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由来
在我们洛阳市地理期中期末考试中,最后一题是以课本知识为蓝本的一个实践探究题,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虽然题目不难,但是学生得分却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不能灵活的应用已学知识。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社会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的能力。为此,当学校要求各班确定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时,我跟学生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之后,最终确定课题题目为“偃师高中简易气象站的设计与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分工与组织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课余时间很有限,所以不可能让所有人参与所有环节,于是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之后,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首先是确定本班总负责人,主要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协调组间关系以及与老师的联络。我们课代表平时很负责人,人缘也很好,于是学生一致推荐她为总负责人。然后把班级其他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定一名学生为组长。根据环节的复杂程度来确定人数多少,第一组查阅资料组,共有八人;第二组为实地考察组,考虑到到气象站需要了解的知识很多,再加上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于是这组共有25人参与,第三组为动手制作组,虽然只有少数东西可以动手做,但做起来和准备工具并不容易,于是这组定为10人,第四组为实施试验组,由班里剩余10人参与,共计五十四人参与总课题的研究。
小组成立以后,就要在老师的指导和总负责人及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研究计划。第一组查阅资料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并在班级公布所查到的有用资料,让其他同学对气象站工作有个简要的认识,两星期完成任务;然后第二组在掌握第一组的所查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确定实地考察的时间,做到有备而来,老师负责联系气象站管理人员,学生前去考察,记录考察的详细内容,整理汇总后制作课件在班级展示,让同学们对气象站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两星期完成任务;紧接着第三组在前两组的讲解和指导下,着手制作有关工具,并想办法准备必要的仪器,时间两星期;最后第四组,带着所掌握的资料和工具仪器,确定日期和地点进行试验,时间一星期。总负责人要全程参与,最后汇总各小组的成果写出论文进行展示。
三、课题研究过程简介
(一)前期:
定课题(要求实用、科学、新颖、有趣)。
成立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
制定方案(要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二)中期: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组织学生到偃师气象站实地考察,并请专家讲解。
学生动手制作工具,准备仪器。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备工具实验观察。
(三)后期:
提交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将在学校网上发布)。
进行论文答辩。
提交原始材料。
制作展示课件。
四、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图片视频略)
(1)学生查阅的资料(文字资料);(2)学生实地考察的照片和专家讲解的视频;(3)学生自制的百叶箱、风向标、蒸发皿、雨量器和准备的器材(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4)学生实地试验的照片和视频;(5)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去气象站考察的课件和实地试验过程的课件);(6)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7)举行论文答辩会。
五、学生感悟:
张磊: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李露: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且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提高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石鹏飞: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范翔宇:气象站每天都要有人值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辛苦和不易。
马丽媛: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也感觉到求真求实的不易。
六、教师反思:
(一)我自身的改变。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我也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真正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那么教学成绩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二)学生的改变。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变得更加积极,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三)师生关系的改变。
我由于没有当班主任,所以对大部分学生都不太熟悉,通过这次活动,我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完全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中的一员,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这既是师生平等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现在我再上课,学生听得比以前更加认真了。
(四)虽然我们制作的简易工具离科学还很远,但是至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气象站的工作原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学校气象站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很多精密的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希望学校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也希望偃师高中气象站能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我们洛阳市地理期中期末考试中,最后一题是以课本知识为蓝本的一个实践探究题,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虽然题目不难,但是学生得分却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不能灵活的应用已学知识。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社会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的能力。为此,当学校要求各班确定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时,我跟学生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之后,最终确定课题题目为“偃师高中简易气象站的设计与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分工与组织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课余时间很有限,所以不可能让所有人参与所有环节,于是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之后,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首先是确定本班总负责人,主要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协调组间关系以及与老师的联络。我们课代表平时很负责人,人缘也很好,于是学生一致推荐她为总负责人。然后把班级其他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定一名学生为组长。根据环节的复杂程度来确定人数多少,第一组查阅资料组,共有八人;第二组为实地考察组,考虑到到气象站需要了解的知识很多,再加上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于是这组共有25人参与,第三组为动手制作组,虽然只有少数东西可以动手做,但做起来和准备工具并不容易,于是这组定为10人,第四组为实施试验组,由班里剩余10人参与,共计五十四人参与总课题的研究。
小组成立以后,就要在老师的指导和总负责人及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研究计划。第一组查阅资料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并在班级公布所查到的有用资料,让其他同学对气象站工作有个简要的认识,两星期完成任务;然后第二组在掌握第一组的所查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确定实地考察的时间,做到有备而来,老师负责联系气象站管理人员,学生前去考察,记录考察的详细内容,整理汇总后制作课件在班级展示,让同学们对气象站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两星期完成任务;紧接着第三组在前两组的讲解和指导下,着手制作有关工具,并想办法准备必要的仪器,时间两星期;最后第四组,带着所掌握的资料和工具仪器,确定日期和地点进行试验,时间一星期。总负责人要全程参与,最后汇总各小组的成果写出论文进行展示。
三、课题研究过程简介
(一)前期:
定课题(要求实用、科学、新颖、有趣)。
成立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
制定方案(要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二)中期: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组织学生到偃师气象站实地考察,并请专家讲解。
学生动手制作工具,准备仪器。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备工具实验观察。
(三)后期:
提交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将在学校网上发布)。
进行论文答辩。
提交原始材料。
制作展示课件。
四、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图片视频略)
(1)学生查阅的资料(文字资料);(2)学生实地考察的照片和专家讲解的视频;(3)学生自制的百叶箱、风向标、蒸发皿、雨量器和准备的器材(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4)学生实地试验的照片和视频;(5)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去气象站考察的课件和实地试验过程的课件);(6)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7)举行论文答辩会。
五、学生感悟:
张磊: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李露: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且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提高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石鹏飞: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范翔宇:气象站每天都要有人值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辛苦和不易。
马丽媛: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也感觉到求真求实的不易。
六、教师反思:
(一)我自身的改变。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我也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真正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那么教学成绩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二)学生的改变。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变得更加积极,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三)师生关系的改变。
我由于没有当班主任,所以对大部分学生都不太熟悉,通过这次活动,我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完全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中的一员,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这既是师生平等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现在我再上课,学生听得比以前更加认真了。
(四)虽然我们制作的简易工具离科学还很远,但是至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气象站的工作原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学校气象站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很多精密的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希望学校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也希望偃师高中气象站能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