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已不能适应21世纪这个高科技的时代了。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自学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整个民族发展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中的一大任务。本文笔者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一些浅谈。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参与意识
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自始自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上课时,教师巧妙地把预习提纲中提到的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参与新课的学习,容易对教师、同学的观点产生共鸣或异议,师生的双边活动就会更融洽、更和谐。
二、创设自学情境,激起自学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是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乐”即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学为乐。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可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例如,在“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冊)中,让学生用皮尺量一量自己身高与臂展的长度,就会发现它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1,然后告诉学生,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和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的比大约是2: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1 ……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是警察,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教师告诉学生,这里的有关计算,要用上面的比组成一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神奇的比例,有趣的比例,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数学王国中,这样学生自学兴趣浓,目标明确,容易掌握知识,增强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指导课堂自学,掌握自学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渔”即是学习的方法。教师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就必须把学法指导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自学课本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的活动,可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让学生自学,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学起,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纲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提纲: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对所学知识记得牢,教学效果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自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重点内容疑难地方仔细看;心到就是要边看边想,给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学生心领神会时教学目标至少已完成70%至80%;手到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利用图示法、列表法、分析法、操作法、归纳法、推理法等去分析题意、推导公式,明确算理。只有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已掌握了操作法、实验法、分析法,通过看看、想想、摆摆、拼拼就不难发现,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学得活、学得乐。
四、指导自学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新课程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不能削弱了教师的“导”,不然会费时低效。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指导方法也有所不同,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首先是个性差异。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每个人的智力是各不相同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属于自己学习的特定风格,这就是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学生的性格也存在差异,有外向的内向的,有爱表现的不爱表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将不同智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组内使他们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有倾听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
其次是年龄差异。一至二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应“扶”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三、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既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又给他们一点依靠。五、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教师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提高自学自觉性,养成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贵在持之以恒,一个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经常给他提供自学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中体验到自学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随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发展而变化的,优良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一切成功的体验都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到知识的海洋里翱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学的需要、自学的喜悦,从而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会学生学。”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学习就必须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参与意识
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自始自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上课时,教师巧妙地把预习提纲中提到的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参与新课的学习,容易对教师、同学的观点产生共鸣或异议,师生的双边活动就会更融洽、更和谐。
二、创设自学情境,激起自学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是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乐”即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学为乐。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可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例如,在“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冊)中,让学生用皮尺量一量自己身高与臂展的长度,就会发现它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1,然后告诉学生,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和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的比大约是2: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1 ……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是警察,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教师告诉学生,这里的有关计算,要用上面的比组成一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神奇的比例,有趣的比例,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数学王国中,这样学生自学兴趣浓,目标明确,容易掌握知识,增强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指导课堂自学,掌握自学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渔”即是学习的方法。教师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就必须把学法指导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自学课本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的活动,可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让学生自学,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学起,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纲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提纲: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②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对所学知识记得牢,教学效果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自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重点内容疑难地方仔细看;心到就是要边看边想,给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学生心领神会时教学目标至少已完成70%至80%;手到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利用图示法、列表法、分析法、操作法、归纳法、推理法等去分析题意、推导公式,明确算理。只有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已掌握了操作法、实验法、分析法,通过看看、想想、摆摆、拼拼就不难发现,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学得活、学得乐。
四、指导自学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新课程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不能削弱了教师的“导”,不然会费时低效。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指导方法也有所不同,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首先是个性差异。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每个人的智力是各不相同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属于自己学习的特定风格,这就是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学生的性格也存在差异,有外向的内向的,有爱表现的不爱表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将不同智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组内使他们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有倾听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
其次是年龄差异。一至二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应“扶”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三、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既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又给他们一点依靠。五、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教师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提高自学自觉性,养成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贵在持之以恒,一个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经常给他提供自学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中体验到自学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随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发展而变化的,优良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一切成功的体验都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到知识的海洋里翱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学的需要、自学的喜悦,从而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会学生学。”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学习就必须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