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思政课在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方面发挥着主要功效。有意识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步入社会,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也是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思维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153-02
现代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在我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发挥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所谓高素质人才,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理论思维能力,指受教育者在通过理论学习之后形成的,对现实问题或思想问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并保证思想选择、接受的正确性与实践行为的正确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并指导实践行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大学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统一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能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正确识别、选择和创造文化,富有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而达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个人能否提高和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理论,即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工作,能否用理论总结工作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意义,而不是说干就干,干完就算,总是让自己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
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归纳起来就是理论思维能力。
二、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的缺失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在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情况不一,但总的趋势是大学生越来越少的受到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学四年或三年中,前期大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英语的学习上,到了大学后期或准备考研升本,或准备就业,无暇顾及理论思维学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主要完成打游戏、追剧、谈恋爱三大任务,学习被动,只是到要考试的时候才强记死背,要不就只学用得到的技能,凡是动脑筋思考的都不感兴趣,对社会漠不关心的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淡薄。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政治的素养或理论思维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思政课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独立思考自己工作的理论意义,独立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绝好课程。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思政课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作用,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由于思政课教学的乏味,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无聊、没意思的看法,再延伸到对社会政治的不感兴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拒绝,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课下对周围的世界不关心不注意,学习只为应付考试,考完试所有知识全还给教师。不仅仅是思政课,包括专业课和其他基础课也出现这样的趋势,不动脑筋不思考,越学越脱离社会和现实,长之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出现了作为教育者痛心疾首的现象: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代不如一代。
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从思政课的课堂开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三、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工作,各专业、各课程都应该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思政课。
(一)思政课教学是最好的理论思维训练
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已经具备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思政课在教学中就应该强化这种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代中国和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就需要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往往遵循提出问题(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挑战),分析问题(导致存在不足或问题、挑战的原因),解决问题(党和国家已经执行或未来要执行的政策,即已经在做的和未来要做的)的步骤。这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理论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论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这个过程。
(二)教学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
目前中国正步入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整个国家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后金融时代的世界也在进行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教学中,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判断。面对一个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如何观察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判断,取决于学生的三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这就需要交流和沟通。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的表达思想和观点,要给予不同思想和观点的学生充分辩论的时间,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才有机会辨析各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利用个人魅力、丰沛的语言感染力和坚定的理论信念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考问题。而所有上述过程,都需要充分发挥理论思维的功能。教学实践中用“时事点评”引导教学效果明显。
(三)教学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政策
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学生要发挥主要作用,只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学生才能分析和理解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充满自信。
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目前党和政府遇到的困难、问题,甚至是挑战。例如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环境、腐败等等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讲解这些问题的相关国家政策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去看待我们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指出西方几百年发展累积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所以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难,坚信发展带来的问题还是得靠发展来解决,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而,教学的着力点,既要鼓励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又要帮助他们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出现思想偏激和行为偏差;既要让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国际上反华敌对势力借各种热点敏感问题抹黑中国,向我施压,以及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向我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的现实,又要坚持在外交活动中不以意识形态而是以国家主权和利益为最高准则等。做到这些,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有意识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步入社会,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2] 李岩.高校思政课的人文关怀功能及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 陈锡喜.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3).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思维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153-02
现代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在我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发挥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所谓高素质人才,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理论思维能力,指受教育者在通过理论学习之后形成的,对现实问题或思想问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并保证思想选择、接受的正确性与实践行为的正确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并指导实践行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大学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统一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能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正确识别、选择和创造文化,富有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而达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个人能否提高和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理论,即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工作,能否用理论总结工作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意义,而不是说干就干,干完就算,总是让自己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
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归纳起来就是理论思维能力。
二、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的缺失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在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情况不一,但总的趋势是大学生越来越少的受到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学四年或三年中,前期大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英语的学习上,到了大学后期或准备考研升本,或准备就业,无暇顾及理论思维学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主要完成打游戏、追剧、谈恋爱三大任务,学习被动,只是到要考试的时候才强记死背,要不就只学用得到的技能,凡是动脑筋思考的都不感兴趣,对社会漠不关心的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淡薄。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政治的素养或理论思维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思政课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独立思考自己工作的理论意义,独立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绝好课程。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思政课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作用,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由于思政课教学的乏味,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无聊、没意思的看法,再延伸到对社会政治的不感兴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拒绝,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课下对周围的世界不关心不注意,学习只为应付考试,考完试所有知识全还给教师。不仅仅是思政课,包括专业课和其他基础课也出现这样的趋势,不动脑筋不思考,越学越脱离社会和现实,长之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出现了作为教育者痛心疾首的现象: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代不如一代。
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从思政课的课堂开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三、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工作,各专业、各课程都应该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思政课。
(一)思政课教学是最好的理论思维训练
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已经具备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思政课在教学中就应该强化这种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代中国和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就需要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往往遵循提出问题(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挑战),分析问题(导致存在不足或问题、挑战的原因),解决问题(党和国家已经执行或未来要执行的政策,即已经在做的和未来要做的)的步骤。这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理论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论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这个过程。
(二)教学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
目前中国正步入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整个国家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后金融时代的世界也在进行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教学中,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判断。面对一个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如何观察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判断,取决于学生的三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这就需要交流和沟通。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的表达思想和观点,要给予不同思想和观点的学生充分辩论的时间,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才有机会辨析各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利用个人魅力、丰沛的语言感染力和坚定的理论信念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考问题。而所有上述过程,都需要充分发挥理论思维的功能。教学实践中用“时事点评”引导教学效果明显。
(三)教学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政策
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学生要发挥主要作用,只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学生才能分析和理解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充满自信。
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目前党和政府遇到的困难、问题,甚至是挑战。例如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环境、腐败等等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讲解这些问题的相关国家政策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去看待我们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指出西方几百年发展累积的问题也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所以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难,坚信发展带来的问题还是得靠发展来解决,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而,教学的着力点,既要鼓励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又要帮助他们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出现思想偏激和行为偏差;既要让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国际上反华敌对势力借各种热点敏感问题抹黑中国,向我施压,以及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向我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的现实,又要坚持在外交活动中不以意识形态而是以国家主权和利益为最高准则等。做到这些,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有意识的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步入社会,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2] 李岩.高校思政课的人文关怀功能及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 陈锡喜.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