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科研之花开放在农村幼儿园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目前,农村幼儿教育还停留在“保姆”或“小学化”教育阶段,因此,改变农村幼儿园教育形式是当务之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实施教科研,是改变农村幼儿园教育形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而教科研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通过教科研,我们可以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所以,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1.加强科研理论知识学习,夯实教师教科研能力功底
  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但很多教师对科研理论知识缺乏关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哪些具有研究价值,心中根本没底;在选题阶段许多教师对选择科研课题不能准确把握;在制订研究计划阶段,教师对研究目标的表述、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安排不够科学、严谨与准确;在实施研究阶段,教师也是走了不少弯路;在呈现科研成果时,由于自身的知识面狭窄,很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概括和提炼,导致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基础。江苏省泗洪经济开发区小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建立了学习制度,每周四正常开展业务学习,其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园教师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写论文的水平有了提升,由以前的不会写到现在的会写乃至获奖发表。
  2.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提高幼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反思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观点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教师应通过这样的反思理解、内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科研能力等。我园在教研活动中,注重教师的反思行为,即使是日常教学活动,在活动之后也要求有反思记录,对已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再思考,寻找不足、发扬长处。
  3. 发挥农村幼儿园的特色进行教研,互动互促
  农村幼儿园虽然物质条件较差,但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好这些环境资源是农村教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切忌盲目模仿,一定要认真分析本地区人力、物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要使这种优势在集体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园地处县城,属城市和乡村交界处,人文环境较差,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因此,我们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运用在特色打造上,以“用爱养育、用美培育、用心教育”为办园宗旨,以“美的艺术”为办园特色,利用农作物做美术作品展现美;规范日常行为,鼓励幼儿做行为美的孩子。
  4. 建章立制,强化教育科研的管理
  幼儿园制订了教科研制度,建立了由园长、教科室和富有科研能力的教师组成的教科研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各学科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小组,从而使科研工作有专人负责,任务明确、管理到位、奖惩分明。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教师各方面课题研究情况作出动态性反映。对于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要向有关部门申报奖励。教科室还要经常了解教师科研活动的实施进展,督促和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活动,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研究阶段研讨会,或进行课题中期检查,使课题做到全程管理,确保课题计划的顺利实施。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唤醒及培养农村幼儿教师教科研意识、能力的研究”,促进了老师参加课题的愿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培训,让老师知道了如何做课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从身边寻找课题,以特色作为切入点,大、中、小三个年级组根据自己的教学及特色需求分别进行了课题研究,大班组开展了“利用教室环境布置发挥幼儿美术创作主动性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中班组开展了“绘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小班组开展了“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方式对小班幼儿美术创作积极性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每次的教科研活动中,争执、辩论此起彼伏,问题得到解决后的兴奋感染着每位教师。教师的情绪、精神被调动起来,潜能被挖掘出来,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明显增强了。
  总之,希望通过对农村幼儿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改变农村幼儿教育的观念和形式,对农村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促进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科研观、发展观的形成,加快其专业化发展进程,从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经济开发区小学附属幼儿园)
其他文献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小鹰学飞》第六自然段。  2.探究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确立了微课的研究点: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怎样引导学生表达感受和想法?  3.探究方法  从研究点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三步式”导学法,直击教学
摘要:扬剧是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等地的戏剧品种,它唱腔优美、曲牌丰富,是江苏省重要剧种之一。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何让孩子们了解扬剧,喜爱扬剧,甚至能唱几段动人乡音,品味其中的故土风情……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扬剧;进校园;地方戏曲文化  2009年,沐浴着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春风,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也登上了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列车,成为了扬剧进校园的试点学
摘 要:电子白板是集多媒体和黑板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完美融合。本人结合执教的《刷子李》一课,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丰富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效果,对于课堂中学生热情激发、课堂生成、难点突破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关键词:电子白板;激发热情;促进生成;简化难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使用粉笔、黑板、挂图等进行分析讲解的授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堂活动教学能够对小学生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从小学品德活动教学课程开展的价值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为小学生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小学生;实践活动  传统的小学品德教育仅仅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
“艺术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于2011年12月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批准号为D/2011/02/612。艺术教学活动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强调的是“提供自由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课题组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优化艺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满足幼儿的有
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教育情怀的魂魄!有没有深爱、大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显著区别之一。而湖南省道县牛路口中心小学陈快元校长把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完成了由爱到大爱的升华。  陈快元认为:“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我在教育岗位上进德修业的原动力。”  做老师时,陈快元希望做一名好老师,每当看到那些聪慧灵秀的孩子,他
《晏子使楚》是北师大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  学生对《晏子使楚》这一历史故事很有兴趣。文章中的思辩之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如何很好地使学生
摘 要: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本文从朗读品味,让词语“现”出来;联系生活,让词语“实”起来;换词比较,让词语“神”起来;运用表达,让词语“化”下来这四个方面对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词语教学;精彩;理解;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
教学,是永恒的话题,是耳熟能详的词语。经过这次《折线统计图》的研修,我们对“教学如水”这一提法有了一些感悟。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教学则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  教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我们备课组的所有成员,潜心研读文本,对教材形成了整体着眼,切实把握知识结构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图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同时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势必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这门重要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