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粮食安全问题,是从人类出现就开始存在了,伴随人类历史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现在对粮食特征、粮食供求、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还只是零散的、不太深刻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它、应对它,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研究我国粮食安全挑战与出路,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又具有当下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就对粮食做了很好的定义:粮,米之良者。百感交集之物,凝天地精气,蕴日月精华,承雨露化育,方凝结而成,以济天下苍生。粮食,不是附加给生活的任何寓意;饥饿,一个民族五千年不愈的伤口。粮食是大地赐予人类无穷生命之源,而且是一种让人类深怀着感恩之情和虔诚之心的信仰之物,用中国农人的话说,是命根子。在西方,诗人们把粮食比喻成“太阳的血液”,其比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高度重视但又十分担扰。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应该承担的一项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则在逐步减少。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①,中国粮食生产的隐患很多,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旱灾、水灾经常发生,不同的灾害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偶尔阶段性的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距日趋扩大,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确保从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19785年到2012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减少了7.7%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对耕地资源的竞争仍会不断加剧。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导致非农产业用水增长、水资源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凸显。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预期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以减产为主③。因此,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除了努力搞好国内农业生产、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外,还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开发和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适当与适度的粮食储备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问题
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储备已达到最低水平。虽然过去也出现过类似的粮食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但这次不同以前那样简单。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近十年之间,我国净减少耕地面积609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影响深远,国家宏观政策的战略布局面临重大考验。
2.我国对粮食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当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人口前列,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早已改变自然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另外,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家务农人数明显减少;再者,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质量和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从国民角度讲对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同时还指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用粮的数量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国的粮食消费不断提高。
3.农民耕种出现“断代”现象。对于当前的农村青年一代,耕种已经普遍失去了吸引力。2012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2%,常年外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4%。有文化、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人口急剧转移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行业收入普遍高于粮食种植,有能力的人大多不愿从事耕种。我国传统模式是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现如今国家虽在提倡重视“三农”问题,但很明显,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愈来愈大。农业成本提高,从种子价格到化肥价格再到灌溉用水的价格,都在不断提高。我国虽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与工业品相比,其价格依然较低,使农民在丰收年增产却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受到严重打击。以耕种为职业的农民普遍出现“断代”现象,他们的子女选择出外务工,也不愿意在家乡种地,这样最终导致国家农业发展的失衡。
三、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及其建议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最低质产业产品;而粮食又是民本和民生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解决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仅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全面组合政策加以应对。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④,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箱政策体系,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予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对粮食产量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的制定粮食储备规模,充分利用进出口途径,努力实现粮食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储备。
在保持足够安全储备的同时,国家应采取各种财政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粮食储备,并运用市场办法来调节粮食储备,使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可以利用市场的灵活性消解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僵硬与垄断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粮食补贴机制的获利面更具广泛性,从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增加对人民的福祉。
注释:
①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第10版.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④WTO《农业协议》规定,“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这些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国安,王文涛.中国粮食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红旗出版社,2009.
[3]陈明星.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组合[J].中国发展观察,2008(1).
关键词: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就对粮食做了很好的定义:粮,米之良者。百感交集之物,凝天地精气,蕴日月精华,承雨露化育,方凝结而成,以济天下苍生。粮食,不是附加给生活的任何寓意;饥饿,一个民族五千年不愈的伤口。粮食是大地赐予人类无穷生命之源,而且是一种让人类深怀着感恩之情和虔诚之心的信仰之物,用中国农人的话说,是命根子。在西方,诗人们把粮食比喻成“太阳的血液”,其比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粮食问题一直都是高度重视但又十分担扰。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应该承担的一项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如何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方面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则在逐步减少。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①,中国粮食生产的隐患很多,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旱灾、水灾经常发生,不同的灾害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偶尔阶段性的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距日趋扩大,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确保从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19785年到2012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减少了7.7%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对耕地资源的竞争仍会不断加剧。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导致非农产业用水增长、水资源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凸显。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预期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以减产为主③。因此,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除了努力搞好国内农业生产、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外,还要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开发和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适当与适度的粮食储备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问题
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全球粮食储备已达到最低水平。虽然过去也出现过类似的粮食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但这次不同以前那样简单。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近十年之间,我国净减少耕地面积609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影响深远,国家宏观政策的战略布局面临重大考验。
2.我国对粮食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当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人口前列,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早已改变自然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另外,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家务农人数明显减少;再者,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质量和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从国民角度讲对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同时还指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用粮的数量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国的粮食消费不断提高。
3.农民耕种出现“断代”现象。对于当前的农村青年一代,耕种已经普遍失去了吸引力。2012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2%,常年外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4%。有文化、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人口急剧转移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行业收入普遍高于粮食种植,有能力的人大多不愿从事耕种。我国传统模式是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现如今国家虽在提倡重视“三农”问题,但很明显,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愈来愈大。农业成本提高,从种子价格到化肥价格再到灌溉用水的价格,都在不断提高。我国虽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与工业品相比,其价格依然较低,使农民在丰收年增产却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仍受到严重打击。以耕种为职业的农民普遍出现“断代”现象,他们的子女选择出外务工,也不愿意在家乡种地,这样最终导致国家农业发展的失衡。
三、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及其建议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最低质产业产品;而粮食又是民本和民生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解决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仅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全面组合政策加以应对。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④,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箱政策体系,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予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对粮食产量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的制定粮食储备规模,充分利用进出口途径,努力实现粮食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储备。
在保持足够安全储备的同时,国家应采取各种财政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粮食储备,并运用市场办法来调节粮食储备,使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可以利用市场的灵活性消解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僵硬与垄断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粮食补贴机制的获利面更具广泛性,从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增加对人民的福祉。
注释:
①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4日第10版.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④WTO《农业协议》规定,“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这些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成员方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国安,王文涛.中国粮食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红旗出版社,2009.
[3]陈明星.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组合[J].中国发展观察,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