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培养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路径研究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学生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医德医风,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好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提升医学生素质,对医学院校的发展和医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扬州大学医学院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和实践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特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探索研究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 志愿服务 路径研究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号召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社会发展到达某一个转型时期时,积聚的社会矛盾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面对这一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也无法健全资源合理调配制度的情况下,志愿组织的存在无疑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和转型的阵痛。高校作为青年人和知识分子的聚集之地,理应在志愿服务大军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高校大学生自1995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开展了支教、普法、环保和医疗卫生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医科院校在对医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营造志愿服务氛围,不仅能够为医学生搭建良好的锻炼和提高的平台,更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对医学院校的发展和医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探讨和实际工作经验,就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開展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从“相对封闭的校园”到“相对开放的社会”,从“课堂的单通道”到“实践的多通道”转变,达到在实践中“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的教育目标,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前身,是一个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群体,应该结合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在医学生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志愿服务活动在医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重要地位
  志愿服务活动类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效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锻炼毅力,对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社会实践是势在必行的重点工作。而对于医科院校来说,引导和培养医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类型社会实践不但有助于加深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医学生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2.志愿服务活动在医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中起推动作用。医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将自身的专业背景与服务活动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转化为工作和实践,不但可以有效开展活动并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能充分锻炼和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将课堂的理论传授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操作,这样的形式使得医学生在完成实践内容,感受到志愿服务精神内核的同时检验了自身知识技能的高低。医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激发和促进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兴趣,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直面社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到和感受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呈现的内容,并引发一些思考,够激发医学生学习热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找寻答案,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实践育人的良好效果。
  3.志愿服务活动在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起关键作用。医学生作为准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即将与各类疾病患者打交道的群体,其社会责任和职业属性注定医科院校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医术和医德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医学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医学生需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及社会各类人士进行交流合作,感受不同的服务对象,接触不同的服务项目,体验不同的服务过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一方面提高了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对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有积极影响,医学生也更容易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个人发展,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4.医学生志愿服务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医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当前社会发展中,医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务工作者后备军,在社会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也理应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功能。当前我国社会对于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地方举办的大型活动、赛事等需要大批量的医学学科背景的志愿者;另一方面是偏远贫困地区和基层为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减少医疗开支和地区医疗差异等需要医学志愿者。因此,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5.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医生肩负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社会责任,理应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全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要不断挖掘和培养医学生积极健康的职业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医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将这种理论认识付诸于实践,形成道德体验,才能巩固医学生职业的养成。志愿服务正是通过体验式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和思考,从而传承医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特点和难点
  医学生作为医学院校培养的具有医学背景知识的大学生,其第一属性为大学生,因此,在当下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大背景下,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特点和难点。
  1.自主性占主导地位,自愿与强制相矛盾。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是“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让这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热情、专业或者一技之长,共同研究、学习、实践,通过具体的活动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自觉自愿用自身行动去引领社会风气、倡导先进文化、践行公益事业、营造校园文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特点决定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很难严格做到组织规范化,因此应该着力将有意愿的同学组织起来,从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入手,激发学生热情和思维,帮学生铺路,结合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自主性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努力了解学生兴趣点和能力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多一些指导、激发、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行政化管理色彩,以免影响和打击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与此同时尽量控制强制性色彩的志愿服务活动,避免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努力让医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享受志愿服务。
