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再配置效应;二是保持比较优势效应;三是市场潜力释放效应;四是促进城市扩展和集聚效应①。本文采用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8年间湖北省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源再配置效应。
   一、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
   劳动力转移效益即为劳动力再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是以不同部门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为前提的。劳动力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势必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效率。因此在测量具有不同边际生产率的部门之间劳动力转移对增长的作用时,就要比较生产率总增长率与生产率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劳动力转移效益。测算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配置效应②模型如下:
   社会总产出Y,可以表示为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之积:
   Y=P×L (1)
   则在某一考察期t内,总产出的增长为:
   ΔY=Yt-Y0=PtLt-P0L0(2)
   总劳动生产率P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可以写成如下差分形式:
   Pt=P0+ΔP,Lt=L0+ΔL (3)
   将其代入式(2),整理得到:
   ΔY=P0ΔL+ΔPL0+ΔPΔL
  (4)
   将公式(4)两边除以Y0,得到:
   用G*表示各要素的增长率,则根据(5)式可得:
   Gy=Gl+Gp+GlGp (6)
   这说明总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以及二者乘积之和。因此可以分别得到考察期t内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El,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p,以及劳动力与劳动生产率共同作用不可分解部分对产出增长的贡献Elp,即:
   为了单独考察农业劳动力从效益低的农业部门向效益高的工业及服务业部门转移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这里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两个部门,即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于是总劳动生产率可分解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权数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各自的就业比重:
   式(8)中Y1代表农业部门的产出,L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P1代表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1代表农业部门的就业比重;Y2,L2,P2,R2分别代表非农业部门的相应指标。对式(8)两边关于时间求微分,再除以P得:
   Gp=(I1Gp1+I2Gp2)+(I1GR1+I2GR2)(10)
   式(10)中I1、I2分别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GP1、GP2分别代表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R1、GR2分别代表两部门就业比重的增长率。式(10)表明总劳动生产率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记为B(P);二是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可见第二项代表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就业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将其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记为A (P)。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B(P)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及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在具体测算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为:
   A(P)=GP-(I1GP1+I2GP2)
   (13)
   二、实证分析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益表现为,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致使全社会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经统计分析,近20年宜昌市的劳动生产率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10倍,年均增长率为13.05%;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47倍,年均增长14.5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2.77倍,年均增长15.69%。表1列示了1990—2008年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宜昌市总产出1990—2008年年均递增16.51%,劳动力增长0.7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15.69%。劳动力增长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为4.3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总产出的贡献为95.01%,两者共同作用的不可分解因素的贡献为0.68%。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宜昌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进一步地分解表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由于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转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带来的贡献约为10.43%。因此在总产出增长中,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贡献率约为9.91%。这也正是宜昌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
   三、结论
   本文通过假定国民经济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模型。通过对宜昌市1990—2008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认为宜昌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显著的贡献。
   分阶段来看,1990—1995年,宜昌市的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高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17.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81%。这一时期,受经济条件和风俗、本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大,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14.40%,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3.26%。
   1996—2000年,宜昌市整个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由于深处中部偏内陆地区,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且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正式兴建,巨额投资对经济产生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宜昌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上涨,GDP年均增长率达20.54%。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很快,年增长率达21.29%。但这一时期劳动力增长出现了负增长,所以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仅为4.31%,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分析期最低点,为4.46%。
   2001—2005年,宜昌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谷时期。主要原因是随着三峡工程的陆续竣工投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十五”时期前4年为20%,比“九五”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下降了26.1%。宜昌GDP年均增长率下滑到了10.3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严重,仅为8.81%。但劳动力增长率有所回升,达到了年均增长1.4%。相比前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大提高,达到了18.89%,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也达到了16.11%。
   2006—2008年,宜昌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宜昌经济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时期。2008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1.5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也达到了21.46%,其中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30.34%。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每年的绝对减少数在5万人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到了14.15%,对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14.10%。
  
  参考文献:
   ①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3)
   ②卢顺霞.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分析及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田梦现,1971年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区域经济)
其他文献
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房价变化的长期趋势是“房价收入弹性大致为1”。意味着在长期,住宅价格的上涨速度与人均(名义)收入的增长速度大致同步。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2003—2010年我国的房价收入弹性约为1.4,的确存在上涨过快的问题。  然而,我们的判断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现有的两个正式公布的房价值数似乎并不支持“上涨过快”的判断……  一、我国现有房价指数的缺陷  我国目前正式公布的两个房价指数
期刊
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速,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高企,引发政府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对“民怨沸腾破坏稳定”的担忧。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现象进行调控显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一、与众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典型地包括,政府掌控土地吞吐、货币吞
期刊
我国2003—2010年房价收入弹性约等于1.4,表明我国的确存在“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我国的房价上涨过快,其中有正常的成分,也有非正常的成分。  正常的成分是指,通常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住房需求增长会很快,而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往往会滞后于需求变动,导致住房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供不应求和房价高企,房价上涨幅度大于人均收入增幅,房价收入弹性大于1。这是一种正常的、但应是短期的现象。非正常的成分在
期刊
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  合理的房价变动趋势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它是我们进行房价调控的基础,也是未来确定调控方向、把握调控力度的客观依据。  一、收入变动在趋势上决定房价走势  以美国、英国、日本、爱尔兰、新西兰、香港地区为代表(见图1—图6),其长达40年左右的房价变化表现出以下规律:  第一,房价涨幅围绕收入(名义)增长率波动,表明房价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变动在趋势上决定房价的
期刊
2011年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难叠加,泰国洪灾、欧债危机及日元升值等一系列负面因素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政府通过追加庞大预算等多种措施支持灾后重建和促使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目前,日本经济已出现温和回升迹象,但中长期看,日本政府须有效应对去核化、产业空心化、老龄化和政府债务问题四大挑战。  一、2011年日本经济形势回顾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15854人遇难、3155人失踪,34万余名灾
期刊
摘要:在2000—2010年分地区面板数据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实证分析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了不同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一、重视国际范围内房地产市场规律的研究,努力把宏观调控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时间尚短,至今未经历一个真正完整的周期,缺乏调控经验也是难免的。建议重视国际范围内房地产市场客观规律的研究,把宏观调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合理的房价变动趋势线(经济规律)的确认,意义重大。它是我们针对“住宅价格涨幅”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是我们未来确定调控方向、把握调控力度的依据;它不仅体
期刊
一、现行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城镇保障房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城镇保障房有两类:租赁型保障房和购置型保障房。前者包括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后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  廉租住房。由公共财政出资建设,以低廉的租金面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租。  公共租赁住房。由公共财政投资或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建设,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
期刊
摘要:本文从农业集约化的定义出发,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经营过程;通过对家庭承包制面临问题的分析,得出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原因;最后探讨集约化的方式及问题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农业 集约化 家庭承包制     一、“农业集约化经营”概述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
期刊
摘要:中原电气谷核心区位于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通过对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SWOT 分析,了解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其面临的威胁,找到发展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培育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SWOT 中原电气谷 科技创新能力     一、中原电气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中原电气谷〔Centr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