的认识,积极地、认真地融合到学生的所作所为,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支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重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情境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而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我们应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能够在“乐中学、动中学、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中去体验学习的效果,求知的收获。因而,重构教学模式,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我们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谋生。
3.重建本体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教师要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含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会学习”!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冲击下,教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教师学会学习应该成为老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在接受教师这个职业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进程中,教师要学会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合作性学习。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同备课,集体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进行合理配置,如以新带旧,分享讨论,参与继续教育等。
其次,涉足课程开发。新课程的开展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发展文化,这无形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第三,踏进网络世界。21世纪已是网络时代的真正开端,学会利用网络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能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
4.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改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更容易的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及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增加了自身的良好素质,该又如何去应用呢?
二、优化教学环境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重视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人,从而自由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新课程教育理念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教育能否成功的检验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和学习机会,满足学生求知、参与、质疑、自尊的需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质疑,达到个体与群体的相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放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个性。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教室,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45分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学习,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教学过程,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过到预期的效果呢?两个字──开放!诚然,开放并不是绝对的放开,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对问题进行质疑、探究、合作,寓抽象的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不依赖于现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放教学过程,允许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体验、感悟、发展;才能造就一代创新人才;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崔录等,《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讲座》2000.1
[4]《广西基础教育》、《广西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