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课堂模式的创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long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的,是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因而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生本教育的课堂是不教而教的,因为老师的不教,才能体现学生的多学,而学生的学需要与学习伙伴的交流。
  【关键词】生本教育 化学课堂 情境创设 差异性
  【课题项目】本文为校级课题:“微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实践与探索——以网络安全与防范课程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 15QN0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69-02
  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新教学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内容、方式的实施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生本教育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创建生本教育的课堂,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近期观摩了县初中化学生本课堂展示评选活动,有几点感想。
  一、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
  陈老师的《常见的金属材料》新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做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勃勃生机。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第一个知识点是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找出金属制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自己选出实验仪器,用酒精灯探究导热性,用电路的连接探究导电性,金属的颜色、延展性更是小菜一碟。我突然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去让学生做。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现实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再根据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引导学生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建中去。
  二、积极创设教學情境
  我校实施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型课堂已三年有余,总有老师埋怨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问题探究没到达预设深度等等。生本教育化学课堂是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运用知识的情境。陈老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金与金属的性质比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选出仪器,自己动手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老师的讲解很少,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通过课件的提示就能顺利通过。叶圣陶说过:“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生本教育课堂的教就是一种点拨、一种引导是一种情境的创设。在探究了合金的特性后,老师出示了各种合金的应用,利用图片展示钛合金用于制造人造骨骼,钛合金,铝合金用于航天航空事业,视频展示了记忆性合金,让学生大开眼界。这些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并能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生本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发展新知识是生本教育课堂的核心。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学生的学习差异往往是生本教育课堂关注的重点,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不能总以教师的眼光、角度去干涉和评价学生,遇到问题应注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拿主意,给学生留下“自决”的余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和丰富多彩。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广阔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失误,积极的帮助他们纠正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克服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四、常怀创新之心
  一是在教学策略上创新。名师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他们往往能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二是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这种单纯的灌输与接受的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三是师生关系上的创新,名师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教育恒永久,创新每一天。教师只有常怀一颗创新的心,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创新,事事创新。
  生本教育课堂是不教而教的,因为老师的不教,才能体现学生的多学,而学生的学需要与学习伙伴的交流。随时发言,才能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才能让个性化的经验在生生、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思想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作者简介:
  高淑敏(1978—),女,山东淄博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将数学史融入对数概念教学,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本源,继承数学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也给予数学史融入其它概念教学的一种借鉴。  【关键词】概念教学 对数概念 数学史 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31-01  1.利用对数的萌芽创设情景问题  历史背景:  1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可视化的概念、体系构建、评价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将可视化体系的融入,使学习变得轻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可视化 医学院校 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27-02  引言  《高等数学》不仅在理工类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医学院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传
期刊
【摘要】医用化学是一项专业基础、文化教学课程,与临床医学实践有着直接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医用化学是临床医学与化学的综合,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医用化学研究中还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倾向临床医学实践,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效率。  一、现阶段医用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学生方面  据调查,多数学生都表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知
期刊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当前急需解决的两个重要的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改革教学内容、模式、评价方式3个方面来阐述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2016年硕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校工科、理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生活、工作、工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这门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突出的僵局,促进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本文立足当前高校该课程教学的现状,从翻转课堂教学基础学习形式的组建、基础学习资源的开发、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三个方面提出应用的策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期刊
【摘要】“无创新无以求发展”,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信息技术孕育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要素,通过课堂教学演示构建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构想。  【关键词】创新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3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1999年6月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作用以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个方面。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尤其缺乏,理工科学生学习数学识必需的教学安排,但是社科类或者文史类却在数学教育中缺位了。  【关键词】数学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52-01
期刊
【摘要】物理诊断学在医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为其从基础到临床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样也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重要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对于物理诊断学的技能掌握程度,对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  一、物理诊断学教学价值  在医学教育内容中,物理诊断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物理诊断学是医学院学生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课程学习的过渡科目,是临床医学的基石。在物理诊断学的实际内容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
期刊
【摘要】“数形结合”是数学领域中最古老的解题方法,主要归结于“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数字及图形的相辅相成,将抽象的问题以简单形象化的办法达到简化数学题目,对易化老师的讲课难度,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现如今,“数形结合”已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了巨大的能量。“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的运用主要以几大类型的几何问题及方程组与图形结合的问题为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非常重要。教师要用自身浓厚的“数学情”去感染学生,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要学会挖掘教材本质,并努力在课堂教學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善于思考,以便将来更好地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情感,并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有效资源,挖掘学生的潜力,更要适当、适时地利用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