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主持:郑爱文山东省济宁一中
访谈对象:边楚女浙江省瑞安中学
其实,我是一朵矮牵牛花。她,低低地生长,高高地仰望,纵然山水难渡,却亦满心欢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丰富而宁静。
——边楚女
专业篇
郑爱文: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您认为特级教师的“特”主要体现在哪里?
边楚女:能评上特级教师,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是,这不是一个句点。对待教育教学这份事业,只有不断行进在路上才有意义。“名,公器也!”但对我来说,不管前面加了什么名,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一介书生,一个以教书为乐的简单人。相反,如果评上特级教师给我带来了什么的话,我倒觉得这个“特”,常会勉励我在工作中“特别要宁静、特别要努力、特别要好学”。“特别要宁静”是一种心态,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更要静得下心来,找到“落地”的感觉。“特别要努力、特别要好学”是一种行动,如果一位特级教师不再努力,不再学习,即使他过去成绩再辉煌,也会马上湮没在奔涌向前的发展洪流中。我特别喜欢老子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这句话给了我一种能真正静下来的正面能量。一个人,如果真能静下来,撇去一些功利心,内心才能走向真正的“丰富的宁静”,这也是我努力前行的方向。
郑爱文:“丰富的宁静”取决于内在的积淀。这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您现在的兴趣点或研究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
边楚女:这几年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逻辑性、课堂微细节处理、有效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接下来,我打算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在Web2.0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上找到一些突破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的教学研究和个人成长经历给了老师们很多启发。您在《楚楚教育教学观点》一文中以语录体的形式提到“教师专业成长‘三格论’”,您能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吗?
边楚女:我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格论”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三部曲,分为“入格”、“出格”和“风格”三个阶段。“入格”、“出格”里的“格”指的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规范”,具体指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初入职的老师,首先应尽快让自己“入格”,要认真研读、熟悉教材,一步步全方位地按照“纲、目、点”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并努力做到用合适的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参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这个过程一般是三至五年,因人而异,如果不努力、不思考、不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一辈子都入不了格。
进入到“出格”这一步,教师已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形成了良好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更注意教学的效能,而且不再拘泥于既有的教学框架,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教师教学智慧逐步体现,并成长为本领域内的骨干教师。
第三个阶段是“风格”,这里的“格”是指品格、格调。一个有风格的教师的具体特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历练中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具有在实践基础上积淀后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并能对其他教师产生积极影响,在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并能引领同行,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要强调的是,入格—出格—风格三阶段不是割裂的,是一个不断相互融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即使是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入格,再出格,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沉淀更为深厚的教育观和教学智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成长为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您曾指出:“如何建立一节课的逻辑性是当前教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能否结合课例谈谈课堂的“逻辑性”问题?
边楚女:一般意义上对逻辑的理解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一种顺序,也是一种规律,同时,逻辑需要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迁移到我提出的“课堂教学逻辑性”,主要是指一堂课教师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一些内隐的规律要挖掘,对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unstructured knowledge)”,要通过精心设计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维逐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促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意义系统中。
以我最近上的一节课《VB选择语句第一课时》为例,这是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第五节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VB选择语句的用法,内容看起来并不难,但如何最大化地让学生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意义系统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有敏感的认识。教学设计上并不特别,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三个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建构。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教师这一层面是如何让学生完成这三个任务,如何在完成三个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从课堂的大逻辑来讲,我采取了从“用行语句完成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行语句结构认知”—“用基本块语句改动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块语句结构认知”—“第一种块语句的嵌套结构来完成健康专家判断任务”这样一个认知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联系到区别,非常清晰地展示了选择语句的语法知识体系。但在完成这三个任务的过程中,其实还蕴含了很多无数的小逻辑,这是需要教师去推动的。比如说在“用行语句完成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行语句结构认知”的过程中,以此为载体,在打开窗体时,我用几句话说明了VB事件驱动特征的具体表现,对这个知识前面几节课提到过一次,但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多,所以认知还不够稳定或者说有点模糊,需要借机强化。接下来在演示核心代码行语句的输入时,我向学生明确了编程三部曲,虽然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无法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编程过程,但是我还是用一分钟时间提出了我自己提炼出来的“编程三部曲”,以期让学生对编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教师的这些核心提示,其实蕴含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个模块的很多小逻辑,它们能让学生再次对知识进行反刍并实现认知自觉,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获得今后再学习的能力。
事实证明,这些在前面形成的小逻辑在后面的课堂里体现出了效果。在将选择语句内容的第二课时,我给已经完成课堂规定的两个任务的学生布置了一个求长方体侧面积的任务,前提是独立完成。没过几分钟,就有一些学生上交了作品,其中有个班有19个学生在10分钟内正确完成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有2个非常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来支撑,一是创设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这个宏观VB编程认知结构,二是编写代码时定义变量、数据获得(输入)、输出结果(编写核心代码)这个中观编程认知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的界面友好且漂亮。
在这里我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具体的教学实施时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宏观问题和细节把握,以及不同课型的处理方法。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教师如果只是关注了浮于表面的技能培养过程,而不深入研究技能下的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教师如果只关注了任务的完成过程,而不深入研究任务之间的逻辑联系,那学生的发展很可能是浅层次的。
访谈对象:边楚女浙江省瑞安中学
其实,我是一朵矮牵牛花。她,低低地生长,高高地仰望,纵然山水难渡,却亦满心欢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丰富而宁静。
——边楚女
专业篇
郑爱文: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您认为特级教师的“特”主要体现在哪里?
