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教学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识,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具;运用;策略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贫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恰当地运用教具可以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一、创设使用教具学具的情境
  新教材为教师使用教具、学生使用学具提供了条件,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种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二、注重学具的使用时机,提高学具使用效果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利用课外实践巩固课内知识
  课外时间是对课内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四、灵活运用学具
  学具、教具的使用教师要灵活掌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在教學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教具可节省时间与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教具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澳刊《中国研究》2005年1月号刊登了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简·C.厄题为《中国公司重组的模式:对私有化的政治限制》的文章。该文探讨了中国国有企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
推广国产仪器的有力手段rn记者问刘先林,您在科研工作中感到最艰难的是什么?他的回答颇出我的意外,他说:“研制先进的测绘仪器当然艰难,但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最难的是把它推向
美刊《当代中国杂志》2006年2月号刊登了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I.帕利题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一文。文
摘 要: 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从满足学生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出发,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供选择自由、培训学习策略、提升自我效能和支持情感需求,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外部环境。文章重点调查分析由上述四个方面所体现的支持性外部学习环境与高职学生自决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和证实能有效激发学生自决学习动机的外部环境因素。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自主学习 支持性环境  1.引言  当前
<正>参加北京市回民医院的这次义诊活动纯属偶然。因为是对河北省赤城县申沟村进行的扶贫义诊,社里跑扶贫口的同事碰巧不能参加,在出发前一天做了临时更换。也正是这种"临时"
生命是人类最神圣的权利,保障生命权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由于生命权的重要性,所以在宪法中应当规定对生命权的保障。文章介绍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含义,并且阐述了生命权宪法保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共有渠道。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健康持久、扎实有效地向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都限制了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地发展。面对新时期课改理念及新教材的特
目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人通过从事教务、考务工作的实践,分析造成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
布伦特·海耶斯·爱德华兹在美刊《社会文本》第78期(第22卷第1期)上发表文章《后殖民研究的文类》,对后殖民批评和后殖民理论的近期发展作出了评述,文章也简要评论了一个长
一旦被劫匪威胁或勒索,不要对他们心存幻想,更不要梦想当什么孤胆英雄,你所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思考,想办法逃生。例如:在匪徒要用大块布封住你的嘴巴时,你赶快说自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