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书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flz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永新
  大凡有为,无外乎“用心”二字。教书育人,必须悉心教导。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给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的人是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做好为师之道的以下六个环节,定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之所托,定然不会让莘莘学子及家长失望。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2009年温家宝总理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他强调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希望广大教师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党和国家这样的重视教育事业,对教育寄予厚望,同时提出了近乎完美的教师职业操守要求。大凡有为,无外乎“用心”二字。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做到用心教书呢?
  1.充满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堂课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来达到教育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会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的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破罐破摔。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格要求,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摩擦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教师因“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个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才能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2.忠诚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众所周知,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道德继承、文化承袭和历史传承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党的召唤,是人民群众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期许。忠诚源于真情,源于真信,源于真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源于对党的宗旨的深刻了解,源于对教书育人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不是附庸风雅的口号,不是抽象的道德,甚至也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一切的信念和追求。
  每一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否做到了忠诚,关键看他身体力行的程度和效果。一个从内心深处真正把教育当作造福社会的事业,当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当作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存方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会自觉履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义务,并在“敬业、勤学、创新、修养”上下功夫。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头上的光环不少,但利不多也并不丰厚,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不为权所屈,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只求事业上的奉献,不去计较付出后的回报。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要知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热爱关心学生,这才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展示了一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忠诚和热爱。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1997年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一名优秀教师既要“学高”又要“德高”。其中,学是才学,而才包括内才和外才;德是师德,是职业道德。也就是说为师者既要有高超的才学又要有高尚的师德。学高方能为人师。“学”要“高”,即内才外才都要好。我们应该在所在的学科、专业里,广泛涉猎,读尽可能多的书,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实践并融会到教学中,使学生感到有较大的收获。
  对于教师,只有好的内才还不够,还得有好的外才。有些教师科研做得很好,但课讲得不好,学生没能从他那里学到知识和能力,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你要传的道、授的业、解的惑总要通过你的语言、你的板书来表达。如果你的语言流利生动、你的板书清晰潇洒、你画的图形准确直观,你的内才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你的教学效果才会好。对于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生动且幽默风趣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清晰潇洒的板书、能徒手画出准确直观的一个个图形等,这就是好的外才。好的外才要靠长期、刻苦的训练和积累,而且永无止境。
  当好一名教师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德”要“高”,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肩负着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你要育人,就得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时时关爱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鼓励很重要,有四两拨千斤之效。鼓励对于学习已经很好的学生有奇效,通过鼓励可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好上加好,出类拔萃。而鼓励学习成绩还不大好的学生,更要注意他们在学习中的亮点,并要在合适的场合及时地给以表扬。
  常言说“严师出高徒”,在这个意义上讲,严就是爱。严格要求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另一方面是为教育把好质量关。因此,严格要求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考试一个方面。从预习、听课、复习、查阅参考资料、做作业、课程实践、平时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直到期中、期末考试都要严。甚至学生口头表达中的语病和作业中的错别字都要较真。这样,良好的习惯才能养成,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4.教书育人,甘为人梯。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授业,是指传授知识;解惑,则是解答做人和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此三者,互为交融,相互促进。而当三者集于对人的教导养化这一过程中,归根到底是教书和育人这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可以被认为是我们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手段和方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栋梁需要用心血栽种,用汗水浇灌,用精神培育。
  被誉为“现代毕昇”的王选院士,曾将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老骥伏枥,甘当人梯”,以此鞭策自己。为了提携后辈,他很早就让出了北大方正董事长等职位。他曾说过,今后评价他的贡献,要看他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要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知识渊博、技能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人民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至关重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毕生追求。
  5.快乐淡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快乐不是做你喜欢的事,是喜欢你所做的事。如果教师“疲于奔命”,终将淹没在事务的“汪洋”之中。倘若能将“疲于奔命”化为“乐此不疲”,用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来对待,将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呢?
  当你快乐地走进课堂,你会发现你快乐,学生就快乐;你还会发现,原来你有那么了不起的教学智慧。你可以快乐地批改作业,你会听见字迹里有学生的心语;你会浅笑,因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欢欣。你不再为写作烦忧,你会惊喜,笔尖下的文字能溪水般流淌,教学案例竟也能信手拈来。蓦然回首,你已然走过了暗淡,站在了一片灯火通明处。
  于丹说,我们也许无力改变身处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你心中有阳光,你的眼里就有风景。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每一件事,你都快乐地面对,充满激情地投入其间,你离成功还会远吗?不管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一个安静的位置。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在“守静笃”中获得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
  教师在教学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因此也容易形成定势,停滞不前,进入无法超越的“高原期”。突破口在哪儿?“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了悟”,坚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彰显“主体性”,教学就要教出本色来,在个性上要有自己的坚守,要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气质。或激情澎湃,或从容淡定,或妙引巧导,或引经据典,或善画、或善唱、或善吟,出神入化地融入自我,定能教出一片精彩。
  6.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履行传播和创新知识的重要职责,决定了教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世界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追踪学科前沿,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不断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更新,才能引导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掌握高新技术。
  因此,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和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是对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要不断积累,及时梳理,将各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要研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寻求优质教育和高效教学的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中学)
其他文献
玛咖酰胺和玛咖烯是玛咖中特有的成分,玛咖酰胺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含量已作为检测玛咖质量优劣的标准。文章从提取、合成、检测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玛咖酰胺和玛咖烯的研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