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养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态势下,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但当前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特性、国民身份危机成了一个全球的现象”,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凝聚力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其中,当代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正是由于学生对国家凝聚力的认同程度,真实地再现了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国家凝聚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整体提升。所以,探讨和培育当代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的思路与对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国家凝聚力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次,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是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保障。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加快发展进步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这些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冲击。因此,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府公信力教育、执政党主导力教育和重大事件教育等,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再次,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牢固保持对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认同,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执政党与政府执政理念的认同。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提升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凝聚力的冲击和削弱效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二、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培养的策略措施
  1.从丰富内容入手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
  (1)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也必须相互尊重主权。一些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政权。他们认为,不允许干涉就是没有民主。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须知,没有国权,个人的人权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在培育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的教育。
  (2)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地朝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这个国家的凝聚力才会日益强大。中小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3)政府公信力教育。政府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必须亲民、合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发展,才会有充分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主要依赖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职能行使得好,人民信任政府,国家凝聚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因此,要切实让学生清楚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政府产生信任感,而不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4)执政党主导力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是构建国家凝聚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力主要体现在执政理念、大政方针、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等。只有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主导力。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所思、所想出发,加强学生的执政党主导力教育。
  (5)重大事件教育。重大事件教育在学生国家凝聚力培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常意义下,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所以,与时俱进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重大事件教育,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起到既教育学生又增强学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
  2.从改进方法入手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凝聚力
  (1)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培育实效。健康良好的校园、家庭、社会环境会促进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育。所以,要提高培育实效,就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美国学者柯文·瑞安所说:“学校不仅仅是把一帮子人都管起来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中间地带,是教人如何彼此相处的地方。道德语言必须成为中心。”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育起到了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其次,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于国家凝聚力的看法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暗示作用和导向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种错误认识的侵蚀,并帮助家庭成员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因此,在培育学生国家凝聚力时,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相关问题,并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再次,优化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国家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先进、法律完善、风气良好、政府廉洁,自然而然地会使学生对国家充满信心。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当前培育学生国家凝聚力的过程中,要把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结合起来。显性教育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党团日活动、英雄模范人物讲座等活动中。通过显性教育,学生对于国家主权意识、国家核心价值观、政府公信力、执政党主导力和重大事件会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对政府权威和执政理念产生感召力,对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产生吸引力。隐性教育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发掘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国家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等。
  (3)传授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对于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养,需要既有的传授,也需要双向的互动。传授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向性。需要教师通过理论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实现以理服人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国家凝聚力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好处是易于把握教育主题、观点鲜明、内容明确,互动教育非常适合当代中小学生国家凝聚力的培育。知识经济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各种讯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就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不满足于一味地听教师讲解,他们希望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起参与探讨。因此,要把传授和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展开教育。
  (4)区分不同对象因材施教。无论从培育方式还是从培育内容来看,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手段。首先是方式。学生的知识背景不相同,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所以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在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国家凝聚力时,就可以加强理论层面的讲述,邀请专家作报告。对于普通学生,可以采取组织学术沙龙、论坛、辩论赛、现场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其次,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来设计不同的培育内容。如喜欢历史的学生可以侧重历史事件的考察和探讨,喜欢探讨经济社会方面问题的学生,可以就当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展开讨论。这样促进了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培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曾学龙.国家凝聚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探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7).
  [4] 柯文·瑞安,彼德·格莱尔.美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93(1).
  (责任编辑 张茂林)
其他文献
一、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作用5~7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马克思也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并为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但闲暇时间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个性的丰富和全面发展,要使人在闲暇时间里真正获得个性的发展,必须进行闲暇教育。通过闲暇教育,
介绍了液体钙/锌PVC复合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开发应用及其合成工艺.
在教育领域对课程这一概念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和重构的背景下,物理课程这一概念也需要借助课程的概念进行重建,而概念的重建是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正如我国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所说:“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要从更新观念开始的。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概念重建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很多概念都需要重新认识的,包括‘学习’的概念,‘课程’的概念,‘教师’的概念,‘学生’的
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入手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 ,以及需要做出的努力。
近年来,学生心理危机的案例时有发生,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学生这一群体在承受社会急剧变革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负担之外,还感受着成长期特有的心理困扰。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陷入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群体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因此,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
所谓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的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欺负可以以踢打、抢夺钱物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散布伤害性言语或社会排斥等形式出现。欺负行为在中小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  一、受欺负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主要心理特点  1.认知特点  认知是制约行为产生的内在依据。儿童欺负与受欺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