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来水合格率”
据媒体报道,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水质中心曾进行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普查,数据却一直未对外正式公布,据说实际合格率仅有50%左右。
——“自来水合格率仅50%”新闻曝光后,刚经历过毒胶囊等安全事件的公众,面对日日饮用的“自来水真相”,不得不继续心如刀绞。
这些年来,自来水水质虽未曾改善,各地自来水价格却频繁上涨。自来水水质多年原地踏步讲“特殊国情”,自来水水价却无时无刻不在讲“与国际接轨”,自来水水质50%合格与水价100%大涨,这无异于一边掏空国人腰包,一边残害国人健康。喝上合格的自来水,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提高自来水水质刻不容缓。自今年7月1日起,中国将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据悉,新标准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标准的严格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拿出涨水价的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尽快让国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高质自来水。
(摘自《中国青年报》 舒圣祥/文)
“调价”
继成品油率先调价后,水电油气资源类公共产品调价听证会在全国各地密集召开,电价、气价等调价也“箭在弦上”。
——随着通胀水平整体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迎来了“窗口期”。一片“涨声大合唱”中,一些“听证会”几乎成了“涨价告知会”。调查发现,缺乏成本公开、成本监审机制,已成为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主要障碍,只拿几套涨价方案让公众选择,这样的“操作”明显不利于改革。并且,资源性产品调价,目的是优化资源消耗结构,抑制浪费,绝不是为个别行业、企业来牟利。本来以价格杠杆抑制资源浪费也是改革的题中之意,但公共产品的公益特性谁来保障?涨价的成本如何监审?改革之后服务如何跟进?由此,明白晒出涨价的理由,制定调价的透明机制,才能避免“改革”沦为“涨价”的幌子。
(摘自《信息时报》 陆文军 刘 雪/文)
“开房收钱”
在宾馆“开房收钱”的职称评审专家刘一兵被曝光后,湖南省教育厅回应称,“目前已终止刘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职称评审如此公然行贿索贿,令人瞠目结舌。为人师表的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四方打探消息主动送钱,让师道尊严荡然无存;一些评委将手中权力异化为“寻租”工具,坐等评职称的教师排队上门送钱,其性质与索贿已无区别。
鉴于教育系统腐败的社会影响更坏,因而,对刘一兵索贿之事的调查不能仅停留于自查自纠层次,司法部门理当介入调查。还应追问的是,在这一利益链条上,还有多少评委涉身其中?倘若此事真的已是当地的“潜规则”,那就更应以此为契机,对违法者严惩以纠正跑偏的职称评审。
(摘自《广州日报》 李 龙/文)
“吃空饷”
浙江省永康市最近公布了“在编不在岗”人员名单,共计192人,涉及长期病事假、超假不归以及停薪留职人员等八大类。
——自爆其短,正视问题,总比藏着掖着捂着躲着要强。不管各部门各单位的自查自纠是否真的秉持着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单是这个态度,民众已经不吝惜掌声了。但另一方面,对于此类举动的理性认可,并不等于民众已经完全满意。“择机向外界公布”的承诺,能否凝结成“一张清晰的查处名单,以及令人信服的惩戒过程”,还有待观察。坦率地说,各地打击吃空饷的整治活动不少。症结就在于,多少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多少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都是在不透明的阴影中完成。彻底扫除这片权力运作的阴暗区域,“空饷”才能成为“绝响”。
(摘自《华西都市报》 李晓亮/文)
据媒体报道,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水质中心曾进行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普查,数据却一直未对外正式公布,据说实际合格率仅有50%左右。
——“自来水合格率仅50%”新闻曝光后,刚经历过毒胶囊等安全事件的公众,面对日日饮用的“自来水真相”,不得不继续心如刀绞。
这些年来,自来水水质虽未曾改善,各地自来水价格却频繁上涨。自来水水质多年原地踏步讲“特殊国情”,自来水水价却无时无刻不在讲“与国际接轨”,自来水水质50%合格与水价100%大涨,这无异于一边掏空国人腰包,一边残害国人健康。喝上合格的自来水,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提高自来水水质刻不容缓。自今年7月1日起,中国将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据悉,新标准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标准的严格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拿出涨水价的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尽快让国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高质自来水。
(摘自《中国青年报》 舒圣祥/文)
“调价”
继成品油率先调价后,水电油气资源类公共产品调价听证会在全国各地密集召开,电价、气价等调价也“箭在弦上”。
——随着通胀水平整体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迎来了“窗口期”。一片“涨声大合唱”中,一些“听证会”几乎成了“涨价告知会”。调查发现,缺乏成本公开、成本监审机制,已成为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主要障碍,只拿几套涨价方案让公众选择,这样的“操作”明显不利于改革。并且,资源性产品调价,目的是优化资源消耗结构,抑制浪费,绝不是为个别行业、企业来牟利。本来以价格杠杆抑制资源浪费也是改革的题中之意,但公共产品的公益特性谁来保障?涨价的成本如何监审?改革之后服务如何跟进?由此,明白晒出涨价的理由,制定调价的透明机制,才能避免“改革”沦为“涨价”的幌子。
(摘自《信息时报》 陆文军 刘 雪/文)
“开房收钱”
在宾馆“开房收钱”的职称评审专家刘一兵被曝光后,湖南省教育厅回应称,“目前已终止刘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职称评审如此公然行贿索贿,令人瞠目结舌。为人师表的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四方打探消息主动送钱,让师道尊严荡然无存;一些评委将手中权力异化为“寻租”工具,坐等评职称的教师排队上门送钱,其性质与索贿已无区别。
鉴于教育系统腐败的社会影响更坏,因而,对刘一兵索贿之事的调查不能仅停留于自查自纠层次,司法部门理当介入调查。还应追问的是,在这一利益链条上,还有多少评委涉身其中?倘若此事真的已是当地的“潜规则”,那就更应以此为契机,对违法者严惩以纠正跑偏的职称评审。
(摘自《广州日报》 李 龙/文)
“吃空饷”
浙江省永康市最近公布了“在编不在岗”人员名单,共计192人,涉及长期病事假、超假不归以及停薪留职人员等八大类。
——自爆其短,正视问题,总比藏着掖着捂着躲着要强。不管各部门各单位的自查自纠是否真的秉持着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单是这个态度,民众已经不吝惜掌声了。但另一方面,对于此类举动的理性认可,并不等于民众已经完全满意。“择机向外界公布”的承诺,能否凝结成“一张清晰的查处名单,以及令人信服的惩戒过程”,还有待观察。坦率地说,各地打击吃空饷的整治活动不少。症结就在于,多少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多少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都是在不透明的阴影中完成。彻底扫除这片权力运作的阴暗区域,“空饷”才能成为“绝响”。
(摘自《华西都市报》 李晓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