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结束了。但这次对话会的余波,尤其是凤凰卫视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演讲前两个小时,于当地举办并全球直播的“亚太安全电视论坛”的反响却依然在持续荡漾之中。
本次“亚太安全电视论坛”由我担任主持。会上,我向美国参议员发出犀利问题,同时也以主持人的身份将日本问题提出来,并与台上力图阻止的新加坡方面嘉宾激辩,给了中方代表详细阐述中方立场的机会,最后使得这场辩论以中方大胜结束。当晚,安倍方面据说极为恼怒,西方媒体也对我的主持风格发出批评,认为我“过于袒护中国”,而中国的民众则几乎一面倒地叫好。
这几天,我不断收到朋友、熟人,甚至许多不认识的观众、网友给我的留言、短信,对我在“亚太安全电视论坛”上的“犀利主持和提问”表示祝贺,也有朋友称我“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
其实,为民族出力,为国家做事,在我内心深处从来都是毋需置疑的命题。不然,我在18年前就不会萌生回国服务的念头,17年前更不会从生活优越、气候宜人的德国跑到香港工作,尤其是进入一个当时收入极低的中资机构。
很多朋友都认为我“疯了”,因为凭我的德语和对中欧事务的了解,在欧洲可以活得很舒适。1997至1999年这两年,有一位香港新闻界前辈戏称,全香港的一线记者中,拿着德国的博士学位,受过严格的新闻学前沿和理论训练,能流利地说几门外语,还甘愿拿一个普通香港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大概就我一个。
当然,经济的拮据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很快进入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担任总监。但我对新闻的热情,尤其是对传播思想的热情依然未减。这时,另一层痛苦开始了:我因为传播思想,客观持平地发表评论,开始被人称为“卖国贼”“汉奸”“洋奴”。我心里觉得好笑:如果要做“洋奴”,我早就不回来了,更不会甘愿拿着微薄的薪水糊口。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多数人都向往外国的年代,很多人到外资机构赚大钱,出国便再也不回来,谁还会想到回来传播思想?但与金钱相比,中国更需要的是对现代文明的理解、接受和拥抱,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7年3月,我与同事远赴东京,参加直播的中日辩论,可能让一些原本对我有偏见的朋友改变了看法。有朋友前几天还给我留言:“那一年中日深夜直播辩论,看着你面对日本嘉宾的侃侃而谈,犀利而深刻,把日本嘉宾驳得完全无法招架,看得我真叫爽。”其实,这对我来说,一切都很自然,也很必然;就像这一次的新加坡“亚太安全电视论坛”上,我对美国参议员的“犀利发问”一样。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自认没有诗人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更认同邓小平那句朴实无华的“家常话”:“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这一代“海归”,在引进先进科技方面做得很多,但在传播思想方面做得太少,在沟通中西双方的理解方面做得更少。我们了解祖国,也了解世界;我们了解同胞的切身感受,也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了解世界依然先进,但我们也更了解世界面对我们崛起的茫然、酸楚乃至敌意。
但我们为此做了什么?
过去我们只是对外开放,从未想过要改写游戏规则;现在我们的实力已到了可以改写游戏规则的地步,但面对自身的崛起,我们是否可以不再学习、借鉴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而西方世界面对这一情形,“西方中心主义”和傲慢是否将死灰复燃?
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描绘自己时的一个“爽”字所能解释,更不是我们描绘西方时的一个“酸”字所能概括。所有这些,都是未來几十年中国与西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所以,我还是我。过去当我传播思想时被朋友们称为“卖国贼”,那是误解;当我在2007年中日辩论中直指日本右翼本质,当我前几周在新加坡主持论坛时对西方发出犀利挑战时,若把我认为是“民粹”,那同样是误解。
在民族利益的重大关头,我永远只会站在祖国这一边,这是我内心的召唤和使命。但同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能以宽广之心,拥抱世界,拥抱文明,走向成熟,走向昌盛。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次“亚太安全电视论坛”由我担任主持。会上,我向美国参议员发出犀利问题,同时也以主持人的身份将日本问题提出来,并与台上力图阻止的新加坡方面嘉宾激辩,给了中方代表详细阐述中方立场的机会,最后使得这场辩论以中方大胜结束。当晚,安倍方面据说极为恼怒,西方媒体也对我的主持风格发出批评,认为我“过于袒护中国”,而中国的民众则几乎一面倒地叫好。
这几天,我不断收到朋友、熟人,甚至许多不认识的观众、网友给我的留言、短信,对我在“亚太安全电视论坛”上的“犀利主持和提问”表示祝贺,也有朋友称我“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
其实,为民族出力,为国家做事,在我内心深处从来都是毋需置疑的命题。不然,我在18年前就不会萌生回国服务的念头,17年前更不会从生活优越、气候宜人的德国跑到香港工作,尤其是进入一个当时收入极低的中资机构。
很多朋友都认为我“疯了”,因为凭我的德语和对中欧事务的了解,在欧洲可以活得很舒适。1997至1999年这两年,有一位香港新闻界前辈戏称,全香港的一线记者中,拿着德国的博士学位,受过严格的新闻学前沿和理论训练,能流利地说几门外语,还甘愿拿一个普通香港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大概就我一个。
当然,经济的拮据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很快进入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担任总监。但我对新闻的热情,尤其是对传播思想的热情依然未减。这时,另一层痛苦开始了:我因为传播思想,客观持平地发表评论,开始被人称为“卖国贼”“汉奸”“洋奴”。我心里觉得好笑:如果要做“洋奴”,我早就不回来了,更不会甘愿拿着微薄的薪水糊口。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多数人都向往外国的年代,很多人到外资机构赚大钱,出国便再也不回来,谁还会想到回来传播思想?但与金钱相比,中国更需要的是对现代文明的理解、接受和拥抱,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7年3月,我与同事远赴东京,参加直播的中日辩论,可能让一些原本对我有偏见的朋友改变了看法。有朋友前几天还给我留言:“那一年中日深夜直播辩论,看着你面对日本嘉宾的侃侃而谈,犀利而深刻,把日本嘉宾驳得完全无法招架,看得我真叫爽。”其实,这对我来说,一切都很自然,也很必然;就像这一次的新加坡“亚太安全电视论坛”上,我对美国参议员的“犀利发问”一样。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自认没有诗人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更认同邓小平那句朴实无华的“家常话”:“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这一代“海归”,在引进先进科技方面做得很多,但在传播思想方面做得太少,在沟通中西双方的理解方面做得更少。我们了解祖国,也了解世界;我们了解同胞的切身感受,也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了解世界依然先进,但我们也更了解世界面对我们崛起的茫然、酸楚乃至敌意。
但我们为此做了什么?
过去我们只是对外开放,从未想过要改写游戏规则;现在我们的实力已到了可以改写游戏规则的地步,但面对自身的崛起,我们是否可以不再学习、借鉴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而西方世界面对这一情形,“西方中心主义”和傲慢是否将死灰复燃?
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描绘自己时的一个“爽”字所能解释,更不是我们描绘西方时的一个“酸”字所能概括。所有这些,都是未來几十年中国与西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所以,我还是我。过去当我传播思想时被朋友们称为“卖国贼”,那是误解;当我在2007年中日辩论中直指日本右翼本质,当我前几周在新加坡主持论坛时对西方发出犀利挑战时,若把我认为是“民粹”,那同样是误解。
在民族利益的重大关头,我永远只会站在祖国这一边,这是我内心的召唤和使命。但同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能以宽广之心,拥抱世界,拥抱文明,走向成熟,走向昌盛。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