边楚女:能评上特级教师,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但是,这不是一个句点。对待教育教学这份事业,只有不断行进在路上才有意义。“名,公器也!”但对我来说,不管前面加了什么名,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一介书生,一个以教书为乐的简单人。相反,如果评上特级教师给我带来了什么的话,我倒觉得这个“特”,常会勉励我在工作中“特别要宁静、特别要努力、特别要好学”。“特别要宁静”是一种心态,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更要静得下心来,找到“落地”的感觉。“特别要努力、特别要好学”是一种行动,如果一位特级教师不再努力,不再学习,即使他过去成绩再辉煌,也会马上湮没在奔涌向前的发展洪流中。我特别喜欢老子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这句话给了我一种能真正静下来的正面能量。一个人,如果真能静下来,撇去一些功利心,内心才能走向真正的“丰富的宁静”,这也是我努力前行的方向。
郑爱文:“丰富的宁静”取决于内在的积淀。这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您现在的兴趣点或研究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
边楚女:这几年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逻辑性、课堂微细节处理、有效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接下来,我打算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在Web2.0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上找到一些突破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的教学研究和个人成长经历给了老师们很多启发。您在《楚楚教育教学观点》一文中以语录体的形式提到“教师专业成长‘三格论’”,您能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吗?
边楚女:我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格论”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三部曲,分为“入格”、“出格”和“风格”三个阶段。“入格”、“出格”里的“格”指的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规范”,具体指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初入职的老师,首先应尽快让自己“入格”,要认真研读、熟悉教材,一步步全方位地按照“纲、目、点”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并努力做到用合适的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参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这个过程一般是三至五年,因人而异,如果不努力、不思考、不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一辈子都入不了格。
进入到“出格”这一步,教师已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形成了良好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更注意教学的效能,而且不再拘泥于既有的教学框架,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教师教学智慧逐步体现,并成长为本领域内的骨干教师。
第三个阶段是“风格”,这里的“格”是指品格、格调。一个有风格的教师的具体特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历练中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具有在实践基础上积淀后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并能对其他教师产生积极影响,在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并能引领同行,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要强调的是,入格—出格—风格三阶段不是割裂的,是一个不断相互融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即使是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入格,再出格,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沉淀更为深厚的教育观和教学智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成长为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您曾指出:“如何建立一节课的逻辑性是当前教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能否结合课例谈谈课堂的“逻辑性”问题?
边楚女:一般意义上对逻辑的理解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一种顺序,也是一种规律,同时,逻辑需要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迁移到我提出的“课堂教学逻辑性”,主要是指一堂课教师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一些内隐的规律要挖掘,对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unstructured knowledge)”,要通过精心设计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维逐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促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意义系统中。
以我最近上的一节课《VB选择语句第一课时》为例,这是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第五节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VB选择语句的用法,内容看起来并不难,但如何最大化地让学生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意义系统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有敏感的认识。教学设计上并不特别,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三个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建构。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教师这一层面是如何让学生完成这三个任务,如何在完成三个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从课堂的大逻辑来讲,我采取了从“用行语句完成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行语句结构认知”—“用基本块语句改动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块语句结构认知”—“第一种块语句的嵌套结构来完成健康专家判断任务”这样一个认知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联系到区别,非常清晰地展示了选择语句的语法知识体系。但在完成这三个任务的过程中,其实还蕴含了很多无数的小逻辑,这是需要教师去推动的。比如说在“用行语句完成三角形判断任务形成行语句结构认知”的过程中,以此为载体,在打开窗体时,我用几句话说明了VB事件驱动特征的具体表现,对这个知识前面几节课提到过一次,但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多,所以认知还不够稳定或者说有点模糊,需要借机强化。接下来在演示核心代码行语句的输入时,我向学生明确了编程三部曲,虽然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无法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编程过程,但是我还是用一分钟时间提出了我自己提炼出来的“编程三部曲”,以期让学生对编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教师的这些核心提示,其实蕴含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个模块的很多小逻辑,它们能让学生再次对知识进行反刍并实现认知自觉,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获得今后再学习的能力。
事实证明,这些在前面形成的小逻辑在后面的课堂里体现出了效果。在将选择语句内容的第二课时,我给已经完成课堂规定的两个任务的学生布置了一个求长方体侧面积的任务,前提是独立完成。没过几分钟,就有一些学生上交了作品,其中有个班有19个学生在10分钟内正确完成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有2个非常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来支撑,一是创设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这个宏观VB编程认知结构,二是编写代码时定义变量、数据获得(输入)、输出结果(编写核心代码)这个中观编程认知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的界面友好且漂亮。
在这里我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具体的教学实施时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宏观问题和细节把握,以及不同课型的处理方法。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教师如果只是关注了浮于表面的技能培养过程,而不深入研究技能下的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教师如果只关注了任务的完成过程,而不深入研究任务之间的逻辑联系,那学生的发展很可能是浅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