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译/艳阳天 曾经,我是一个让老师感到头疼的孩子,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次考试,成绩都是雷打不动的“C”,这让教过我的老师都无计可施。有趣的是,老师在宣布成绩的同时总会重复一个惊人相似的动作——双手捧着脑袋做头疼欲裂状,闭上眼睛痛苦地说:“哦,上帝,看我们的斯蒂文弗又考了啥?‘C’!” 我平静地走上台去,接过那张画着大大“C”字的试卷,没有一点儿羞耻感。因为我,热爱赛车运动,对学习一点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艳阳天
曾经,我是一个让老师感到头疼的孩子,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次考试,成绩都是雷打不动的“C”,这让教过我的老师都无计可施。有趣的是,老师在宣布成绩的同时总会重复一个惊人相似的动作——双手捧着脑袋做头疼欲裂状,闭上眼睛痛苦地说:“哦,上帝,看我们的斯蒂文弗又考了啥?‘C’!”
我平静地走上台去,接过那张画着大大“C”字的试卷,没有一点儿羞耻感。因为我,热爱赛车运动,对学习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迈克尔
其他文献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州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其祖父曾致尧,进士,曾任户部郎中(相当于财政部司级干部),擅长写散文;父亲曾易占也是进士,曾任太常博士(相当于民族宗教局处级干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曾巩和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咎,被主考官欧阳修录取为进士。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远学韩愈,
[摘要]作为一节在校外进行的研讨课,如何让不熟悉的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进而在老师的主导下完全敞开心扉成为主体呢?首先,做好课前交流,让师生顺其自然走向和谐课堂。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见人、闻声、观景”的境地。再次,教学引导,让课堂张弛有度,节奏和谐。最后,分层设问教学让学习循序渐进、点石成金。 [关键词]交流 情境 引导 分层设问2008年12月底,同事在临海市青年老师研修班上了一节探
【摘 要】学生在校外写作辅导活动中,普遍存在缺乏活动过程体验和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青少年宫活动中开展活动型作文辅导模式的探究,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应该走向社会;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体会人文、品尝历史;应该激起学生想以笔说话的兴趣。 【关键词】校外 活动型作文辅导 新模式 一、对写作辅导的一些反思 学生在校外写作辅导活动中,普遍存在缺乏活动过程体验和素材积累的问题
别有洞天的“嫏嬛福地” 弄到巨款的吕春琯也并不轻松,用这笔钱干什么成为他在最初几年里思考最多的事情。最终他决定盖一座书屋,取名“树人书屋”,实现自己读书、藏书的愿望,并且用书来教育后代,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把家人都安排住进书屋内,整日厮守,其乐融融,皓首白头,终其一生。 1920年的中国政局动荡,风雨欲来。北洋军阀分裂后爆发直皖战争,皖系失败后,由直系控制北京政权。而在西南,势力最大的军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一位深受景仰的现代文化宗师。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和大局观,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关注“文化同行者”的种种心迹与
【摘 要】身边的自然风光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份资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荷花》文笔极美,故笔者以此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之后,做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活动方案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 二、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
[摘要]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很好地延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中学课本的内容相对学生的阅读兴奋点来说,有些不太合拍。从时空的角度来看,有一些课本的内容相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生不太适应,而流行阅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建湖高级中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地推行流行阅读,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大纲,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流行阅读搞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 阅读兴奋点 新课程 流行阅读
美国纽约市政府计划推行一项教育促进活动,告诉孩子们“取得好成绩”是很“酷”的事。 纽约市政府计划给参与此项活动的24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分发一部手机,再通过手机向他们传扬“争取最佳学习成绩的好处”,这包括找到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过着中等甚至上等阶层的生活等。 如果学生的学习表现良好,他们将获得免费观看演出和体育比赛的机会,还能获得免费的手机通话时间和更换铃声。 看YouTube拿学分 这门课
“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冲突的一个大爆发点,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探究“皖南事变”產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有助于考察当时国共关系的真实状况。 “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来,初期双方合作虽使两党关系改善但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心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全面抗战初期就有国民党将领宋希濂、戴笠、蒋鼎文等致电蒋介石,称
古时请客人宴饮称礼食,官员聚餐称会食。《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这是打胜仗聚餐。《新唐书·裴宽传》载:“宽兄弟八人,……于东都治第(盖宅子),八院相对,甥侄亦有名称,常击鼓会饭(聚餐)。”当时官场宴请和聚餐是常态。唐柳宗元《盩厔县新食堂记》记载此事:“……,新作食堂于縣內之右,始会食也。”这时柳宗元在蓝田县做县尉,此堂记是受请托之作。 食堂是唐官府宴饮就食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