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灰色文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灰色文明)三个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
其他文献
森林的美学资源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形态、色彩、声音、嗅味等因素构成。正是这些美学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分析森林美学因素,能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帮助人
该文探讨林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作用。和谐分两个方面,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被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生态文明问题,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和环保是越来越重视.
清朝初期统治者较为开明,尽力发展生产并减轻农民的负担,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和平安定的'康乾盛世'.清朝中叶,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除
2005年9月24-25日,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东京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民国初年是中国林政的重要转型期.当时对林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的设立、相关民间社团组成、一系列森林法规颁布,都着意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掀起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