  2.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在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理想目标框架中,希望通过大面积覆盖的医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理想和现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立体认识和理解,他们的主要认识停留在志愿服务只是献爱心的行为或者活动,缺乏主动去了解志愿服务真正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甚至有近半成的学生认为这仅仅是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导致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對于有兴趣的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基础教育局限和国内五年制医学生课程设置的原因,很难主动研究志愿服务相关理论体系,缺乏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并不能形成较高的影响力。针对这一困难,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从面上细化每个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案和内容,将活动下沉到基层,以局部带动整体,细化志愿服务的团队人数,主动利用班团组织架构,努力将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到学生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应加强学习和钻研,主动利用沙龙、论坛、分享会或理论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教育传播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3.学业压力负担较重,时间和精力受限制。医学生由于受到国内医学教育模式和国内医疗卫生体系人才培养特点的限制,普遍具有学业压力负担较重的特点,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临床基础课、临床理论课和临床实践课四大类型的课程学习,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课程设置上环环相扣,承前启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压力都相对较大,专业赋予的独特特点也使得医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业压力带来的困难在医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两种状态,即“有心无力”和“有力无心”。“有心无力”主要是针对头脑灵活、策划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很大的束缚,有很多想法和策划,但是迫于学业压力无法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甚至有可能导致本末倒置,影响基础知识学习,从而得不偿失;“有力无心”主要针对积极性高、能支配好时间的学生,他们可能对志愿服务活动热情很高,但是由于课余时间有限,也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只能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开展水平较高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是停留在一些基础服务方面,使得锻炼的成效并不显性。这两种情况的存在都是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4.专业性功能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医学专业性过强,存在不可忽视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医学院校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是不容忽视的,但正是因为有专业的存在,无形中也束缚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思维和思路;同时,医学生毕竟还不是医生,并不具有行医资格和行医能力,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即使充分结合了专业特点,往往由于课程教学不同步,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前文也讲述过,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循序渐进,低年级是基础课程,高年级过渡到临床基础课进而再到临床课,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为低年级学生,能力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相配合,利用好第二课堂阵地,根据专业课教学的步骤设置实践内容,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不良效果。
  三、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路径注意事项的探讨
  1.思想上宣传引导,明确医学生志愿服务重要性和必要性。医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可能涉及到医学保健卫生方面知识,前期的宣传引导工作的强化和细化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面上宣传力度,形成氛围,消除学生的思想偏见和文化隔阂。可以从低年级入手,将志愿服务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梳理和学习使学生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医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典型宣传力度,形成传承,以点带面形成志愿服务文化接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积极性相对较高的个人或者团队,针对这部分群体,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培养他们更多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宣传,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实践归来话感受的、实践经验分享会等让他们分享经验和经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对较近的距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此促进志愿服务的开展和延续。
  2.合理化管理,结合医科专业特点明确实践要求和方向。经过调查和走访,近70%的学生认为志愿服活动需要良好的组织规划和管理,笔者也认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在管理、规划、组织、评估和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更加精细和优化,例如山西医科大第一临床医学院也制定了《素质教育规划》等相关制度,明确指出医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支农支教、扶贫帮困、科普宣传、健康宣讲、社区义诊等形式,将志愿服务于社会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帮助他人,弘扬新风。因此,面对这样的要求和目标,医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管理组织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培训先行,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效果。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者,应该努力培养全面服务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沟通能力的培训,包括与不同学科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鉴于医学生专业特点,志愿服务活动前需针对性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免出现差错。(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2.2明确实践要求,区别实践和实习。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明确实践要求和实践具体方向,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可以适当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但不拘泥于医学生专业,这是与医学专业见习实习有本质区别的地方,合理的引导及“早社会”的实践目标对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有积极影响,医学生更容易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专业学习目标性和主动性。
  3.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反馈机制,多方面促进活动开展。有效的激励、考核和反馈机制的建立能够让医学生在繁重的课余时间里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得到认可感和满足感,便于自身的提高和進步。首先应该制定具体、透明的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指标,这样可以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质量及效果进行综合衡量和评价,并且在评价基础上对优秀个人或者团队进行表彰、激励和宣传;其次应该注意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方式,通过评选先锋模范、优秀团队等方式让参与者体验到成就感和尊重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甚至给予一定的奖金或奖励,体现学校、社会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怀和认可;最后还需要常规化进行活动的考核和反馈,帮助医学生在实践中精准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到更多收获和提高。
  4.积极探索经费筹备机制,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经费是开展优质志愿服务活动的关键因素,医学生是各类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群体。作为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候经费问题是一大难点,因此要积极探索经费筹备机制,并利用筹集经费的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高校党委相关部门、共青团组织等需要主动帮助学生通过政府、社会援助、毕业的校友资源的捐赠以及企业帮扶等形式筹备服务资金;其次需要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部分资金;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设立专门的自己管理组织,设立基金,明确收支使用问题。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资源,更深了解社会,真正学会管理自己,以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第55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3]Hamso, Magin; Ramsdell. Amanda; Balmer Dorene, et al. Medical students as the teachers at CoSMO, Columbia University’s student-run clinic: A pilot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MEDICAL TEACHER, 2012,34(3):187-197.
  [4]Magarik, Jordan; Kavolus, Joseph; Louis, Robert. An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in Global Neurosurgery: Both in Their Infancy [J]. WORLD NEUROSURGERY, 2012, 77(1):28-31.
  [5]弓晶.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发展的知道方法[J].科学之友,2008.(12).
  [6]张良,赵先柱.国内外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436-1437.
  [7]张培莉,陈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68-69.
  作者简介:房侃(1989—),男,江苏扬州,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传闻已久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近日尘埃落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
2009年,我国纸笔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困境。一场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笔类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值由以往的持续、快速、大幅度增长一下变为2008年下半年的大幅下降,且由于这场
文章主要探索认知学徒制模式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环境趋向社会性因素。对认知学徒模式的情境学习理论进行分析,将其
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在原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将原报废闲置的老式客车,改造成豪华型旅游专列。通过八年多的运用,各项运用指标达到预期效果。
报关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为企业从事报关业务的能力。报关员从业资格考试改革为报关水平测试,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