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蕴含着许多习作的素材。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很难看见农村的田野风光之美、水乡景观之美和农家新居之美。从学生作文的内容来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表达来看,表述方式雷同。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农村小学生放飞想象,回归大自然,写出生活化的习作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农村小学生的习作缺乏生活色彩的原因
目前,在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出现以下问题:学生怕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便下笔也是“言之无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农村学生面对如此熟悉的景物,却无法把它们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呢?笔者就该问题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束缚学生
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方式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利用每周两节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且只局限于室内,很少到室外进行作文教学,而且每次作文课一般都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流程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过于局限学生,对于写什么、怎样写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带着老师布置的题目去找“材料”,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从生活中所获得的认识、体验、收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习作前他们必须花大量时间去揣摩教师所给的主题的意图,弄清要求,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写。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的命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命题往往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自然很难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三)学生的写作目的不明确
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作文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交际工具。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并非如此。首先,学生不知道写出来的作文是给谁看的,没有诉说的对象,难以调动他们表达的冲动,从而使习作成为强制性训练。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不敢对老师讲真话。最后,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普遍存在不主动、不求真实的惰性心理。
(四)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语言底子薄弱
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那么多新鲜的东西,写起作文来又怎么会言之无物呢?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学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从小处入手,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以上这些都让学生受到种种束缚,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思维、写作创新意识自然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二、让农村小学生习作展现生活色彩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田园之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教学资源,不要过多地局限于教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采取“走进生活——激发欲望——交流信息——实践创新——多元评价”这一教学模式,让农村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乐于表达,为他们开创一片农村孩子独有的创作灵感天地,让他们在感受的基础上乐于表达。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调整教学内容,回归生活题材
在教材中,大多数的题材陈旧,而且同一题材在多个年级重复出现,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仍然是写人,只是采用的写作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这样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处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适当调整作文教学内容,将教学要求回归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 少布置命题作文,多引导学生自主拟题
作文题目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命题作文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因此,教师应少布置命题作文,多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即使是命题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新鲜、有趣,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才会放飞想象,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
3. 捕捉随堂练笔时机,大胆进行作文训练
教师应灵敏地捕捉随堂练笔的时机,大胆进行作文训练。如在教学《画风》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写一写自己想到的一些画风的方法。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想出的方法很多且奇妙。同时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生活化的习作内容。通过课堂的基本训练,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课外的拓展训练,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把基本训练和拓展训练有机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
(二)走进农村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寻找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有趣的生活记下来。当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就能从那些司空见惯的景物中有所发现,挖掘到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观察家乡变化、听长辈讲故事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领略到大语文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课堂,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训练学生习作时,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审清题意,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写不好作文,反而越来越讨厌作文。笔者认为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带他们去看看忙着收割的农民伯伯、在河里抓鱼的叔叔,到花叢中捉蝴蝶。学生在观察和玩耍的过程中能搜集到大量的习作素材,这样他们就能把多彩的生活描绘得更真实。
(四)读写结合,展示新天地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学会生活,创造生活。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词汇贫乏,知识面狭窄,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生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其次是教会学生摘抄,积累好词好句。 1. 通过课外阅读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以及写作的思路。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诵读。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学生比较适合诵读。学生经过反复的诵读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写作时词句自然能信手拈来。我校为学生定制了一套同步阅读练习,里面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而且每篇文章后还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通过该练习,不但提高了识字量,而且语感方面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2. 在诵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如果能做到读抄结合,学生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词汇库。每个学期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教学生把内容分成人、事、物三大類进行摘抄。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这样积累得越多,作文时就能轻松地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使习作锦上添花。
3. 写好观察小日记。小学生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所以观察是学生认识和感受事物的第一步。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星期都写周记,把一个星期中最难忘的事或者是新发现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不少感性材料,写作文时也显得通顺流畅多了。除了让学生自我观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就有话可写了,并且能写出真情实感。
(五)自主成文,展现自我
随学生情感而发,不规定体裁,学生才容易在文章中流露真性情。因此,为了能在表达上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笔者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之后,就让学生自由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可自选,让他们的作文展示出生活的色彩。
(六)发挥评价作用,赏识学生能力
评讲是学生习作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扬长救失。笔者认为作文评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互评,畅言得失,教师在其中适时点拨。在互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同学的意见,通过与同学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评讲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尝试创作后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这样,他们才有勇气去创作,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
