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在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来源 :口腔疾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f89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对间充质组织的发育和重建十分重要。骨组织损伤修复涉及各种细胞、分子的参与,骨量的恢复需要足够M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发挥重建功能。目前已经发现损伤部位的局部炎症反应能募集MSCs,促进新骨形成。同时,MSCs迁移过程中生态位的改变也会影响其生物学性能,启动定向分化阶段。本文探讨了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介导MSCs迁移的相关机制,包括炎症反应中的免疫细胞和趋化信号分子通过BMP/Smads等信号通路对骨修复阶段的调控
其他文献
笔者报道了1例巨大多房前列腺囊腺瘤(PC)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病例,并分析了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18F-FDG PET/CT不仅可以定位病灶并判断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根据肿瘤的放射性摄取程度鉴别良恶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充足的依据。由于PC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且尚无应用18F-FDG PET/CT进行诊断的文献报道,笔者通过对该病例的18F-FDG PET
目前炎症小体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天性免疫及心血管等领域较多,而在鼻黏膜炎性疾病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概述了炎症小体的结构与功能激活与调节以及NLRs在鼻黏膜炎性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当前有关NLRP3炎症小体在鼻黏膜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肌营养不良症是由细胞骨架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DYS)基因突变引起一组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以及DMD/BMD女性携带者。其中BMD是由于DYS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肌纤维膜上的DYS蛋白部分表达缺失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以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心肌受累也常见。
眶内感染是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常见于儿童。炎症可侵犯眶隔前及眶隔后区域,其中眶隔后感染最为危险,因其有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甚至危及生命,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非常关键。对紧急手术指征的正确把握可减少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而保守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恰当的静脉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是指外伤引起的髁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纤维性或骨性融合,可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当儿童或青少年发生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还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小颌畸形、咬合关系错乱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一旦发生则治疗困难、易复发,而且发病机制不清,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明确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病因素,如髁突的损伤、关节盘的损伤或移位、关节窝的损伤以及翼外肌的类牵张成骨作用;对“血肿机化”、“翼外肌类牵张成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当前C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主要与解剖结构、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CRS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本文就CRS发病机制与免疫学机制、微生态、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等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头面部胀痛及嗅觉减退和丧失等。近年来内镜鼻窦手术已成为CRS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虽然鼻窦手术方法较以往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临床实践发现鼻内镜手术仍无法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鼻腔黏膜粘连、水肿、愈合延迟等发生率高。因此临床上更加关注CRS的术后鼻腔处理。鼻腔填塞是术后较常见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