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9年学生零食消费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学校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zf2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正确引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促进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9年,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22个省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7 374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花费和种类等信息.结果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有14.0%的学生每天吃零食≥2次,21.6%的学生每天零食花费≥3元.零食选择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50.6%),饼干、面包(50.1%),膨化食品(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在外地打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企业供餐、校园里有小卖部或超市的学生每天摄入≥1次零食的可能性更高(OR值分别为1.35,1.19,1.11,1.51,P值均<0.05).结论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象较为普遍,且存在零食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应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零食.
其他文献
学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国学龄儿童在营养健康状况逐步改善的同时,也面临超重肥胖迅速增加、营养不足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多重挑战.不仅与
增强儿童体质健康,不仅仅需要家庭加强防护,做好日常卫生工作,合理增添衣物,同时也需要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意志力等都与青壮年群体不同,在开展体育锻炼
期刊
全面性教育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分析模型与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基于全面性教育视角对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食堂食物供应中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供应变化趋势,为推进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合理供餐、促进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家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分析学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可行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
目的 探讨运用多种学龄儿童营养健康指南对小学学生知信行的干预效果,为指导学生合理膳食,改善不良饮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成都市1所学校食堂供餐小学为干预校,另选条件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生长迟缓状况,为促进中国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2012-2017年连续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