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翌:无畏地表现“无知”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7日至10月12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无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是艺术家在国内美术馆的首次回顾展。展出的逾百件作品铺满了整座美术馆,记录了从1985年至2008年间,耿建翌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文化人徘徊于体制与独立之间的纠结,还有对当代艺术本质的不断探寻及表现手法上的一再突破。
  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1962年他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从他的艺术历程看,是一個较早并很快摆脱“学院派”套路、具有独立意识与反叛精神的艺术家。更可贵的是,在他走出学院之后的20年里,一直持续着这种精神,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并给予了作品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针对那些人类处境夸张的问答,旨在唤醒观众对于“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的清醒意识,并通过作品的那些微小普通的细节,对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状态,我们的存在和潜在的清醒意识开始浮现。因而,他的作品有着超出本身的价值和冲击力。
  笑脸与表格:惯性思维下的无力掩饰
  此次展览涵盖了艺术家23年间的各类创作:绘画作品,包括早期绘画,如《第二状态》、《永放光芒》、《花边》等,以及90年代末期以后至新世纪00年代的各个影像图片系列,如《水影》、《水印》、《窗户世界》等系列;文件档案部分,如《这个人》、《确有此人》、《表格和证书》等作品;书形式的作品,包含《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泡》等;影像类有《四个过场》、《视觉的方向》等;现场还可看到多件装置,如《现代饮食》、《藩门》、《没用了》、《另一边景象》等作品。
  较少的绘画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二状态》,1986年开始,耿建翌着手创作一系列夸张的笑脸。这也是彼时当代艺术家自己的镜像,是进行社会观察时的集体表情。耿建翌也积极参与了这种集体表演:由于这些笑脸没有头发、耳朵和脖子,看上去更像面具,而夸张的笑容则被理解为“反映了当时尴尬的社会现实”。耿建翌本人强调说,他一直被交流的问题所纠缠,《第二状态》是解决交流障碍的第一步,可能就是想用一种善意的表情来赢得对方的接纳。此后,被看与观看之间的距离问题,成了耿建翌创作中的永久命题。在后来创作的《自来水厂》、《表格与证书》中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了这种延伸,在《表格与证书》这组庞大的作品中,不由得会心一笑。表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伴随与影响着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在表格中留下蛛丝马迹,自动或被动地归于某一阶层或“方阵”,也是体制对人束缚的第一证据。1988年,“八五新潮”的影响还在持续之中,耿建翌赶去参加“黄山会议”,在组委会散发的诸多材料与文件中有一份与会者名单,他就根据这份名单向与会者散发这个表格。可能是骗过了艺术同行,也可能是艺术家早已习惯了填表这种操作,超过一半的与会者都“自觉”地填写了表格,并在耿建翌设计的栏目“你最喜欢的动物、食物、音乐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人?”等下面填了真实的想法,记者发现像侯瀚如、水中天、殷双喜等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填写得相当认真,并显示出他们在表格面前的一贯拘束与严谨。但也有些年轻艺术家看穿了耿建翌的“阴谋”,故意捣蛋,或者将本人照片贴反,或者玩世不恭地表达了泼皮一类人物的自我嘲笑。但是当时的艺术家们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西方艺术家,特别是具有独立精神的文化巨人的尊崇。
  这批表格被耿建翌收集并保存,但谁也没有把此事当作一项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艺术行为,更不把它当作成熟的艺术品,大家至多看作是“黄山会议”的一个见证,直到它们被耿建翌装入镜框展示出来,并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当下的语境发生关联,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隐喻。
  证件与旧废弃物:束缚之中的命运落差
  具有某种历史感的作品还有《肯定是她》、《肯定是他》这几组作品,孙建翌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这些泛黄的照片与证件,经过一番放大与整理,被归纳为一组有着内在联系与历史逻辑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图像面对着的是照相馆里的镜头,自然或不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迷茫或憧憬,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生存状态。她或他的学生证、工作证、军人证、公交月票等,串起了作品主体各个年龄段的日常生活,人物的表情也印证着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普遍心态与情绪,映照着重大事件的前后左右。还有些对象以不同年龄段持续被曝光,就有了意味深长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在几十年间甚至落差巨大,暗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个生命个体的不确定因素。
