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再配置效应;二是保持比较优势效应;三是市场潜力释放效应;四是促进城市扩展和集聚效应①。本文采用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8年间湖北省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源再配置效应。
一、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
劳动力转移效益即为劳动力再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是以不同部门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为前提的。劳动力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势必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效率。因此在测量具有不同边际生产率的部门之间劳动力转移对增长的作用时,就要比较生产率总增长率与生产率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劳动力转移效益。测算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配置效应②模型如下:
社会总产出Y,可以表示为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之积:
Y=P×L (1)
则在某一考察期t内,总产出的增长为:
ΔY=Yt-Y0=PtLt-P0L0(2)
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可以写成如下差分形式:
Pt=P0+ΔP,Lt=L0+ΔL (3)
将其代入式(2),整理得到:
ΔY=P0ΔL+ΔPL0+ΔPΔL
(4)
将公式(4)两边除以Y0,得到:
用G*表示各要素的增长率,则根据(5)式可得:
Gy=Gl+Gp+GlGp (6)
这说明总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以及二者乘积之和。因此可以分别得到考察期t内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El,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p,以及劳动力与劳动生产率共同作用不可分解部分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lp,即:
为了单独考察农业劳动力从效益低的农业部门向效益高的工业及服务业部门转移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这里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两个部门,即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于是总劳动生产率可分解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权数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各自的就业比重:
式(8)中Y1代表农业部门的产出,L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P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1代表农业部门的就业比重;Y2,L2,P2,R2分别代表非农业部门的相应指标。对式(8)两边关于时间求微分,再除以P得:
Gp=(I1Gp1+I2Gp2)+(I1GR1+I2GR2)(10)
式(10)中I1、I2分别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GP1、GP2分别代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R1、GR2分别代表两部门就业比重的增长率。式(10)表明总劳动生产率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记为B(P);二是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可见第二项代表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就业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将其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记为A (P)。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B(P)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及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在具体测算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为:
A(P)=GP-(I1GP1+I2GP2)
(13)
二、实证分析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益表现为,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致使全社会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经统计分析,近20年宜昌市的劳动生产率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10倍,年均增长率为13.05%;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47倍,年均增长14.5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2.77倍,年均增长15.69%。表1列示了1990—2008年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宜昌市总产出1990—2008年年均递增16.51%,劳动力增长0.7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15.69%。劳动力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为4.3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总产出的贡献为95.01%,两者共同作用的不可分解因素的贡献为0.68%。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宜昌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进一步地分解表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由于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转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带来的贡献约为10.43%。因此在总产出增长中,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贡献率约为9.91%。这也正是宜昌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
三、结论
本文通过假定国民经济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通过对宜昌市1990—2008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认为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显著的贡献。
分阶段来看,1990—1995年,宜昌市的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高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17.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81%。这一时期,受经济条件和风俗、本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大,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14.40%,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3.26%。
1996—2000年,宜昌市整个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由于深处中部偏内陆地区,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且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正式兴建,巨额投资对经济产生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宜昌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上涨,GDP年均增长率达20.54%。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很快,年增长率达21.29%。但这一时期劳动力增长出现了负增长,所以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仅为4.31%,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分析期最低点,为4.46%。
2001—2005年,宜昌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谷时期。主要原因是随着三峡工程的陆续竣工投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十五”时期前4年为20%,比“九五”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下降了26.1%。宜昌GDP年均增长率下滑到了10.3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严重,仅为8.81%。但劳动力增长率有所回升,达到了年均增长1.4%。相比前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大提高,达到了18.89%,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16.11%。
2006—2008年,宜昌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宜昌经济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1.5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也达到了21.46%,其中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30.34%。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每年的绝对减少数在5万人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到了14.15%,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4.10%。
参考文献:
①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3)
②卢顺霞.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分析及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田梦现,1971年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区域经济)
一、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
劳动力转移效益即为劳动力再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是以不同部门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为前提的。劳动力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势必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效率。因此在测量具有不同边际生产率的部门之间劳动力转移对增长的作用时,就要比较生产率总增长率与生产率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劳动力转移效益。测算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配置效应②模型如下:
社会总产出Y,可以表示为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之积:
Y=P×L (1)
则在某一考察期t内,总产出的增长为:
ΔY=Yt-Y0=PtLt-P0L0(2)
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可以写成如下差分形式:
Pt=P0+ΔP,Lt=L0+ΔL (3)
将其代入式(2),整理得到:
ΔY=P0ΔL+ΔPL0+ΔPΔL
(4)
将公式(4)两边除以Y0,得到:
用G*表示各要素的增长率,则根据(5)式可得:
Gy=Gl+Gp+GlGp (6)
这说明总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以及二者乘积之和。因此可以分别得到考察期t内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El,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p,以及劳动力与劳动生产率共同作用不可分解部分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lp,即:
为了单独考察农业劳动力从效益低的农业部门向效益高的工业及服务业部门转移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这里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两个部门,即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于是总劳动生产率可分解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权数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各自的就业比重:
式(8)中Y1代表农业部门的产出,L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P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1代表农业部门的就业比重;Y2,L2,P2,R2分别代表非农业部门的相应指标。对式(8)两边关于时间求微分,再除以P得:
Gp=(I1Gp1+I2Gp2)+(I1GR1+I2GR2)(10)
式(10)中I1、I2分别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GP1、GP2分别代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R1、GR2分别代表两部门就业比重的增长率。式(10)表明总劳动生产率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记为B(P);二是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可见第二项代表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就业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将其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记为A (P)。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B(P)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及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在具体测算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为:
A(P)=GP-(I1GP1+I2GP2)
(13)
二、实证分析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益表现为,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致使全社会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经统计分析,近20年宜昌市的劳动生产率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10倍,年均增长率为13.05%;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47倍,年均增长14.5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2.77倍,年均增长15.69%。表1列示了1990—2008年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宜昌市总产出1990—2008年年均递增16.51%,劳动力增长0.7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15.69%。劳动力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为4.3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总产出的贡献为95.01%,两者共同作用的不可分解因素的贡献为0.68%。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宜昌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进一步地分解表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由于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转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带来的贡献约为10.43%。因此在总产出增长中,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贡献率约为9.91%。这也正是宜昌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
三、结论
本文通过假定国民经济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通过对宜昌市1990—2008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认为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显著的贡献。
分阶段来看,1990—1995年,宜昌市的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高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17.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81%。这一时期,受经济条件和风俗、本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大,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14.40%,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3.26%。
1996—2000年,宜昌市整个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由于深处中部偏内陆地区,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且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正式兴建,巨额投资对经济产生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宜昌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上涨,GDP年均增长率达20.54%。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很快,年增长率达21.29%。但这一时期劳动力增长出现了负增长,所以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仅为4.31%,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分析期最低点,为4.46%。
2001—2005年,宜昌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谷时期。主要原因是随着三峡工程的陆续竣工投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十五”时期前4年为20%,比“九五”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下降了26.1%。宜昌GDP年均增长率下滑到了10.3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严重,仅为8.81%。但劳动力增长率有所回升,达到了年均增长1.4%。相比前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大提高,达到了18.89%,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16.11%。
2006—2008年,宜昌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宜昌经济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1.5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也达到了21.46%,其中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30.34%。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每年的绝对减少数在5万人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到了14.15%,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4.10%。
参考文献:
①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3)
②卢顺霞.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分析及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田梦现,1971年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