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参:教材增值的平台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xy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语文老师都不是直接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不能够忽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参。语文老师太难当,难在哪里?难在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低年级还好,只有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到了高年级,尤其是教学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除讲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词解释,段落划分、归纳大意、写作方法之外,几乎无从下手,只好抱着一本《教参》打天下。教参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作用,因此,教参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
  教参之于教材的最大价值在于填充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档。它通过教材内容教学化的转换从而实现了教材的增值,所以,我们从教材内容教学化的角度来审议教参,教参在教学要求的设定、教材说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建议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值得思考、有待改善的地方,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教参为例说说自己的思考:
  “教学要求”设定模糊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教参关于“教学要求”的设定分为三个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地读课文;学会本课的N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认识、学习、体会、感悟、培养……“教学要求”看上去具体,但是仔细审视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要求还是模糊。就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正确”的标准是什么?“流利”的标准是什么?“有感情”的标准是什么?如此空泛化的要求,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可操作的标准,教学中的随意性过大,从而成为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阅读了教参之后,将“教学要求”直接变为了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重视教学要求的结果,而忽视了达成这一结果的过程,新课改所提倡的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中被大打折扣。
  “教材说明”内容缩水导致教学内容开发模糊。“教材说明”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文章的文本解读。所使用的模式往往是这样的:“这是一篇×××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表现了(告诉我们)×××。”然后是对文章结构划分的介绍和说明。最后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介绍。
  通观这样的“教材说明”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特点:
  教参将教材和文章划上了等号。文章一旦选入了教材,它不但具有文章自身原有的文学价值,还具有作为教学功用的教学价值。但是作为教参的编写者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所着眼的还是选文在选人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这一点从教参对于选文的解读和文章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
  权威性文本解读消解了教师的创造。教参对于教材所作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分析为主要模式的文本解读,往往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潜在意识认为,教参的编写者是权威,是专家,教参作为教材编写者最为权威的解释,我们怎么能够去改变它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顺着教参来实施教学。这样的文本解读会对教师的个性解读造成先入为主的定势影响,对于教师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
  “教材说明”将语文教学缩水为文本理解。在“教材说明”中,前面的“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字词与朗读的要求到了“教材说明”中没有了。在“教材说明”中只剩下了文本理解。当然,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但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是教参重视的还是文本的理解,并且将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文本解读固化了师生的创造。教参往往重视的是对于文本意义的获得。在每一篇文章的意义部分通常是这样描述:“……说明了(告诉我们、抒发了、赞扬了)……”这一解读模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教材的伦理价值,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始终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固化了教师的创造性锯读。
  我们不难看到教参文本解读的特点是:
  伦理价值的理解是文本学习的首要任务。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伦理价值意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语文课文中渗透伦理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教参的编写者把对于文本意义的获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和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学习语言是相悖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意义,而是在拼命要求孩子用抽象的意义表述他们头脑中的那些鲜活的形象!
  文本理解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对于文章中作者的感受或体验,还是需要花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的。可是,我们往往要求孩子以单纯的人生阅历去解读丰富人生阅历者的人生感受,这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任何时候留在头脑中的应该是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意义。
  文本解读固化了教师的创造性解读。教参对于文选的意义进行了大量阐释,使教师感到文本解读没有味道,加上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教师就只能够按照教参的提示进行讲解。教参对于文本意义解读的直白呈现,使得教参成了学生的常用书,每当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的时候,学生却已经在下面翻看着参考书寻找答案了。
  “教学建议”逻辑的缺乏导致教学无由。“教学建议”是对教学设计的建议,但是有些教学建议的提出缺乏逻辑性,从而导致了有些教学环节的无由。有些教学环节的建议,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抓住关键词句”,从文章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得出关键词句,这是一个提高分析能力的过程,但是对于这一过程我们没有去关注,我们所关注的是“关键词句”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参也是没有提出参考的方法。“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参往往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句子的抽象意义进行表述。对于一个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学生而言,要达到教参中所提到的规范准确的抽象的文字表达程度还是非常难的。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从三个方面补充完善教参的编写,努力促进教参对教材的增值服务,力求通过对教材的使用达到课堂教学的增值、教师专业成长的增值和学科建设的增值。
  
  提供清晰教学参考,打造课堂教学增值平台
  
  从教学目的的高度提出教学要求。教参编者在进行编写的时候,是以教学目的作为背景来编写教参的。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缺少教学目的这一宏观的背景作支持。如果能够从目的的角度来看待教学要求,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参中的“教学要求”,从而令“教学要求”走向清晰:在理解生字的过程中进行理解生字能力的训练;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培养文本理解能力;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从行为状态来精确说明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行为达成的过程,所以,描述教学行为状态能够令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明确的参照标准。从而让教学行为有明确的参照,提高教学实效。行为状态的精确描述,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明确目标,所以教师能够教得轻松,学生学有目标。就说我们通常见到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文”这一要求,我们可以从行为状态的角度将朗读课文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课文。不多字,不少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别字。流利朗读课文。能够做到按照以一个词语为单位做一些短的停顿。理解朗读课文。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能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
  开发明确的教学内容供教师参考。选文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通过教参所看到的是对于选文的文学价值的分析,对于文选型的教材而言,重要的是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的。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他们需要清楚文章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因此,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的时候,最好要向教师指出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和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相吻合。当然教参也可以开发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供教师参考。从而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增值,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设计恰当的练习内容供教师参考。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参最好在教材所设计的练习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配套或者是补充练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参编写者是教材编写的专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能够设计出一些和编写教材风格相适应的练习,这些练习能够更好地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而能够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提供教学知识背景,搭建学科教学内容增值平台
  
