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插图是高中生物教材的第二语言,加强插图的阅读是教师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总结高中生物教材插图的七种阅读方法。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插图 阅读
插图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和承载了生物科学的概况,作为生物教材的第二语言,以形象、生动、简明扼要、概括、直观地说明了一些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 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教材中的插图,表示形态、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模式图、示意图占很大比重。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插图的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一、按序读图
插图是为了说明某一生物学知识,各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读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避免杂乱无章,漏掉一些相关结构、过程,理清顺序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读结构图时,先看图名,再看各组成部分的名称,然后按照先上后下、从左到右或先主后次等顺序进行观察。如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通过立体的细胞内部结构模式图,将文本描述的知识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让学生对各种不容易通过想象形成的细胞器结构和位置,清晰的在大脑中形成概念,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其中复杂的关系简单化、条理化和深刻化,使学生扎实地记住了各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读生理过程图时,要先把握图中的结构,然后按照生理过程的发生顺序进行读图。如读“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时,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辨认图中的各种结构,然后按照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的顺序去观察图像,最后再观察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负反馈调节)。这样做后该知识点就直观清楚了,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读曲线图时,首先应先看清楚标题。标题是最核心的内容,先读标题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二看坐标中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①上升(直线上升,逐渐上升)?②下降(直线下降,逐渐下降)?③还是保持稳定?④先上升后下降?还是先下降后上升?四看“五点”,即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叉点等。要注意五点可能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表示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
二、据文观图,以图促文
以文辅图、以图代文、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编写上的一大特点。在教材中,图与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读图时应注意:将图与相应的文字内容对照阅读。根据文字对生物体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描述,“读”对应的图,找出图中体现出文本所描述的特点或规律以及图中隐含的知识。另外,利用插图的特点---直观性,通过观察图像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去印证核实书本中的文字内容,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图图比较,对比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借助比较的方法,定会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更是对比阅读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与之“貌合神异”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全面地理解生物图所蕴涵的信息。教学中,把课本前后有关联的图,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四、图图整合,整合阅读
图图整合是指把几个相关知识的图集在一起,使其成为表达某一知识的系列图,图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迁移和应用。插图的补充与重组是把文本前后有关联的图进行补充、重组,然后进行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图形处理——对教材中插图进行补充、重组如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补充,加上类囊体、叶绿体的草图,将各种物质移到叶绿体内外的不同位置,并用虚线箭头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物质联系。补充后,可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光反应的产物(O2、[H]、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H]、ATP),暗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暗反应产物(CH2O)等知识点全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对“光照或CO2发生改变导致C3、C5的增减”、“ADP在叶绿体中的流动方向” 以及“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等问题时,能够清晰准确地用图解答。还可对教材中插图进行重组,如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图解、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进行重组,有利于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插图的补充与重组,能把教材的知识要点、难点集中在图上,学生通过训练后印象深刻,也就培养学生的插图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重组插图,实现静态图像动态化过程,加深静态图像的认识 教材中有较为难懂的图像类别,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图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解,兴奋的传导、传递图解等,是以组合性的插图形式出现,反映一个连贯动态的变化过程。单纯借助静态的图像很难描述动态的生命过程,而且学生脑海中形成的图像印象是割裂的、不连续的。
五、以画促读,读画结合
画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画图可以动用学生更多认知感官参与识图,可以提高学生读图效果,画图是促进读图的有效手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教材中一些重要的结构图或生理过程图,然后与教材中插图进行对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从而对教材图像留下深刻印象。
六、以文促图,文图转换。
培养学生的文图转换能力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将文字对应转换成相应的图解,实现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如:将体液免疫的文字描述过程转换成过程图解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们作用,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读图意识、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代芬主编.《生物教学法》,云南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2、3人民教育出版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插图 阅读
插图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和承载了生物科学的概况,作为生物教材的第二语言,以形象、生动、简明扼要、概括、直观地说明了一些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 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教材中的插图,表示形态、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模式图、示意图占很大比重。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插图的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一、按序读图
插图是为了说明某一生物学知识,各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读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避免杂乱无章,漏掉一些相关结构、过程,理清顺序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读结构图时,先看图名,再看各组成部分的名称,然后按照先上后下、从左到右或先主后次等顺序进行观察。如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通过立体的细胞内部结构模式图,将文本描述的知识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让学生对各种不容易通过想象形成的细胞器结构和位置,清晰的在大脑中形成概念,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其中复杂的关系简单化、条理化和深刻化,使学生扎实地记住了各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读生理过程图时,要先把握图中的结构,然后按照生理过程的发生顺序进行读图。如读“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时,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辨认图中的各种结构,然后按照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的顺序去观察图像,最后再观察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负反馈调节)。这样做后该知识点就直观清楚了,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读曲线图时,首先应先看清楚标题。标题是最核心的内容,先读标题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二看坐标中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①上升(直线上升,逐渐上升)?②下降(直线下降,逐渐下降)?③还是保持稳定?④先上升后下降?还是先下降后上升?四看“五点”,即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叉点等。要注意五点可能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表示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
二、据文观图,以图促文
以文辅图、以图代文、图文并茂是生物教材编写上的一大特点。在教材中,图与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读图时应注意:将图与相应的文字内容对照阅读。根据文字对生物体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描述,“读”对应的图,找出图中体现出文本所描述的特点或规律以及图中隐含的知识。另外,利用插图的特点---直观性,通过观察图像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去印证核实书本中的文字内容,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图图比较,对比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借助比较的方法,定会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更是对比阅读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与之“貌合神异”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全面地理解生物图所蕴涵的信息。教学中,把课本前后有关联的图,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四、图图整合,整合阅读
图图整合是指把几个相关知识的图集在一起,使其成为表达某一知识的系列图,图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迁移和应用。插图的补充与重组是把文本前后有关联的图进行补充、重组,然后进行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图形处理——对教材中插图进行补充、重组如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补充,加上类囊体、叶绿体的草图,将各种物质移到叶绿体内外的不同位置,并用虚线箭头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物质联系。补充后,可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光反应的产物(O2、[H]、ATP),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H]、ATP),暗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暗反应产物(CH2O)等知识点全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对“光照或CO2发生改变导致C3、C5的增减”、“ADP在叶绿体中的流动方向” 以及“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等问题时,能够清晰准确地用图解答。还可对教材中插图进行重组,如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图解、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进行重组,有利于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插图的补充与重组,能把教材的知识要点、难点集中在图上,学生通过训练后印象深刻,也就培养学生的插图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重组插图,实现静态图像动态化过程,加深静态图像的认识 教材中有较为难懂的图像类别,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图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解,兴奋的传导、传递图解等,是以组合性的插图形式出现,反映一个连贯动态的变化过程。单纯借助静态的图像很难描述动态的生命过程,而且学生脑海中形成的图像印象是割裂的、不连续的。
五、以画促读,读画结合
画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画图可以动用学生更多认知感官参与识图,可以提高学生读图效果,画图是促进读图的有效手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教材中一些重要的结构图或生理过程图,然后与教材中插图进行对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从而对教材图像留下深刻印象。
六、以文促图,文图转换。
培养学生的文图转换能力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将文字对应转换成相应的图解,实现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如:将体液免疫的文字描述过程转换成过程图解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们作用,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读图意识、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代芬主编.《生物教学法》,云南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2、3人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