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鲶鱼效应”谈起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3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沙丁鱼在器皿中慢慢地游着,悠然自得,无忧无虑,没有竞争抑或生命的威胁。蓦然,进来了一条喜食小鱼——贝类和蛙的鲶鱼,沙丁鱼立刻变得振奋了,快速地游动起来……结果,沙丁鱼的寿命反而较之以前延长了。人们称此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喻示人们,有了竞争乃至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人们开动脑筋,努力奋斗,从而取得了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反之,则可能懒散懈怠,不思奋斗,无进反退。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由此联想到对青少年的培养——一个人无论是懒散懈怠、不思奋进,还是开动脑筋、努力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影响和培养,不然怎么会有“三岁看大、七岁年老”的说法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确有道理。
  我们的许多孩子,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当然,主流是好的;但“支流”呢?就未必那么好了。比如,有相当多的孩子很娇气,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住几句批评,扛不住些许挫折,吃不得一星儿苦累,耐不住一丝寂寞……如上表现俯拾皆是,无须详述。这些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专家分析说,是家长“惯”出来的。这个结论不能说不对,但是似嫌笼统了些。依笔者看,可能是有些家长没有重视(也许不知晓)“鲶鱼效应”,孩子们处于没有鲶鱼的沙丁鱼般的生存状态。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若掌上明珠,有的家长讲得很形象——“千顷地,一棵苗,万一侍弄不好,‘补种’都来不及。”于是格外当心,把孩子“圈”,起来,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孩子安于平稳,缺少激情和危机感,孤独甚至自闭。倒是那些有远见的家长,把孩子“撒”出去一到乡村,与农民娃比拼、习农,到军营,与战士打斗、练武;到城市的老四合院,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顺利还是麻烦,惬意还是阵痛,收获还是付出,孩子们大都变得振奋而有激情,如同与鲶鱼共舞的沙丁鱼。这,委实令人深思……
  鉴于此,有条件(或创造条件)的家庭,应当帮助孩子从静止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到社会中去,振奋精神,焕发激情。激情,对于一个人是不可轻觑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激情成就人的一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16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4.42%,例次感
目的了解和掌握O157:H7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便选择防治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药物,方法按NCCLS药敏试验法,选用MH平板,参照改良K-B法药敏试验判断标准进行结果判定.
Q:我儿子从小就好胜心强,不管是做游戏还是学习,只要输给别人就不高兴,有时还会因此和同伴争吵。这学期班里改选班干部,他没有被选上,回家后大闹一场,这几天上学都提不起精神。  A: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他的抗挫折能力,使他日后在遇到挫折时不容易跌倒,以正面、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怎样培养孩子“输得起”的精神呢?  让孩子学会正视失败。不要对孩子过于迁就,事事依从,要从小培养他们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