  提供丰富的阅读背景知识。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心理词典中具备相关的词条信息,同时对于这些词的提取过程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当学生一接触到文字符号时,贮存在心理词典中的有关该词条的信息就立即激活,学生也就有了足够的资源将词条的信息与别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很好地理解文章。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不断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才能够不断运用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将课文中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达到对于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所以,教参要提供和教材相配套的背景知识,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参考,教师可以将这些背景知识或者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或者是将这些背景知识作为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供学生探究。
  提供阅读参考书目。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许多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学生所具有的储蓄不匹配,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和不能思维。教参可以提供一些和教材相关的原著书目、同题材的文章,同形式的文章、教材内容的拓展、同一主题的文章等等,在这其中特别要重视对原著的推荐,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这样的方法又能让学生对于阅读原著发生兴趣,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设想的将教材作为学生阅读原著的“药引子”。
  体验教材关联的情境。对于教材中提到的情境可以事前让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能够较好地进行移情体验。这可以是情感方面,例如在《二泉映月》中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些体验内容供教师参考:回忆自己最喜爱的亲人去世的情景,从而移情体验阿炳失去亲人的异常痛苦;“我是盲人”,要求学生在半天中都在黑暗中生活,并且将自己的体验写下来。体验阿炳的痛苦生活;星期天一天不吃东西,尝试一下什么是饥饿,从而体会阿炳忍饥挨饿的感受……通过对生活背景的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
  明晰教材存在的背景。首先,在现行的文选型教材体系下,教参要向教师解释选择此篇文章的原因,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给学生以广阔的教学背景,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师也是课程开发者的理想境界。其次,提供原文。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减少在教学时的一些困惑。这是因为在文章进行改编的时候,由于删改,原来文本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解、扭曲、散漏。如果教师没有接触到原文,一旦学生提出一些和文章有关系的问题时,说不定作为教师都无法解释。另一方面,提供原文可以让教师通过比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提供原文,让教师在原文和改编文的对照过程中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另外,通过提供原文,让教师更加明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渗透着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教参提供了原文,教师可以从中知道教材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更为清晰地知道编写者的意图。
  
  提供专业实践参考,创设教师的专业增值平台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专业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参应针对教师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专业实践参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一个增值的平台。
  提供文本解读路径,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的涛声依旧,难以唤起教师再度教学的热情。因为教参已经对文本有了一个解读。尽管教师也知道文本的解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但是面对着已经有了定论的解读,他还会有怎么样的解读路径呢?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所能够练习到的最为常用的材料就是教参。所以,在这一方面,教参应该为教师提供帮助。
  教参可以在“教材说明”这一栏目中提供教材解读的思路,或者是提供解读文本的方法,或者是提供教材解读的不同角度,或者提供不同解读者的解读资料,让教师在对比鉴别中获得一种研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比较鉴别中,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教师在利用教参中达到专业增值的目的,使教师对于教参的感觉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利用物品。
  提供教改信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在提供文本内容参考的同时,还要向教师提供教改信息和教学方法建议。将教参作的教改信息和教学方法汇集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参在提供教学参考的时候,最好要向着丰富教师学科知识的方向努力,来促进教参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增值作用。
  例如:对于理解词语,教参不能够只在“参考资料”一栏中写出词语的意思,而要提示教师采用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知道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他可以去查字典啊!教师所缺少的是如何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指导。
  同样的,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所缺少的不是要把文章分为几段,教师所缺少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来理解文章的结构,这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教参可以提供一些示范的例子、教学技巧或者是难点突破的方法。
  再比如说,对于文章中意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参不是要告诉教师这句话的意思,而是能够给教师相应的启发: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教参可以提供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片段,或者是比较成功的做法供教师参考……
  教参不光是向教师提供一类文章的教学参考建议,它还要向教师提供关于这一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教参信息查找资料,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例如,教参可以向教师提供同一篇文章的教学在不同流派的教师中是如何处理的资料索引;对于字词教学,教参可以提供全国不同的字词教学模式的资料索引;对于作文教学,教参可以提供不同的心理学观照下的教学法改革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索引,使教师能够通过索引来获得教学改革的信息,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一方面教参是能够有所为,而且也应该有所为的。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小学)
其他文献
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在有机耕作稻田放鸭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放鸭5只/667m^2,对褐稻虱种群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的49.1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利用、开发教材必须选好切入点,以便学生主动、积极地亲近教材,与文本对话。    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对一篇课文最简洁、最凝练的概括,它往往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会讲什么,可能会怎么讲,还告诉我们文章的基本类型等信息。不仅如此,课题也是我们设问入题、置疑激趣的极好着眼点。如《飞夺泸定桥》,看到这个课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思考或者设问:“泸定桥”在哪儿?是谁“夺泸定桥”?怎么“夺”?为什
从云南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YIM34165,优选3种不同培养基(1号、61号和301号)进行发酵,测定其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61号培养基的发酵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丝生长
针对当前农村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宁夏惠农区为试点区域,开展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应用研究。分别从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控制及节能减耗等领域进行供电模式的需求分析,
对含氯类有机物的降解进行研究,提出,氯代烷烃的降解主要采用双金属体系法;氯代芳香烃的降解多采用光催化氧化法;对于氯代酚类则采用催化臭氧氧化法、超声波降解法等。
本文利用江苏省滨海县1985--2007年棉盲蝽发生动态资料,应用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其增长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显示:棉盲蝽的种群在一年中从第2代到第4代总体上是增长的,气象
[案例]三年级小朋友在栽种黄豆的三个多月中,一边坚持观察,一边坚持记日记,竟然完成近五千多字的观察日记。下面是他们所做的部分日记,以及对观察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