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改革,老师如何发挥最大的合理的作用,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课堂的问题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阐述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应有针对性、全面性、启发性、简约性、创造性。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性;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11-01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是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设计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方向、顺序,也决定着学生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谈谈的问题设计有效性几点体会及做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1 问题设计应目标明确,体现针对性原则
好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明确目标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例如讲解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先作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证观察实验现象,并作思考和记录。然后在此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设问:①温度计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以下?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③溶液为什么变黑?④炭与浓硫酸是否反应?⑤这样制出的乙烯中含有的杂质有那些?⑥如何除去乙烯中的这些杂质。这样一些问题对乙烯实验室制法这一重点内容的各个知识层面都设及到了,且前后过度很自然,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全面性原则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和训练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即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只有设计问题难度刚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复习HClO的强氧化性在化学中的运用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常用氯气漂白、消毒自来水的原因是什么?
②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
③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试分析其原因?
④目前专家成功研究用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试计算二氧化氯是氯气消毒能力的几倍?
⑤中学化学教科书介绍的漂白剂还有Na2O2、SO2、活性炭等,试解释它们的漂白机理。
⑥Cl2与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作用时,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那么,Na2O2和SO2等漂白剂对石蕊的作用如何?包括Cl2在内的常见漂白剂对其他常见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又是怎样?
以上通过这一连串以净水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提问,可以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使后进生能“摘到桃子”,也能够使优等生“吃饱”,同时也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 问题设计要创设情景,体现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与冲突作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生活生产实际均是教师提炼问题的良好素材。如“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物质能灭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水。当即我向一团棉花上滴加水时,棉花竟然燃烧了起来,这种现象在学生心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事先在棉花上放了一些过氧化钠后,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冲动。再如,学习化学平衡,可以把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的作用作为问题设计的背景;学习胶体时,可以创设问题:为什么铅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烹饪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这样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4 问题的设计应把握时机,体现精简性原则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最佳的时间。当然,提问的时机首先是预见性,如当教学到达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提升处时,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都是呈现问题的好时机。
问题设计必须少而精,提问要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性和本质性问题。课堂问题设计过多,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的角度看,势必易于应付,抓不住重点,所以,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必须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和内化,提高感悟能力,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向导。
5 问题设计应有深度,体现创造性原则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看其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即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思维。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教材的宗旨之一。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教材适时、适度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轻灵放飞,必能撞击出学生心灵中思维的火花,在鲜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學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2]阮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11(6):10-11
[3]严永平.创设课堂问题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 2011(6)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性;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11-01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是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设计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方向、顺序,也决定着学生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谈谈的问题设计有效性几点体会及做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1 问题设计应目标明确,体现针对性原则
好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明确目标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例如讲解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先作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证观察实验现象,并作思考和记录。然后在此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设问:①温度计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以下?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③溶液为什么变黑?④炭与浓硫酸是否反应?⑤这样制出的乙烯中含有的杂质有那些?⑥如何除去乙烯中的这些杂质。这样一些问题对乙烯实验室制法这一重点内容的各个知识层面都设及到了,且前后过度很自然,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全面性原则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和训练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即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只有设计问题难度刚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复习HClO的强氧化性在化学中的运用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常用氯气漂白、消毒自来水的原因是什么?
②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
③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试分析其原因?
④目前专家成功研究用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试计算二氧化氯是氯气消毒能力的几倍?
⑤中学化学教科书介绍的漂白剂还有Na2O2、SO2、活性炭等,试解释它们的漂白机理。
⑥Cl2与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作用时,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那么,Na2O2和SO2等漂白剂对石蕊的作用如何?包括Cl2在内的常见漂白剂对其他常见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又是怎样?
以上通过这一连串以净水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提问,可以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使后进生能“摘到桃子”,也能够使优等生“吃饱”,同时也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 问题设计要创设情景,体现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与冲突作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生活生产实际均是教师提炼问题的良好素材。如“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物质能灭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水。当即我向一团棉花上滴加水时,棉花竟然燃烧了起来,这种现象在学生心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事先在棉花上放了一些过氧化钠后,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冲动。再如,学习化学平衡,可以把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的作用作为问题设计的背景;学习胶体时,可以创设问题:为什么铅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烹饪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这样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4 问题的设计应把握时机,体现精简性原则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最佳的时间。当然,提问的时机首先是预见性,如当教学到达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提升处时,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都是呈现问题的好时机。
问题设计必须少而精,提问要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性和本质性问题。课堂问题设计过多,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的角度看,势必易于应付,抓不住重点,所以,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必须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和内化,提高感悟能力,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向导。
5 问题设计应有深度,体现创造性原则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看其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即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思维。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教材的宗旨之一。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教材适时、适度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轻灵放飞,必能撞击出学生心灵中思维的火花,在鲜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學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2]阮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11(6):10-11
[3]严永平.创设课堂问题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