综上所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尊重学生,还其童真、童心、童趣;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又富有生活色彩的文章。
一、农村小学生的习作缺乏生活色彩的原因
目前,在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出现以下问题:学生怕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便下笔也是“言之无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农村学生面对如此熟悉的景物,却无法把它们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呢?笔者就该问题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束缚学生
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方式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利用每周两节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且只局限于室内,很少到室外进行作文教学,而且每次作文课一般都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流程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过于局限学生,对于写什么、怎样写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带着老师布置的题目去找“材料”,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从生活中所获得的认识、体验、收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习作前他们必须花大量时间去揣摩教师所给的主题的意图,弄清要求,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写。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的命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命题往往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自然很难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三)学生的写作目的不明确
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作文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交际工具。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并非如此。首先,学生不知道写出来的作文是给谁看的,没有诉说的对象,难以调动他们表达的冲动,从而使习作成为强制性训练。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不敢对老师讲真话。最后,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普遍存在不主动、不求真实的惰性心理。
(四)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语言底子薄弱
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那么多新鲜的东西,写起作文来又怎么会言之无物呢?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学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从小处入手,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以上这些都让学生受到种种束缚,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思维、写作创新意识自然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二、让农村小学生习作展现生活色彩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田园之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教学资源,不要过多地局限于教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采取“走进生活——激发欲望——交流信息——实践创新——多元评价”这一教学模式,让农村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乐于表达,为他们开创一片农村孩子独有的创作灵感天地,让他们在感受的基础上乐于表达。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调整教学内容,回归生活题材
在教材中,大多数的题材陈旧,而且同一题材在多个年级重复出现,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仍然是写人,只是采用的写作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这样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处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适当调整作文教学内容,将教学要求回归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 少布置命题作文,多引导学生自主拟题
作文题目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命题作文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因此,教师应少布置命题作文,多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即使是命题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新鲜、有趣,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才会放飞想象,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
3. 捕捉随堂练笔时机,大胆进行作文训练
教师应灵敏地捕捉随堂练笔的时机,大胆进行作文训练。如在教学《画风》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写一写自己想到的一些画风的方法。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想出的方法很多且奇妙。同时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生活化的习作内容。通过课堂的基本训练,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课外的拓展训练,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把基本训练和拓展训练有机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
(二)走进农村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寻找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有趣的生活记下来。当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就能从那些司空见惯的景物中有所发现,挖掘到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观察家乡变化、听长辈讲故事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领略到大语文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课堂,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训练学生习作时,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审清题意,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写不好作文,反而越来越讨厌作文。笔者认为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带他们去看看忙着收割的农民伯伯、在河里抓鱼的叔叔,到花叢中捉蝴蝶。学生在观察和玩耍的过程中能搜集到大量的习作素材,这样他们就能把多彩的生活描绘得更真实。
(四)读写结合,展示新天地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学会生活,创造生活。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词汇贫乏,知识面狭窄,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生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其次是教会学生摘抄,积累好词好句。 1. 通过课外阅读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以及写作的思路。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诵读。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学生比较适合诵读。学生经过反复的诵读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写作时词句自然能信手拈来。我校为学生定制了一套同步阅读练习,里面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而且每篇文章后还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通过该练习,不但提高了识字量,而且语感方面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2. 在诵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如果能做到读抄结合,学生就能建立起自己的词汇库。每个学期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教学生把内容分成人、事、物三大類进行摘抄。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这样积累得越多,作文时就能轻松地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使习作锦上添花。
3. 写好观察小日记。小学生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所以观察是学生认识和感受事物的第一步。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星期都写周记,把一个星期中最难忘的事或者是新发现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不少感性材料,写作文时也显得通顺流畅多了。除了让学生自我观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就有话可写了,并且能写出真情实感。
(五)自主成文,展现自我
随学生情感而发,不规定体裁,学生才容易在文章中流露真性情。因此,为了能在表达上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笔者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之后,就让学生自由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可自选,让他们的作文展示出生活的色彩。
(六)发挥评价作用,赏识学生能力
评讲是学生习作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扬长救失。笔者认为作文评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互评,畅言得失,教师在其中适时点拨。在互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同学的意见,通过与同学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评讲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尝试创作后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这样,他们才有勇气去创作,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
综上所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尊重学生,还其童真、童心、童趣;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又富有生活色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