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是最能充分表现作者真实内心的一种文学形式,你若能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便要沉醉心迷了。可是,这些穿越千古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中学生的眼中,虽有时觉得可以意会,但更多时候是“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两种鉴赏方略:读、看,现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于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你若能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便要沉醉心迷了。可是,这些穿越千古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中学生的眼中,虽有时觉得可以意会,但更多时候是“望而却步”,对于诗词的鉴赏便无从下手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从以下两点入手,把较难的问题变得容易起来,从而让他们也能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
  一、学会“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确实,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每学到一首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试着“三读”。
  一读读准字音停顿,感知音韵美。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行文有着严格的平仄要求。其章句中的平仄交替客观上决定了诗句语言的抑扬顿挫,诵读起来有明显而强烈的音韵味,这种音韵味同样有着独特的美感。音韵美是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一大特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诵出诗句的音韵美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对诗句深入理解的必经途径。一般来说,“平”则扬,声音可放得舒缓绵长些;“仄”则抑,声音可短而急促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学生读,可以是教师做示范读,可以是听读名家朗诵。总之,这个过程不仅要把要把诗词读准度通读顺畅,还要感知到诗词所独有的音韵美。在教《一剪梅》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
  其实,好的诗词就是音乐,那长长短短的句子,和谐的韵脚,读出来或是唱出来,其悦耳的程度恐怕都不亚于《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吧。
  二读读出意象,体会意境美。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但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所以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因此读诗,就是进入诗的意境,并与作者交流思想的过程。好的诗歌作品,都能使读者在诗的意象中升华,得到美的享受,让读者找到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共鸣!
  三读读明诗人,体悟情感美。前面提到,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诗词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自背着行囊行走于萧瑟凄凉的他乡,体悟的是惆怅、无奈和浓浓的乡思之情;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位立于碣石之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才子、将军,读时自然读出豪壮、雄浑之情。如读温庭筠的《忆江南》一词,在读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词所营造的动人画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那种渴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那种落魄的画面,从而更好的体悟词作的情感。
  这三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意、由意入情的过程,是一个由只会高声朗诵到能摇头晃脑或仰天长啸或声泪俱下、字字低吟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中的不同形式的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对古诗词产生新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学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只要他们觉得心中多了点什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二、学会“看”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含蓄婉曲地表达内心情感,而要捕捉到他们的情感就要善于“看”。
  一看诗题。有些诗题存有很多暗示的信息,如杜甫的《蜀相》,“蜀相”是指蜀的丞相,借古抒怀。又如李商隐的《柳》,看到诗题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会托物言志,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寄予自己的思想情志,因而在鉴赏便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揣摩诗人的情志了。再如在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很多同学通过读的过程还是没有解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理解,但看到“春芳”二字,便据此判断诗中描写的是春天。在笔者提醒他们关注题目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本身就不是什么难题,但作为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却是容易忽略的。
  二看注释。注释的内容不管多与少,但一定是对诗人或是诗歌的创作背景所作的必要补充,而在诗歌鉴赏中了解写作背景对诗词的理解大有帮助。在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这些注解对鉴赏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学生从三个角度全面地认识诗人:一是诗中的诗人,二是现实中的诗人,三是时代中的诗人。在从第一个角度认识诗人的过程中,学生持有多种不同的意见,甚至起了争论,但探讨到了第二、第三个角度的时候,一些学生自己纠正刚才的看法,充分体悟了鲍照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低吟中流露出的愤懑与无奈的感伤。这一鉴赏的过程经过了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的反复悟读,而注释中关于鲍照的多舛的命运及南朝森严的门阀制度的介绍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三看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赏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典故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很含蓄,因此只有了解典古的出处和原意,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把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看典故就是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分析典故的内涵,把握作者用典的意图。如李商隐的诗歌,多用典故,若不知道用了哪些典故,必定难以理解。如李商隐的《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又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通过用典,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才能使学生轻轻松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342800)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同学聚会时,大家互相寒暄。说到我的时候,有人大手一挥:“这位,网上写小说的,美女作家!”我的脸大概红透了,我从事的是建筑行当,为什么他们不说说我设计施工的一座座大厦,倒提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作文一直都是班里的范文。很多人说我文科好,我不服气,难道我理科就差了吗?为了显示自己“理智”的一面,在高二分文理科时,我不顾众人反对,毅然选择了理科。结果可想而知——高考时,我名落孙山。后
在近一千年里,纸张一直是最通用的媒体介质。但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更多地依赖屏幕与键盘来交互信息。最近,科学家们推出了一种新的印刷工艺,几乎可以将任何纸张变成防水键盘。  这种神奇的技术利用了一种具有抗液体和灰尘的功能性特殊涂层,该涂层可以在纸上打印出多个电路层,而各层之间不会出现任何污迹。然后,在纸的另一侧使用标准墨水打印指出压力点(按钮)。它的电路层可以满足通用鍵盘的任何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班集体的好坏,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成功与否,而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能否倾情班级管理、爱洒全部学生。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倾全部感情去爱学生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点。  一、技校学生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个
弗朗索瓦·奥朗德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鲁昂市,从小便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天赋。他在小学时就参加学校里面组织的无数次演讲,许多老师说他天生好口才,加上相貌端庄、聪明伶俐,奥朗德一直担任班级里的班长或者副班长职务。  中学时,奥朗德已经是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了,学校里组织的几乎所有比赛,他都会欣然前往,且全力以赴。  高中二年级时,他有幸成为新年晚会的总编辑,负责整场晚会的文字准备与编辑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宿舍
到新加坡的旅游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导游反复告诫大家:在新加坡过马路时千万不要闯红灯。因为在新加坡行人闯红灯,将要面临严厉惩罚——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闯红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  其实不光新加坡,很多发达国家对于闯红灯者皆采取重罚。在以讲究秩序和纪律而著称的德国,闯红灯者将会面临很严重的后果,不仅面临着罚款、车险费的增加,还关联到个人贷款
心理成本,原为销售术语,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在精神方面的耗费与支出。比如说,在购买一件商品前,我们会根据门店、价格、人气等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来判断商品价值,判断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心理成本。心理成本的增加或降低,都会影响我们的购买欲。事实上,除了销售以外,心理成本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理成本最早被发现于买卖场中,商家发现,几乎所有的客户都会受到心理成本的影响。豪车4S店内会为客
I’d like some noodles. 我想要一些面条。这个重要的句子中的’d like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下面的例句来探索它吧!  例:(1)、I’d like an apple. 我想要一个苹果。  (2)、I should like the red sweater. 我想要这件红色的毛衣。  (3)、He would not like any dumplings. 他不想要
一、背景和依据  2008年至今,学校推进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整体教学步骤很清楚,从复习、引入新课、教授新课、练习巩固、检查反馈、课堂小结、拓展思考、作业布置等一系列过程都比较完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过程凭临场发挥;教法单一,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