  以个体生活印痕映射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耿建翌此次个展中的鲜明线索,也是解读艺术思考直接干预现实的路径。这一点,不仅是作为纯粹艺术家的耿建翌获得艺术同行尊敬的原因,也是观众在心灵触动后对艺术家表示感谢的原因。同时,艺术家似乎也在告诉观众,一件艺术品的诞生,不仅需要技巧,更重要的是卓越的想象力,是基于生活观察与社会责任的观察与思考,是对文化使命的自觉承担。特别是我们检视一路走来的足迹时,会发现我们赶得太匆忙、太慌张,随手丢弃东西又太随意、太粗暴,事实上,许多被遗弃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作一个时代的有力证据。
  2004年,比翼艺术中心为耿建翌安排了个展时间,开幕前三天他来到空空荡荡的展馆,他没有带来作品,只有一本破烂的电话簿和一叠卡片。他用两天时间联络在上海的朋友,请他们将家里弃而不用的东西送到展厅里来。第三天,他就收获了许多“废旧物资”,包括破跑鞋、旧衣服、热水瓶、书包、电风扇、小凳子、塑料杯子等,耿建翌将它们按照生活常态布置成几组作品,做了标签,并对大家说:“这些东西经过这次展览才彻底地没用了。”但是,它们通过展览获得了新的生命,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记录了上海这座样板城市里的生活,从而传递出人与物质之间的消费关系和感情问题。
  这次耿建翌的个展,这组作品以更大的铺排展现给观众,同时铺排开来的还有《三分钟的浸泡》、《之所以为经典》、《阅读方式》等,都是通过对纸质书籍的再创作、再模拟,以叠加、模糊、空白、涂抹、虫蚀、浸泡等方式对传统文化与阅读状态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同时耿建翌通过类似的调查方法,也对现有教育制度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评论家认为,耿建翌的作品有一条主线贯穿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对个人身份的认知。耿建翌赋予片段和细节新的生命力,让人们在平凡或者日常的事物中发现意义。他通过低调的工作激发观众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进一步挖掘这种意识的潜力以梳理周围发生之事的脉络。
其他文献
对阿汤哥来说,宗教信仰和妻女似乎难以兼得。  美国当地时间6月28日,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收到了第三任妻子凯蒂?霍尔姆斯的一份惊吓之礼——汤嫂以“不可调和的分歧”为由,在纽约提交离婚申请,并要求拥有6岁女儿苏瑞的唯一合法监护权。  正在冰岛拍戏的克鲁斯除了表示“非常伤心”之外,尚未做出任何声明。就在前两周,凯蒂去冰岛探班,两人还在媒体面前秀恩爱,手牵手逛街,因而有媒体分析称,
七八年前,我写过篇关于毛姆的小文章,取名《我的叔叔毛姆》。接下来几年,时不时地会有朋友笑我,哎呀,还真有人把你当毛姆侄女!   不过,几年下来,因为朋友和我说到毛姆,总加一句“你叔叔”,搞得我上课说到毛姆,也自然而然“毛姆叔叔”,所以,孙戈译完《总结》,让我帮我叔叔说几句,我居然有点责无旁贷的意思。这个,属于走火入魔吗?   1938年,毛姆写完《总结》的时候,离他本人最后被上帝总结走还有近三
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穿睡衣上街、在公园里随手采摘……  有人认为,它们是“民族习惯”,是“文化差异”,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它们很“不合适”,应加以摒弃。  诚然,它们中有些确为习惯习俗由来已久,很有些文化的“根底”。然而,文化不等同于文明,需要不断进行扬弃和更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郭洁敏曾发表文章称,“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
来自中国的新闻越来越受法国人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随手在网上输入“中国”,即可看到“中国工业生产开始复苏”、“习近平沿着邓小平之路南巡深圳”、“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吸水管”等一连串有关中国各领域的消息。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视野的中心之一。  但与此同时,也有法国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中,只字未提美、欧、非大陆,因而认为“中国人观念中仍然以中国为世界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判断是有一定根据的。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吴颐人的艺术世界——2012吴颐人作品展”,在五一期间,假座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展馆拿出三个展厅来展示吴颐人的书画、篆刻艺术以及陶瓷、汉简题汉画等作品计三百余件。近悦远来的观众如在山阴道上赏花,有目不暇接之感。   在艺术圈里,吴颐人不仅名声赫赫,而且人缘也好,他早年师从罗福颐、钱瘦铁、钱君匋等前辈大师,潜心研究金石书画超过半个世纪!他
两个身份都不该属于自己的人,彼此生活在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他们在痛苦中寻求轮回。十年前,一部极具香港色彩的黑帮电影《无间道》试图揭示夹缝中生存的艰难不易,引发空前观影狂潮。十年后,美国社会上演真实版“无间道”,令人称奇的是,美国大叔似乎非常享受自己的犯罪生涯,他们一系列罪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自己的存在。  警匪无间道  在两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